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理事会

首页 > 关于学会 > 理事会

康振黄

发布日期:2010-01-01

康振黄,192061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一个医生家庭。少年就学于太原平民中学。他的青年时代,正值日本侵略军大肆侵略中国、祖国大好河山惨遭践踏的时期,特别是那时敌机的狂轰烂炸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他立志献身于振兴中华的航空事业。1938年,他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2年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央大学助教、重庆大学机械系讲师。这期间,他针对当时飞机经常由于颤振而发生事故的情况,进行了飞机翼面的飘动研究,并在1947年的中国工程师年会上发表了这一成果。从此,他初露才华,引起了航空界的重视。
1947年,他赴美国纽约大学攻读。在美国,康振黄发奋读书,如饥似渴、兼收并蓄地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19493月,他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康振黄身在异域,心系祖国。就在这一年,他婉言拒绝了一些朋友的挽留,于当年回到了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被聘为重庆大学机械系副教授,重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教授、航空科主任,四川大学工学院教授、院长,成都工学院教授、副教务长等职。这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高等学校的航空教育事业,从事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并积极进行教材的编、译工作。尽管在反右斗争中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家8口人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2间小屋里,工作条件极差,但他一直坚持工作。1959年,他出版了译著《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
19601230日,他满怀深情地向党组织倾诉了自己的心愿,郑重地写了入党申请书:“往者已矣,来日可追。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中,我重新估价自己生命的意义,重新确定自己人生的任务,重新开拓新的生活……”他的这个愿望尽管直到25年后的19851月才得以实现,但他始终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1969年下半年,康振黄被下放到成都科学仪器厂工作。他同厂里的工人、干部们一起,运用流体力学知识,提出了精密天平空气阻尼器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公式,至今仍为该厂在天平设计中所应用。
回到学校后,因这时的成都工学院已无航空专业,他不得不放弃早年从事的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转向工程流体力学,特别是流体力学和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他每天蹬自行车来回两个多小时,去成都机车车辆厂进行内燃机车调速器的设计制造;后来到华北任丘油田进行研制涡轮转速传感器,用于油井钻杆和泥浆泵的速度检测试验;他还到过四川的不少县城,指导和参加为农业服务的流控步进式全射流喷头的研制工作。此后,他又和同事们一道为成都印染厂纺织品印染工艺解决烧毛机火口研制问题作出了贡献。该项目由于节能效果显著,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在建立流控流体力学这门新的分支学科方面,他做了开拓性工作,并组织建立了中国自动化学会检测元件委员会流控技术学组。
1979年以来,他转入了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十多年来,康振黄在生物力学领域中辛勤耕耘,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已成为中国生物力学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和国际生物力学界的知名学者。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生物力学得到了蓬勃发展。
康振黄在心瓣流体力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他带领的学科梯队在天然心瓣关闭机理、人工心瓣流体力学以及双叶翼型人工机械心瓣的设计理论等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康振黄不仅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还满腔热情地担任了许多社会领导工作。他先后担任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四川省副省长,中国首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生物力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及四川省力学学会理事长等职。还担任了《大自然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丛书》的主编。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