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年08月04日
一、2020年亮点工作
2020年,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力学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各委员和各专业组的共同努力,以引导学科前沿、活跃学术研究和培养年轻人才为目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2020年的工作亮点进行总结。
1、完成专委会换届工作
2020年6月在中国力学学会的指导下组织完成了第十届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由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成教授担任专委会主任,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周刚研究员、西工大李玉龙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赵剑衡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黄晨光研究员、宁波大学周风华教授担任专委会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姚小虎教授担任秘书长,专委会由27名委员组成,包括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专家。
2、组织专业组进行结构调整
由于疫情原因,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于9月5日以线上视频会议方式召开了第十届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爆炸力学专委会专业组调整。新成立的爆炸力学专委会及秘书处共29人,其中28人出席会议。专委会全票通过调整特种抗爆结构专业组并入工程结构安全防护专业组以及增加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冲击波与医学工程专业组。并于2020年10月获得中国力学学会批准专业组调整事宜。
3、指导并组织专业组进行换届工作
在爆炸力学专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截止目前已完成冲击动力学、爆炸力学实验技术、计算爆炸力学、爆轰、工程结构安全防护、爆炸加工专业组的换届工作。
4、主办“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加强了爆炸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各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
11月7日在西昌市召开了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力学处雷天刚处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戴兰宏研究员、爆炸力学专委会成员以及各专业组的组长、副组长,历届爆炸力学优秀青年学者等。研讨会上各参会人员就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规划;如何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学术影响力;如何深度参与国家安全工程,服务国防建设和经济转型;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青年人才培养,推动人才梯度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5、成立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党的工作小组
发挥党组织在分支机构中的政治核心、思想引领、组织保障作用,申请组建了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党的工作小组。党的工作小组组长由专委会主任王成担任,副组长由秘书长姚小虎担任。
二、分支机构内部建设情况
完成了第十届专委会换届工作;
组织开展线上专委会会议完成专业组结构调整;
各专业组组织召开线上会议完成换届工作;
成立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党的工作小组
召开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进一步推动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科间交叉与融合;
各专业组制定2021年发展规划。
三、分支机构本年度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由本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工作组主办的,已列入2020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活动计划的学科、专业的学术会议、论坛等。并填写《2020年度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信息表》。
1、主办“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及协同合作
为进一步推动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科间交叉与融合,2020年11月7日在西昌市召开了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承办,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与会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力学处雷天刚处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戴兰宏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虞吉林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黄风雷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胡海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嘉陵教授、太原理工大学赵隆茂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庆明教授、爆炸力学专委会主任王成教授、副主任李玉龙教授、周风华教授、黄晨光研究员,还有第九届、第十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各专业组的组长、副组长,历届爆炸力学优秀青年学者等。开幕式由爆炸力学专委会秘书长姚小虎教授主持。
会议开幕式上,由爆炸力学专委会主任王成教授致辞,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戴兰宏研究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力学处雷天刚处长分别做了发言,并指出此次发展战略研讨会汇聚了各领域的学者专家是一次学术盛会,为推动本领域各科研院所与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衷心的希望大家能够为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提高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学术水平做出新贡献。
本次会议共有胡海波、王裴、王志华、郑志军和李营5位国内知名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爆炸力学安全性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爆轰冲击压缩领域、高熵合金领域、轻质材料和防护结构的多尺度分析方法研究等领域内的前沿问题。
大会特邀报告后,举行了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研讨会,研讨会由王成主任主持,秘书长姚小虎介绍了爆炸力学专委会下属8个专业组的发展趋势及科学前沿。研讨会上各参会人员就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规划;如何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学术影响力;如何深度参与国家安全工程,服务国防建设和经济转型;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青年人才培养,推动人才梯度建设;专委会及各专业组品牌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战略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学科建设的预期目标和发展规划,得到了参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讨论气氛热烈,大家普遍认为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相互合作。
2、主办“2020年爆轰前沿与热点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协同中心、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承办的“2020年爆轰前沿与热点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5日-18日在甘肃省酒泉市顺利召开。来自火箭军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化工材料研究所、总体工程研究所,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江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十几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四十多位爆轰物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爆轰专业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刘彦教授主持,会议重点围绕爆轰物理发展前沿、爆轰物理在实验诊断技术、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
会议期间召开了爆轰专业组会议,刘彦作了爆轰学科发展规划报告,专业组委员针对学科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细致讨论。此次研讨会,一方面加强了国内同行单位在爆轰领域的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及进展,另一方面明确了爆轰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规划,为爆轰学科的未来发展确立了方向。
3、主办“第十一届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题研讨会”
2020年10月16日至19日,第十一届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题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委会实验技术专业组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毁伤与评估技术专业组和91439部队协办。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何勇教授,国防工程研究院任辉启院士,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成教授、副主任周风华教授、秘书长姚小虎教授、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组长卢芳云教授以及来自66家单位共3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大会。本次会议具体由南京理工大学高光发教授和李伟兵教授负责,会议开幕式由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姚文进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何勇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爆炸力学专委会主任王成代表专委会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组长卢芳云代表专业组对大会组委会组织并顺利举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91439 部队领导介绍了该单位及其科研工作动态,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会议邀请任辉启、芮筱亭、王成、卢芳云、汤铁钢等7位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围绕“爆炸力学实验测试技术,材料动态力学行为与设计实验技术,战斗部侵彻、爆炸及毁伤实验技术,水中爆炸、武器发射等实验测试技术,靶场试验技术及兵器领域其他试验技术”5个专题,50余名专家学者报告了爆炸力学实验技术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会议还设立爆炸力学实验技术研究生论坛,近百名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会议期间,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举行了工作会议,总结了专业组过去5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进行了讨论。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来自35个单位的112篇论文,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到《爆炸与冲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
4、主办“水中爆炸动力学前沿技术研讨会”
为促进水中爆炸学科的发展,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瓶颈技术攻关能力,解决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在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指导下,2020年10月18日-20日,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了“2020水中爆炸动力学前沿技术研讨会”。
依据专业委员会“办精品、引前沿”的学术交流指导思想,会议旨在共聚行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讨水中爆炸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水中爆炸行业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来自行业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6家单位、30余位专家参加了交流和研讨,包括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8所高校,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海军试验训练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中船702所、中船705所、兵器204所6个科研院企。会议研讨了水中爆炸的最新前沿技术、水中爆炸动力学在国防领域的重要地位、水中爆炸动力学对重大专项基础理论提升的支撑作用等,邀请相关专家对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精彩报告。参会的高校、研究所代表一致希望在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将水中爆炸动力学研究团队建设成高水平国家队,为国家、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鉴于国内水中爆炸动力学研究基础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各单位应加强凝聚力,发挥各自优势,打造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提升学科和行业的基础研究水平以及瓶颈技术的攻关能力,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源头和持久的创新驱动力,并依托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提升水中爆炸动力学的学科水平以及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
5、主办“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活动日”
为了使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爆炸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进一步普及相关研究工作以及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0年8月29日举办了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邀请了我国优秀的科普工作者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高云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张德良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科普盛宴。
张德良教授以“神奇万能的冲击波”为题,讲解了冲击波形成的原因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他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实例讲解了冲击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效应。同时介绍了在航空航天领域以外,冲击波现象在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并且指出我们不仅要避免冲击波现象带来的危害,还要充分利用冲击波来为人类服务。
高云峰教授题为“航天中的奇思妙想”的报告,阐述了航天中的一些特殊的力学现象,通俗易懂的普及了其中的力学道理及其应用领域。通过卫星自旋稳定问题的介绍,对刚体自旋稳定的条件做了定性分析;通过回顾三体问题的历史背景,介绍由三体轨道的性质发展起来的新轨道特点,以及在深空探测方法如何有效的利用引力甩摆效应;通过对太阳帆轨道的介绍,对未来可能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太阳帆轨道提出了构想。
两位专家以平移近人的态度,治学严谨的科学素养,化繁为简的将科学知识向公众普及,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实验室通过系列公众开放日活动、专家大讲堂、科普活动日等系列活动,对爆炸知识普及和传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本次科普日活动借助腾讯会议,哔哩哔哩直播等方式开展,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共吸引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航附中、北京理工大学等300余名师生以及社会人员在线收看,进一步扩大了本次活动的受众群体,获得了高度好评,取得圆满成功。
6、主办本领域系列学术报告、会议,促进了爆炸力学学科领域交流与发展
(1)2020年8月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做线上学术报告
2020年8月-9月,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了8场线上学术报告活动,邀请了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郝洪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高伟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金华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勇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于兴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李江涛研究员、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黎波教授和清华大学陈浩教授等8位知名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共吸引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所200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中,郝洪介绍了结构抗爆分析与设计领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可靠确定爆炸荷载难题以及对于结构响应预测的影响,分析了简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对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结构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讨论。孙金华的报告重点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安全现状、火灾发生机理与研究方法、防控技术原理以及在实际条件下的应用情况,并对锂离子电池安全研究面临的新的问题进行了展望。高伟的报告介绍了火焰的不稳定、湍流扰动对氢气火焰加速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氢气爆炸超压形成机理,建立了耦合火焰加速传播的爆炸压力预测模型。黎波针对极限条件下材料的超大变形、熔化气化、流固与热流固耦合、自由表面、多体接触、碎裂、层裂与碎片云等复杂物理现象的数值求解提出了一种热力耦合最优输运无网格方法。张勇的报告对高熵合金的定义与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高熵薄膜、高熵陶瓷及高熵纤维等新型高熵材料的概念与应用,对高熵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李江涛的报告介绍了被动辐射冷却技术,重点介绍了陶瓷成型的新方法——燃烧合成法。陈浩的报告介绍了一种新型化学界面工程方法,借助瞬时加热工艺,获得了超细马氏体和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实现了先进高强钢的设计。于兴华的报告以耐热钢的蠕变寿命预测为例,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合金蠕变性能进行预测,提出了动态数据选取及模型建立的材料性能预测方法。
这些报告涉及无网格计算方法、多尺度材料建模、实验固体力学、工业爆炸动力学机理及安全防护技术、金属材料科学等领域,报告内容精彩生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2)2020年7月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做线上学术报告
2020年7月-8月,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了8场线上学术报告活动,邀请了多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包括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教授、安全与环境领域国际著名期刊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主编Faisal Khan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魏宇杰研究员,清华大学周青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康国政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兵教授,浙江大学李铁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张维声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彭锐教授,共吸引来自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上海海事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兵器208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所200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中,Faisal Khan针对经典风险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动态风险评估新型方法,并通过若干工程应用实例展示了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的优越性;周青的报告针对电池在汽车碰撞事故中发生的变形、破坏、内短路和热失控状态下,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变率和电解液对材料破坏的影响;魏宇杰的报告介绍了面心立方晶体中的不同结构的位错在高应变率下的高速运动特性,发现螺型全位错和螺型孪晶界不全位错都能稳定地以声速滑移,并都能超声速运动;康国政的报告讨论了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热-力耦合特性,对不同温度、不同加载方式和速率下的NiTi合金热-力耦合循环变形行为进行了详细阐述;潘兵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阐述了位移和变形测量方法的研究在推动实验力学发展、扩大实验力学影响和实验力学服务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张维声的报告介绍了拓扑优化的背景,建立了显示拓扑优化新框架和考虑应力约束的拓扑优化计算方法,提出了考虑增材制造约束的拓扑优化方法;李铁风针对软体机器人动力弱、精度差、可靠性与智能程度低的关键问题,开展力学建模、材料合成、器件设计、软体机器人操控和系统智能化研究;彭锐的报告结合了无人机路线与折返策略的联合优化问题,考虑了性能共享的多层能源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最佳结构。
这些报告涉及冲击动力学、实验固体力学、软物质力学、拓扑优化、汽车碰撞安全、可靠性建模与优化等领域,内容兼具理论性、前沿性、应用性等特点,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3)2020年6月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做线上学术报告
2020年6月,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了8场线上学术报告活动,邀请了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国内外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包括塞浦路斯欧洲大学、Safety Science主编George Boustras教授,清华大学庄茁教授、张一慧教授,浙江大学宋吉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玉丽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张超教授,天津大学师燕超教授,东南大学陈力教授,共吸引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兵器208所、兵器53所、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所200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中,George Boustras介绍了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生物安全等背景下,从风险评估角度探讨了职业安全健康面临的新风险。鉴于新的挑战与风险,需重新审视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庄茁以衰减冲击波能量的新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为主题,介绍了冲击波的致伤机理,然后针对衰减冲击波能量的新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新型防护材料的发展方向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陈玉丽以“抗冲击吸能材料和结构的新概念设计及思考”为题,提出了3D像素力学超材料的设计策略,突破了材料可重复抗冲击的关键技术;张超的报告针对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结构的抗冲击设计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多尺度的仿真方法体系,有效预测了编织复合材料在多种载荷工况下的渐进损伤失效行为;师燕超和陈力的报告以近年来发生的意外爆炸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为研究背景,建立了极端载荷条件下结构响应的高效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冲击载荷的准确预测,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分析以及损伤评估方法;张一慧的报告以生物软材料为设计灵感,提出了三维网状材料仿生设计方法,有效解决了变形过程中界面分离以及结点自接触的问题;宋吉舟的报告介绍了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的力学变形机制,提出有效力热结构设计准则,实现了跨尺度、任意形状元件的转印。
这些报告涉及人工智能、冲击动力学及防护材料的设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力学设计的研究进展等领域,内容丰富新颖、报告深入浅出、颇具前沿性,对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响应。
(4)组织召开爆炸与反应流国际研讨会
由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线上“爆炸与反应流国际研讨会”于2020年9月26日-27日成功召开,会议由实验室陈东平副教授和韩文虎副研究员共同主持。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俄罗斯科学院高温联合研究所主任Alexey Kiverin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爆炸动力学实验室主任Mike Kuznetsov教授、热力技术研究所所长Ulrich Maas教授、Viatcheslav Bykov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Guillermo Rein教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Brian Maxwell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梁文凯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张黄伟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韩旺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徐文龙博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肖强博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米晓成博士,北京大学王健平教授、陈正教授,清华大学王兵教授、Remy Mevel教授、Damir Valiev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华华教授,天津大学王昆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袁梦琦副教授和韩文虎副研究员等2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邀请报告。这些报告紧密结合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集中反映了国际上近年来在气体爆轰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爆炸灾害效应、爆炸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爆炸与反应流国际研讨会旨在为从事爆轰物理、结构动态响应和爆炸安全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本次会议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吸引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等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所2500余人次在线聆听了报告会,与会学者提问踊跃,讨论热烈,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5)组织召开极端条件先进诊断技术前沿论坛学术研讨会
2020年8月4日,由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线上会议“极端条件先进诊断技术前沿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北京理工大学陈东平副教授和北京大学王圣凯研究员共同主持。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成教授代表实验室致欢迎辞,并就实验室近年来所取得若干创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国防科技大学易仕和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郑贤旭研究员,北京大学王圣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蔡伟伟研究员、周忠岳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任伟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周波教授、清华大学超星教授、浙江大学吴迎春教授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刘瑞斌教授、石保禄研究员等11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易仕和介绍了NPLS技术及其在超声速、高超声速飞行器流场测试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展示了团队所发展的先进流场测量技术对高频流动的测量结果;郑贤旭的报告介绍了近年来爆炸极端条件下若干先进实验诊断技术,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周波介绍了前沿激光诊断技术在高速、多空间维度、多标量场的测量以及面向复杂燃烧环境测量的技术应用拓展,并重点探讨未来技术手段发展与面向真实燃烧室条件下湍流燃烧研究的结合;周忠岳介绍了光电离质谱在线诊断技术在火焰中活性自由基方面的研究进展;王圣凯介绍了在高温热流体系统中瞬态自由基超灵敏测量,以及热物理量场精准量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刘瑞斌介绍了一种测量宏观爆炸参数的新方法及一体化仪器设备(微爆模拟器)方面的进展;石保禄立足于火箭发动机燃烧测试需求,从超高温纯氧燃烧、超高压燃烧以及发动机多相反应流测试角度介绍了面临的需求与挑战;蔡伟伟介绍了燃烧诊断中五维、多物理场、多组分和高时空分辨的研究发展;任伟重点讨论了跨吸收带吸收光谱、MHz扫描波长吸收光谱和外差相敏色散光谱技术,并展示其在平面预混火焰场测量和激波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超星讨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误差与噪声来源,从信号、光学、光电系统等不同角度探索激光吸收光谱测量在复杂燃烧环境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吴迎春介绍了全息成像、散射光干涉成像等激光干涉成像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高超声速激波、高速碰撞、多相颗粒场识别和瞬态蒸发等极端复杂工况下的应用研究。
本次会议共吸引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兵器208所、兵器53所、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国内相关高校、研究所220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了报告会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些报告涉及大量近期燃烧诊断方面的进展,内容丰富新颖、报告深入浅出、颇具前沿性,对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响应。
四、党建和思想政治引领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设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党建工作体系,切实担负起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
发挥党组织在分支机构中的政治核心、思想引领、组织保障作用,组建了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党的工作小组。党的工作小组组长由专委会主任王成担任,副组长由秘书长姚小虎担任。
团结带领爆炸力学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激励广大爆炸力学科技工作者树立创新自信,勇攀科学技术高峰,把爆炸力学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听取广大爆炸力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积极向国家层面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五、2021年工作计划
(一)结合专题研讨,召开各专业组或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二)积极主办学术活动,活跃爆炸力学领域的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
1.召开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由西北工业大学承办;
2.召开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由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承办;
3.召开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由国防科技大学承办;
4.召开2021年全国冲击动力学前沿论坛,由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承办;
5.召开2021年计算爆炸力学研讨会,由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承办;
6.召开爆炸力学实验技术2021年专题研讨会,由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承办;
7.召开爆轰专业组会议暨炸药装药微细观反应动力学专题研讨会,由北京理工大学承办;
8.召开工程结构安全与防护专题研讨会,由南京理工大学承办;
9.召开水中爆炸动力学学术前沿技术研讨,由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承办;
10.召开爆炸加工专业组学术研讨会,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