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党建专题

首页 > 党建专题 > 党员风采

朱位秋:没有创新就称不上科学研究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5日


朱位秋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提出与发展了高斯白噪声激励下耗散哈密顿系统等效非线性系统法、拟哈密顿系统随机平均法,研究拟哈密顿系统随机稳定性、随机分岔及首次穿越的理论方法,以及分别以响应最小、稳定性或可靠性最大为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上述创新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

一、执着追求,勇于创新

朱位秋教授1961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全校寥寥可数的研究生中的一个,师从力学专家季文美教授,进行非线性振动的研究。朱位秋在学生时代就不满足于完成课程和科研任务,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前沿的领域。

朱位秋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非线性随机振动与控制。日常生活中,随机振动随处可见,比如高楼在风的作用下的振动,轨道不平引起的火车的振动,波浪作用下的船舶的振动等都是随机振动。对随机振动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随机振动可能会造成结构的破坏。朱位秋在研究生阶段时,选择了当时最新的领域——非线性振动理论。当时,线性振动理论已经比较成熟,非线性振动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难以掌握。别人不敢触碰的领域,对朱位秋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喜欢做有难度的研究,这样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如果别人都能做,你去做,就没有什么意义。人家做不了,而你能做,这就显出了你的价值。所以我喜欢钻研一些难懂的东西。” 从20世纪80年代,朱位秋开始研究随机动力学里最难的课题,即多自由度强非线性系统的随机动力学,在此以前,大家做得比较多的都是多自由度的拟线性系统,或者是单自由度的强非线性系统。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朱位秋教授在这一领域攻坚克难,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理论——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包括精确平稳解、随机平均法、等效非线性系统法、在平均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了随机稳定性、随机分叉、可靠性以及随机最优控制,其中五类精确平稳解的提出打破了国际上从1933年开始的60多年来只有能量等分解的局面,为解决科学与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这些理论方法已被应用于地震激励下高层建筑与斜拉桥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研究,控制效果与效率均优于线性控制。他提出的随机平均法,被应用于生物群体动力学、化学反应速率、DNA热变性等多个研究领域,得到了比其他研究学者更好的结果。2002年,朱位秋凭借“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尔顿系统理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二、鹣鲽情深,照顾爱妻


朱位秋与妻子青梅竹马,结伴50余年。2007年,妻子不幸身患帕金森症,两个儿子都远在美国,从此朱位秋院士亲自悉心照顾爱妻,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朱位秋在照料妻子的10余年中,妻子患病初期无法正常走路,朱位秋常扶着妻子在浙江大学的操场和家旁的小路上走路锻炼。为了让每一步都走得精确,他特意用红油漆在地上编号,两个编号之间的距离代表着一步。每走一遍需要走78步,一走就是三年。在此期间,只要朱位秋出差三天以上,他都会用轮椅带上妻子同去,没有助理,亲自照顾妻子。


2013年妻子不幸摔跤住进医院,朱位秋为了照顾妻子也一起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六年。期间,妻子病情有过几次反复,但朱位秋从未放弃过。为了帮助妻子吸痰,他多方求医,辗转从云南找来了化痰药方,令妻子的病情得到缓解,免去了医生建议的切开气管治疗的痛苦。他每天晚上帮妻子敲背1000下,定时帮妻子按摩头部与耳朵,带着妻子做操,保证妻子的身体机能正常运行。

从古稀到耄耋,朱位秋院士亲历亲为照顾妻子,十几年如一日,他说:“妻子年轻时全力支持我,如今该我尽心照顾她。”

2019年426日,妻子在朱位秋的陪伴下安详离世。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