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流体力学

2021年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09日

一、2021年亮点工作

第十一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积极发挥流体力学方向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探索纵向层级深入推进、横向多元协同的学术交流和产学研用互促新模式。本年度的工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交流促合作,从探讨求创新。专委会依托委员和各专业组成员通过多角度多方式的沟通交流,许多专业组都确定了以固定形式每年举行12次学术研讨会的基本思路,本年度共主/承办各类学术会议13次,凝炼了流体力学在学科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探索方面的新生长点,结合正在筹划组织的流体力学战略研讨会,将进一步明确本领域的长远发展方向。

2.强化交叉融合,拓展研用互促。专委会在加深内部交流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流体力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广泛挖掘工程应用出口。鼓励本方向研究人员参与中国科协、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颗粒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各相关单位组织的不同级别的科研工作服务和评价等工作,积极参加各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未来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紧密对接行业部门组织有针对性的学术对接和沙龙,不断提出流体力学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问题,力求协作组织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产学研交叉研究。

二、分支机构内部建设情况

1.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议,于2021114日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由周济福主任委员主持,与会人员包括全体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等。会议讨论了2021年流体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和第十二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组织情况,会后形成若干意见。

2.关于第十七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推荐选拔工作,根据力学学会相关规定,先由专业委员会和专业组推荐符合要求的候选人,然后经过民主选举,推荐中国科技大学司廷教授至力学学会。经过常务理事会评选,司廷教授荣获2021年第十七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3.关于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暨“青年人才蓄水池”项目推荐选拔工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力学学会的相关规定,先由专委会委员和专业组推荐符合要求的候选人,经过专委会委员线上民主投票,推荐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蒋玺恺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白晨媛至力学学会。

三、分支机构本年度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2021年度,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各专业组积极主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发挥了专业组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科繁荣,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

第十九届国际流动显示会议(ISFV),于2021914-16日通过Virtual Chair线上会议系统召开。本届会议是ISFV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由中国力学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刘应征教授任大会主席。国际流动显示会议是实验流体力学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迄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圣母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德国宇航中心DLR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与研究机构举行。为应对当前疫情,会议采用了全新的在线虚拟会场系统,为世界各国学者提供了独特的沉浸式参会体验。会议收到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篇投稿论文,共设分会场15个。学术报告不仅聚焦于湍流、高超音速流动、光学测量技术等流体力学重点发展方向,也涵盖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仿生流体力学等当前热点问题。本次会议设置了多个线上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在虚拟讨论室围绕各个学术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并针对实验流体力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展开了充分研讨。本次会议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困难,有力促进了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实验流体力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021年湍流和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于514-17日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等承办,全国29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9名代表参加,共46个报告。会议交流近几年国内湍流及相关领域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讨新的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促进相关成果的应用。

第一届微纳尺度流动研讨会,于2021416-18日在合肥召开,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承办。本次研讨会加强国内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聚焦流体力学与生命科学、材料学、医疗健康、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方向,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共同探索微纳尺度流动相关方向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本次研讨会围绕微纳尺度多相流动与界面现象、生物微流控与实现方法、复杂器件与先进材料等专题安排了20个邀请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司廷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第十二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于2021422日至25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主办,由湖南省力学学会承办,由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由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委员、国防科技大学罗振兵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邀请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方岱宁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孟庆国副主任和力学处雷天刚处长、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王振国院士、航天科技集团朱广生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吴建军副校长等40多位特邀嘉宾。本次会议参会总人数超过700人,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设置大会主会场和7个分会场,共13个专题,投稿435篇,大会特邀报告9个,分会场邀请报告43个,口头报告248个,墙报31篇。会议对实验流体力学面临的基础研究、学科前沿与技术挑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探讨了本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点和方式,以及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的思路和举措。会议现场还有《空气动力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Advances in Aerodynamics》、《气体物理》、《气动研究与实验》等优秀期刊和30余家流体力学测量与显示设备企业进行现场展示交流。

第十二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于20211015日至18日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流动显示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联合承办。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的多名委员参与了会议组织工作。国内40余家单位的37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报告内容丰富,涉及流体力学实验测量新技术、微流动/生物流动/工业流动/化学反应与燃烧流动测量技术及应用、湍流与流动稳定性实验新技术、流动显示新技术及应用、空气动力学实验新技术、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等内容。与会代表进行了充分交流,会场内外讨论热烈、气氛活跃。

2021年实验流体力学研修班,于2021625日到71日和2021726日至81日举办了两期实验流体力学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主办、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承办。浙江大学高琪副教授担任主持,主要针对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在读的流体力学相关专业高年级研究生开展实验测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实践教育。培训采用3-5人一组的形式开展小班化教学,为期一周,通过专项实验技术课堂授课、典型实验工况实践和先进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介绍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测量技术全面深入的培训。采用自制的实验培训教材和辅助阅读材料,通过规范的实验流程并配合固定格式实验报告的要求来训练学员的实验技能。培训的课堂授课和实验操作时间比达到14的比例,力求培养能直接服务于科研和生产的专业人才,为国内实验流体力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本次研修班有30余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研究员40余人参与,学员对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三届计算流体力学中的高阶精度方法及应用研讨会,于2021723-25日在上海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承办。来自全国44家单位22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主题为“精度为体,鲁棒为用,打破条条框框,直面问题挑战”,本次会议聚集了国内高阶精度数值方法及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共有12个大会报告及49个分组报告。会议召开对推进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方法发展、促进工程实际应用,助力国产高阶精度CFD软件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六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于20211030日至1031日在无锡举办。本次会议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水动力学专业组联合主办、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承办。会议开幕式吴有生院士致开幕词,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历史沿革及发挥的作用,并对此次会议取得成效充满期望。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何春荣所长代表东道主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船研中心目前状况及宏伟远景,并希望此次会议能够加强各科研院所与船研中心全方位和合作与交流,促进船研中心科研能力提高。在开幕式上隆重颁发了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武汉大学槐文信教授、浙江大学邵雪明教授分获周培源水动力学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丁军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王一伟研究员同获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

本次会议邀请了吴有生院士、何国威院士等8篇大会报告,代表了我国乃至世界科研与应用的最前沿和热点方向,报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及线上代表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收获良多;另外在7个线下的分会场,包括6篇分会场主题报告在内共计 100余篇交流报告同样精彩纷呈。此次会议汇集了线下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300余人,线上包括台湾的代表人数最高时超过了100人,总人数超过400人,创研讨会历史之最。这次研讨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报告人数多,并且很多学生报告都相当精彩,这也说明了该系列会议致力于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1031日下午的闭幕式上, 2022年会议的东道主重庆交通大学付旭辉教授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船研中心副所长吴文伟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刘桦教授及中船集团首席颜开研究员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指出了会议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对办好下一届充满希望。

空泡流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研讨会,于20221016日至1017日,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空泡水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凝聚力量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创新研究,第三届空泡流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研讨会由北京理工大学承办在北京市世纪金源香山商旅酒店顺利召开。会议由王国玉教授致辞,表达了对各位与会人员的欢迎,并且感谢了颜开研究员等人发起了第一届研讨会,提供了探讨的机会。会议邀请了11位在空泡流动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做特邀报告,并吸引了多所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和学生参加会议。

会议分两节,上午会议由彭晓星教授和王本龙教授主持,各位特邀专家就现阶段进行的一些科研工作进行了分享和总结:潘光教授的《水下航行器跨介质过程空泡与载荷特性》,王本龙教授的《云空泡内部介质特性和流动结构分析》,陈奕宏研究员的《各类装备水中空化研究需求及科学问题》,程少华研究员的《航行体水下发射空泡多相流研究》和张伟研究员的《船体周边气泡群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下午会议由邵雪明教授和黄彪教授主持,汇报题目分别是左志钢教授的《瞬态过程管内大空化泡》,姚志峰教授的《激光空泡能量分配与冲击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叶青青教授的《梢涡空化三维流动结构及噪声特性实验研究》,孙铁志教授的《跨介质入水空泡与载荷流固声耦合特性研究》,王静竹副研究员的《近自由面下空泡通气机理研究》和吴钦教授的《复合材料空化流固耦合特性研究》。

会议闭幕式由颜开研究员主持,他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感想,空泡水动力研究领域的队伍不断壮大,由一开始这只是几个研究所之间的研究讨论,之后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加入了探讨会。并且研究空泡水动力特性的专家教授也越来越多,对其机理也越来越透彻。之后大家自由讨论发言,并决定了2022年度会议形式以及主办单位。

16届全国渗流力学会议,于2021729-81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专业委员会主办,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承办,旨在推动渗流力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迎接渗流力学发展的新挑战,促进科研工作者对渗流力学理论与应用的科技创新。320余名与会代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沙特阿卜杜拉国王大学、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60余所国内外高校和10余家科研院所及企业。会议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7个,大会特邀报告22场,分会场报告122场。期间,还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辅导讲座。

第十三届全国高超声速科学技术会议,于2021414-16日在厦门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力学所、中国力学学会、中科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联合主办,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承办。力学所学术所长何国威院士,副所长黄河激研究员任大会主席。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航空航天单位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届大会以“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问题”为主题,邀请了国防科技大学易仕和教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邢建文研究员、中科院力学所岳连捷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钱战森研究员、中科院力学所张陈安副研究员、厦门大学尤延铖教授等6位专家分别做了题为《高超声速技术若干基础创新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中的热力学非平衡效应研究进展》、《高马赫数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问题与探索》、《高马赫数民机声爆预测技术进展》、《宽域飞行器气动布局技术与飞行实验》和《厦门大学高超声速技术与基础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力学学会办公室主任张自兵应邀做了“中国力学学会情况介绍”的报告。大会报告环节由厦门大学尤延铖教授、力学所黄河激研究员主持。

大会安排三个分论坛共58篇交流报告,其中,力学所共有19篇论文上会交流。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推进、结构及热防护等方面开展了多维度、全方位和深层次的研讨。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组委会会议,讨论了会议组织宣传、组委会成员调整等事宜,并确定下届会议由力学所承办。

2021年度夏季学术研讨会暨高温气动学术前沿专题研讨会,于2021828-29日在北京怀柔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承办。夏季学术研讨会是LHD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自2004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8届。会议邀请了航天科技一院10所白光辉研究员、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姜联东研究员、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孙纪国研究员、航天科工三院李俊杰研究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欧东斌研究员、航天科工四院四部高太元研究员等院外专家。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特邀报告、青年学术专题报告、长时报告、短时报告及海报展示等五个交流板块,共计49个报告。特邀报告人分享了有关航天液体发动机试验技术、电弧风洞试验技术、重型运载火箭二级氢氧发动机研究进展、机动飞行器技术与高马赫数动力试验设施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实验室内部报告分别针对理论与建模、装备与测量、气动布局设计、推进技术和燃烧机理、复杂流动模拟、非平衡流动、等离子推进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

四、党建和思想政治引领

流体力学专委会党小组成员潘翀推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流体所与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单位航天科工四院开展党支部交流学习活动,于20211125日进行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流体所教师党支部与航天科工四院四部气动水动研究室党支部的共建活动,双方党员代表近二十人参观了黄纬禄精神讲堂,学习贯彻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签署了党建共建结对协议,共同决定以党建为抓手促进科研合作,在校企共建育人基地、联合探索战略性两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此外,流体力学专委会党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进所在单位党支部“学党史,强信念”活动。如:党小组成员李新亮协助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组织开展题为“国家队与国家人”的主题党日活动,于20211015日参观中科院力学所新建成的所史馆,学习了力学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作为国家人的责任与担当,强化了作为国家队、身为国家人,需要肩抗国家责的使命感。党小组成员张凯协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党委开展党史学习,于2021116日组织学院148名教职工参观了光辉的历程——青岛西海岸新区百年党史展,开展了生动的党史教育,激励教职工明确自身职责与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五、2022年工作计划

1.国内外学术交流计划

1)第九届国际流体力学学术会议,拟于2021年在俄罗斯召开,由于疫情原因,推迟到2022年通过线上方式召开,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承办,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资助。

2)IUTAM湍流剪切流中的湍流/非湍流界面研讨会,拟于20221017-1019日在北京召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资助。

3)2022年国际多相流学术研讨会,拟于202210月在杭州召开,由浙江大学流体工程研究所承办。旨在加强国内外多相流学者的交流合作。

4)流体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拟于202217日到19日在海南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联合主办。旨在促进流体力学界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发展,探讨新形势下流体力学学科的应用需求与前沿挑战。

5)第十二届全国流体力学学会会议,拟于2022922日到925日西安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承办。

6)专业组主办的各领域会议,具体包括第四届空泡流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研讨会(202210月)、首届全国多孔介质渗析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国际多孔介质论坛(20224月)、第三届全国青年渗流力学学术会议(20228月)、第一届微纳尺度流动研讨会(20225月)、高温气动学术前沿专题研讨会暨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季学术研讨会(20227-8月)、2022年非牛顿流体力学研讨会(202210月)、2022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20228月)、2022年度实验流体力学沙龙(20224月)、近代渗流力学理论与应用的发展及趋势(20224月)、第一届能源转化储存及CCUS渗流会议(20228月)、第三十三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202210月)。

2.专委会党小组的党建安排

第十一届流体流体力学专委会党小组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为紧密地团结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积极推动党建工作,计划20211月,组织专委会党小组赴海南省文昌发射中心等地开展“党建促发展、发展强党建的工作”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交流学习,促进科技创新。

3.与其他分支机构的共建工作

专委会拟于2022年联合中国力学学会其他分支机构或其他学会举办交流活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交叉学科的重点问题相结合,提升学会能力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1)联合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于20224月,开展产学研交流研讨会;

2)联合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流体力学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线上报告会。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