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2日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大约是20%~30%,而我国在2015年时这一比例仅为6.2%,美国则在1991年时已达6.9%、欧盟和日本分别在1992年和2001年时达到5%,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以弥补这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短板”,从而使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呢?近日,记者专访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
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
记者: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本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答: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比2010年提高近90%,比2005年提高近3倍,同时,我国也初步形成了现代科技馆体系,目前全国达标的综合性科技馆总数已达155座,同时还有50多座科技馆正在建设。尽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步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即使到2020年我国成功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也只是刚刚跨过创新型国家的最低门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甚至30%的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
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科普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与科技创新相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往往被当作一项“软任务”,还远远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同时,我国的科普投入严重不足,许多省、市、县本级财政年科普投入人均不足1元,连半根冰棍钱都不到,而且农民、城镇新居民、边缘和少数民族地区获取科学素质公共服务的机会更是明显偏少。与此同时,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将科普排斥在外,科学家做科普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面对公民关切的问题,科学家有时会“失声”,让谣言钻了空子,传播泛滥。另外,市场活力没有被充分调动,科普资源缺少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碎片化”“孤岛”现象普遍存在,难以有效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公共服务。
科普要成为创新的有机部分
记者:我国制定了到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对此,该如何做才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答:首先应该建立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机制,将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科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其次,还要落实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政策激励措施,把开展科普工作的成效作为与科技创新成果同样重要的考核内容,使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本职所在和自觉行动,同时还要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面向全社会的科普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再次,应该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科普工作,建设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分享的科普生态圈,促进这一领域的迭代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科普经费人均投入要超1元
问: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履行什么职责?
答: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并且要与其他指标同考核、同奖惩,把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增加对科普的投入。要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需经费,省、市、县各本级财政科普经费人均投入起码要达到1元以上。
(转自:《光明日报》)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