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理事会

首页 > 关于学会 > 理事会

刘先志

发布日期:2010-01-01

                       (1906-1990年)

力学家、工程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组织工作。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应用数学和机械工程等许多领域中都进行过研究工作,并作出了贡献。
刘先志,字士心,1906411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幼年时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曾提出改造石磨磨轴几何形状的建议,并取得良好效果,因而受到农民和行家的称赞。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鉴于当时国家工业落后,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他决,心改学工程科学。为此,他去山东大学工学院旁听了有关课程,并于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德,赴柏林工业大学就读机械工程。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还选学了电机工程,又在哥廷根大学理学院选学了力学,并于1945年毕业,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他在哥廷根大学遇到了著名的科学大师、流体力学家L.普朗特(Prandtl)教授。他的学位论文起初没敢递交给这位国际上声望很高的教授,后来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之下,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送交给这位名教授。三天后,普朗特教授找到他说:“我收你做学生。”并亲自主持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由于受普朗特教授的影响,他对多种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了多门课程,并参加了教学与科研实践,这为他以后在多种学科领域中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养成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瑞士等国有关厂校高薪聘请他,他都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19466月,他毅然踏上了回国的征途。回国后,他先应聘于上海工务局任正工程师,后应聘于同济大学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先志继续在同济大学任教。1950年,他被同济大学师生推选为教务长,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在搞好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亲自为学生讲授5门课程,把一腔热情完全倾注到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之上。

   在同济大学任教的同时,刘先志还兼任了无锡开源机械厂(现无锡机床厂)设计部主任的职务。1951年,山东工学院院长派人去请他回山东办学,并交代说:“学校交给他办,我做他的后勤,需要人、钱、设备,向我要;对他的要求就是一条,培养的人才要像他那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刘先志深知,要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上建设好祖国,必须大量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知识的人才。他主张:办工科院校,学校旁边就应该是工厂,学校设计的就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工厂就是学校实习和生产的基地。回山东正可以实现他的学校与工厂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建设人才的夙愿,他欣然同意山东工学院院长的聘请,并于1952年春赴任。遗憾的是这时老院长已经调离该校了。

  刘先志先后任山东工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在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他除忙于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外,主要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方面辛勤耕耘、忘我工作,贡献着他的知识和才干。他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除了亲自给学生讲课外,还给有关教师讲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1957年,他举办首届全国机械振动学讲习班,为我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指导力学研究室科研工作中,他言传身教,特别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科研要为生产服务。他多次深入厂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从中提炼出科研课题,经过研究,找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产。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处逆境时,也仍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在他八旬以后的有生几年里,他也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工作,且还为自己订了个10年计划。他一生在多种学科领域内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刘先志还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他先后担任过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他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他还积极参加学会和学报工作,曾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担任《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
1990520日逝世于济南市。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