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5日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伴着儿时的歌声,2015年教师节曾祥远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回到母校北京理工大学参加工作。可是,入职后就真的“成了你”吗?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他而言,面临着初登讲台、缺少科研经费、首次指导研究生等诸多新的挑战。要做好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克服这些初始阶段的“静摩擦力”,真正走上独立科研、为祖国高等教育做贡献的长征路,是他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恰逢此时,经中国力学学会推荐,曾祥远有幸获得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支持,开启了青托平台下的教学科研成长之路。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携着自强不息的含蕴,清代诗人袁牧此句激励着无数奋斗者。博士毕业时,导师李俊峰教授叮嘱曾祥远:“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你要不断加深理解并在成长中努力践行。” 人类于1801年发现了太阳系中第一颗小天体1 Ceres,而直到1993年伽利略号探测器飞越951 Gaspra小行星才激起航天探测的兴趣。深刻理解小天体不规则引力场中的动力学特性,可为航天探测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在托举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曾祥远得以不断深化有关小天体探测的研究工作。近几年的研究中,曾祥远提出了能够较好描述细长形小行星的新型简化模型,并深入分析了此类小行星共有的动力学特性,相关工作发表在AJ和AIAA JGCD等天文学和航天动力学经典期刊。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性整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作者专著一部《细长小行星探测动力学与控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在科研工作的同时,曾祥远注重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结合及其对学生的培养。例如讲授《最优控制》时,他将科研中的前沿优化方法以及在轨迹优化中的应用融入到课程中,强调历史背景下的知识创造与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广受学生好评。正是这些平日的积累,使他在2019年北京市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同时斩获“北京市工科一等奖”、“最佳教案奖”和“最佳教学回顾奖”。在研究生培养中,曾祥远注重与学生共同成长,积极讨论并平等开展合作研究。他指导的第一位硕士生曾获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毕业后被清华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个人则获得了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度教书育人奖”的表彰。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和支持,在成长过程中则要不断拓宽视野、积极交流,更好地为集体发展做贡献。2017年第十一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詹世革研究员勉励青年学者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交叉融通等努力做出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得益于托举平台的支持,曾祥远有机会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与意大利、日本、德国、美国等一批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受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Vulpetti邀请,2018年曾赴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做短期访问,入选太空帆(Space sailing)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并成功申获第六届太空帆国际会议在北京的主办权。在国内航天动力学方面,他积极参加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与乔栋教授共同承办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论坛,在托举工程国际交流项目支持下邀请意大利罗马一大合作者来华访问。主动申请担任航天动力学Astrodynamics期刊秘书并积极开展专辑组稿,与国外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Alfriend以及Vulpetti合作的两篇论文发表在该期刊上,努力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获评“2018年度期刊突出贡献奖”。
星空浩瀚,追梦无止!小行星表面探测正在向全世界航天动力学界发出挑战,传统轨道理论不再适用,新兴理论刚刚起步、探测任务举步维艰。为了能够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另两位年轻老师与曾祥远合作创建了动力学与先进控制实验室,力争从理论分析和地面实验两方面做出突破。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航天梦”。带着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带着青年托举平台的支持和自信,带着中国力学学会的关怀和培养,曾祥远等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早日建成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