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3日
2024年8月21日至23日,第二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离散多相流研讨会(2nd BICTAM-CISM Symposium on Dispersed Multiphase Flows)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ICTAM)、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CIS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意大利乌迪内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瑞典、巴西、美国9个国家的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100余位离散多相流知名学者和青年学者齐聚北京,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主席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威和CISM流体力学部主任、意大利乌迪内大学教授Cristian Marchioli共同担任,清华大学赵立豪教授担任会议组委会主席。
开幕式于8月21日上午举行,大会主席何国威院士首先致欢迎辞。何国威院士在致辞中代表BICTAM向参与本次大会的所有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本次会议的整体情况,指出此次会议是IUTAM设立的两个“国际力学中心”的合作活动,希望此次会议可以加深多相流领域科研人员相互了解,成为中国和欧美学术交流的纽带。随后,大会共同主席Cristian Marchioli教授代表CISM对各主办单位、大会委员会成员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会议开幕式由赵立豪教授主持。
本届大会邀请了7位专家作大会邀请报告。
法国巴黎西岱大学Anke Lindner教授作了《Dynamics of rigid and flexible fibers in complex microfluidic geometries: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sorting potential》的大会报告,详细介绍了柔性和刚性纤维在复杂流动环境中输运行为的研究进展,重点考虑了纤维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纤维与障碍物的接触所导致的复杂动力学特性。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柔性和刚性纤维在不同障碍物阵列中的输运机制,并发现了柔性和刚性纤维的不同运动模态。研究还系统分析了这些运动模态对纤维的长度和初始条件的依赖性,最后探讨了这些发现对于设计和优化微流体分选设备的潜在应用。
法国索邦大学Stéphane Zaleski教授作了《Numerical prediction of mass transfer》的大会报告,报告介绍了关于冶金过程的模型研究,其中液态金属相用水模拟,炉渣用油模拟,主要关注的物理问题是从金属相向炉渣相传递的质量通量。由于该工况的Peclet数值过大,直接进行数值计算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为此,其根据理论分析发展了亚格子模型,应用该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南方科技大学王连平教授作了《Turbulence modulation by suspended finite-sized solid particles: DNS and theoretical modeling》的大会报告,报告介绍了有限尺寸颗粒对湍流的调制作用,并提出了一个物理模型来预测这种湍流调制效应。报告首先讨论了有限尺寸颗粒对湍流的调制,随后回顾了颗粒调制湍流的物理建模工作,重点介绍了颗粒对湍动能的调制。该模型基于惯性子区尺度的能量通量平衡方程构建,并将其预测结果与颗粒全分辨模拟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报告讨论了该模型在解释颗粒对湍流增强与削弱以及湍动能衰减速率方面的有效性。
兰州大学王萍教授作了《A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phase flow on an erodible particle bed based on the particle-point model and four-way coupling》的大会报告,报告基于可侵蚀颗粒床的颗粒全分辨模拟数据,提出了跳跃颗粒的曳力和升力模型。随后,基于这些力模型,采用点颗粒法进行数值模拟,并考虑了颗粒对流体的反馈作用以及颗粒间的碰撞效应。将这些力模型与在相同物理参数下的颗粒全分辨直接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突显了不同位置处颗粒传输对力模型的敏感性。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Francesco Picano教授作了《Effects of particle inertia in turbulent suspensions》的大会报告,报告分享了小颗粒对湍流的调制作用,即在小尺度上颗粒相会改变质量和动量的传输过程。基于全分辨模拟颗粒流体数值模拟,报告探究了不同颗粒特性,例如颗粒尺寸、颗粒密度、颗粒浓度,对质量和动量传输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赵建福研究员作了《Bubble dynamics in different gravity conditions aboard China space station》的大会报告,报告指出由于液体和蒸汽的密度差异很大,不同重力条件下沸腾的气泡动力学、流动结构和传热性能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中国空间站的可变重力环境下,通过实验测量研究了沸腾过程中的气泡动力学和传热,并在低热通量区发现了一种异常的重力标度行为,即随着重力的降低,热传递增强;此外还发现附着在加热表面上的孤立气泡的最大直径与重力成反比。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ivaramakrishnan Balachandar教授作了《Recent innovations in Euler-Lagrange simulations of dispersed multiphase flows》的大会报告,报告主要探讨了欧拉-拉格朗日点颗粒法的局限性和改进。由于该方法未能解析单个颗粒周围的流动,因此其准确性依赖于所采用的力模型的有效性。此外,邻近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也至关重要。本次报告的重点在于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和对点颗粒方法中涉及的平均过程物理解,通过这种结合,可以使用更低的计算成本获得与完全分辨模拟相媲美的模拟精度。
会议还安排了55个学术报告,内容涵盖湍流流动中颗粒、气泡、液滴的动力学,刚性及可变形颗粒悬浮两相流,非牛顿流多相流,液滴碰撞、聚集和破碎,以及相关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的新进展等,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分享了他们优秀的科研成果。这些报告富有洞察力,引人入胜,与会人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交流讨论的气氛十分活跃。
8月23日报告结束后,会议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Cristian Marchioli代表组委会感谢全体参会人员的认真交流,对会议取得的交流成果表示肯定。报告展示了多相流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研究方向,加强了从事多相流研究的国内外研究人员的交流与了解,同时还探讨了未来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途径。最后,Cristian Marchioli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了两个“国际力学中心”共同举办中欧学术交流活动的必要性,并对后续的活动寄予厚望,希望可以扩大和加深合作。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为系列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三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研讨会”将于2026年在意大利乌迪内举办。
附: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和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合作情况简介
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CISM)设立在意大利乌迪内,成立于1969年,在1970年成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的隶属组织,该中心的活动主要以举办面向科研人员的高级课程和面向工程技术人员的应用技术培训项目为主,同时举办一些有学科特点的研讨会,与IUTAM联合举办暑期学校。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ICTAM)是中国力学学会设立的国际交流平台,于2010年加入IUTAM,成为该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二个国际力学中心。2019年7月,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在意大利乌迪内举办交流座谈会,时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科学委员会主席的杨卫院士代表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科学委员会中心主席Mario Pezzetta教授在会上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为两个“力学中心”未来的国际合作确定总体框架,共同推动中国力学界与欧洲力学界之间的交流。2021年3月2日至5日,第一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离散多相流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