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9日
2019 年8 月9-11 日,第七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十几所科研院校的50 余位代表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采用专题报告,工作交流和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展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12 所院校及科研单位的14 位参会代表做了口头报告,展示了近几年来国内在热等离子体基础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并与参会人员进行现场交流。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黄河激研究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陈连忠研究员、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谭畅研究员,中山大学的王志斌博士分别介绍了电弧等离子体在空间环境模拟、电推进技术和电弧等离子体炬工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在电弧炬的研制过程中,各单位结合应用特点进行设计改进,大幅提高了等离子体炬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拓展了热等离子体装置的应用范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城副研究员代表夏维东教授总结了中科大应用等离子体实验室近期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采用扩散电弧等离子体方面制备少层石墨烯等方面的应用,对比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电弧参数和制备获得碳纳米材料形貌的关联。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倪国华研究员介绍了在直流多弧等离子体特性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他们采用合理的设计与电极布置,研制成功了多电极电弧等离子体装置,结合高速摄影和理论分析获得了多电弧的动态特性和演化规律,为多电弧装置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中科院过程所的丁飞博士介绍了他们在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炬氢强化还原制备粉体的研究工作,给出了氢强化还原的效果和机理,分析了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制备纳米材料的优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电弧等离子体研究机理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吴翊教授课题组成功对电极烧蚀过程进行了观测,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电极材料、工况下电极烧蚀的过程和特征,加深了我们对电弧阳极烧蚀机理的认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瑭博士和孙素蓉博士,清华大学的方川同学分别介绍了电弧数值模拟多解特性、平衡特性和电弧扩散型和集聚型贴附形成的机理和原因,研究表明热力学和化学非平衡过程对于电弧贴附特性有着重要影响。
热等离子体在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应用也是今年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伟宗教授介绍了采用滑动电弧固氮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化学动力学过程分析给出了影响固氮效率的各种反应途径,为非平衡放电装置设计提供参考。天津大学的马文超课题组认为采用热等离子体技术在分解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领域的应用具有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的独特优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热等离子体处理危害废物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空间电推进方面,中山大学的沈岩研究员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刘向阳老师分别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在各种电推进技术方面的应用和进展,以及脉冲等离子体参数的测量方法,既给出电推进技术等离子体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给出了等离子体与空间推进技术结合发展的方向。
研讨会第二部分,与会人员在清华大学李和平研究员的主持下,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探讨热等离子体的发展趋势,对目前国内热等离子体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讨论会上,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谭畅、魏建国、山西大学的朱海龙、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陈伦江、北京理工大学的刘向阳老师等分别介绍了热等离子体在航天、纳米碳材料、有机固废物处理及3D 打印用球化粉体等领域的应用及进展。另外,与会专家还对热等离子体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倪国华研究员提出对电弧特性认识不够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诊断研究,因而缺乏机理性认识的基础。西安交通大学的吴翊教授提出细致的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是我们认识等离子体基本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议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学者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丰富拓展等离子体的研究手段。参会的一些青年学者也纷纷发言,交流了自己从事热等离子体科学研究的认识和体会。夏维东教授总结到:近年来,国内各家科研和工程单位从事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等离子体炬在工业炉点火、材料制备、航天推进等方面应用不断拓展,对于电弧等离子体机理性认识也不断深入,建议今后继续加强国内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推进热等离子体事业的发展。
研讨会最后阶段经大家共同商议,一致同意 2020 年第八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办。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