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理事会工作报告

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3日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01411月)
 
中国力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科学家倡导下于1957年成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发展我国力学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201010月,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九届理事会扩大会议顺利召开,选举产生了以胡海岩院士为理事长的第九届理事会。
四年来,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帮助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广大力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会理事会以“弘扬科学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力学学科走向世界科技前沿”为任期目标,以服务会员和服务力学科技工作者为本,开拓创新,扎实进取,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力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成效显著,圆满完成理事会任期目标。几年来,学会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学会于2011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标兵”称号,2012年被民政部评估为“4A级全国性学术类社团”,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奖”一等奖等。
、着力加强理事会建设,提升学会运作水平
(一)坚持民主办会,充分发挥理事会决策作用
理事会通过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夯实学会业务工作开展的基础。在重大事项决策中,较好地发挥了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决策作用;学会科学运作、规范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四年来,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工作会议10次,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5次。按照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分工,在常务理事会中成立了组织工作组、学术工作组、期刊工作组、教育工作组、科普工作组、外事工作组、青年工作组和产学研工作组,明确了每一位常务理事的工作任务,促进学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包括做出理事会重要决定,讨论学会年度学术活动计划,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国家科技奖励、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等,以及评选周培源力学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学会重要奖项,并指导和组织学会分支机构换届,酝酿构建“中国力学奖”奖励体系,提升“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国际化运作能力,组织我国力学界成功举办“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和“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等重要国际例会,积极与IUTAM等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组织策划“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2012中国力学年”和“庆祝郑哲敏先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等重点学术活动。
(二)规范管理分支机构,适时调整应对学科发展
理事会严格按照《中国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编委会管理规定》,顺利完成下设分支机构的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明确学会作为分支机构法人的职责,结合学科新的生长点和分支机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分支机构。如批准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神经动力学专业组”和“随机动力学专业组”,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抗爆容器专业组”,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学科交叉与复杂环境试验方法专业组”,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增设“高温气体动力学专业组”、“磁流体力学专业组”和“微纳米流体力学专业组”,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增设“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专业组”和“计算力学软件专业组”;讨论通过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创办第一本力学综合性快报类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并将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纳入学会主办期刊群。
目前,学会下设23个专业委员会、6个工作委员会、2个工作组和18个期刊编委会。为加强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流,学会坚持每届理事会届中组织举办分支机构经验交流会,召集各分支机构负责人和学会常务理事共同参加,总结经验,相互学习,促进了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成效显著。
(三)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增强学会财务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规范学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自律机制,理事会研究决定设立司库,任命本届秘书长担任;自2013年起,外聘专业财务人员为财务监事,独立开展工作,不定期对学会财务运作进行审计和复核,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了学会办事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的安全性。
二、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力学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石,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是学会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建设中独特作用的重要体现。四年来,学会及其分支机构面向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利用学会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组织相关学科发展的战略研讨。如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每年定期举办的“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每年定期举办的“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固体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等。这些会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讨学科发展趋势,在战略层面深入参与学科规划,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牵头组织力学学科发展研讨,推动学术建设
2013年初,著名力学家郑哲敏先生(学会第三届理事长、现任学会名誉理事)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学术界反响强烈,社会公众对力学学科的关注度显著上升。理事会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策划并精心组织了相关活动。通过建立专题网站、举办“庆祝郑哲敏先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整理刊发研讨会汇编材料等方式,回顾郑哲敏先生实践工程科学思想、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围绕我国力学学科应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推动原创性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研讨,对力学学科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开展调研工作
为了探寻力学科技工作者如何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从事科学研究,理事会提出了提前介入若干关键行业未来发展的设想,进而探索可执行方案。2013年,由学会牵头并组织力学工作者和行业专家开展石油工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调研,通过召开工程问题研讨会和力学问题研讨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建议十余份,形成了五万字左右的调研报告,系统总结了力学与石油工程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工作在组织和支持方式方面的建议。此项调研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石油科技局支持,是学会发挥科技社团独有资源和知识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开展学科史研究,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权威的学科发展报告能够为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理事会通过精心策划,配合中国科协重点项目,于2010年开始承担《中国力学学科史》编写项目。该项目由学会第八届理事长李家春院士担任主编,联合包括力学界多位院士在内的数十名专家,通过大量调研、集中讨论和精心编写,历时两年,形成20余万字的《中国力学学科史》。该书搜集整理了有关中国力学发展的珍贵史料,探究了力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展示了现代力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学会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等宏观战略要求,整合资源、打造学术品牌,搭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培育精品科技期刊、提升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力学学科走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举办综合交叉、高端前沿的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主业,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社团创新发展的立身之本。四年来,学会围绕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问题和学科前沿热点,主办和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16次,与会代表3.6万人次,交流论文超过2.5万篇,图1.1和图1.2对每年举办会议的数量和参会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举办国际会议47次,来华参会的国外专家学者超过3700人次。
学会分支机构成为繁荣学术、促进交流的主力军。在理事会任期四年内举办的200余次学术交流活动中,超过80%的学术会议是由各专业委员会或专业组主办或承办,其中许多会议是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续传下来的系列会议。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定期申报学术活动计划和举办学术年会已经成为常态,举办的重要系列会议包括: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固体力学大会、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实验力学学术会议、生物力学学术会议、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等。这些会议对各学科增进交流、发现人才、凝练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10月举办的“2014年全国固体力学大会”,吸引了1000余名著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较上届增加了3倍,有力促进了我国固体力学的发展;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分别于2012年11月、2014年9月召开了“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和“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并决定今后每两年主办一次,使一度中断的全国流体力学工作者的盛会重新活跃起来。各专业委员会还与时俱进,针对新的研究领域适时创办新的会议并形成系列,如“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大会”和“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等。
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联合兄弟学会共同举办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会与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联合举办“全国非线性振动/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与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举办“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与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举办“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与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联合主办“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与中国化学会联合举办“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与中国声学学会和IEEE-UFFC共同发起并主办“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应用研讨会”,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主办“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主办“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软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等。
立足学会自身特色,着力打造学术交流品牌。学会主办的中国力学大会、青年学术沙龙、亚太青年联谊会等活动已经打造成为学术交流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力学大会是学会创立的重要学术交流品牌,每两年举办一次,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外办会经验,在会议组织形式方面进行变革创新和规范管理,参会人数由最初的400余人增至近3000人,成为我国力学界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盛会。
本届理事会期间,共组织举办了2次大会,分别于2011年在哈尔滨和2013年在西安召开。表1对最近3届大会的参会规模和组织情况进行了比较。由于大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有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会作报告,能够广泛结交同行,得到了众多学者和研究生的青睐。大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力学学科的发展,也为承办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典范。
表1   近3届中国力学大会组织情况
 
参会人数
论文
协办单位
大会邀请报告
分会场
专题研讨会
CCTAM2013
(西安)
2900
2200
50
8
15
71
CCTAM2011
(哈尔滨)
2400
2256
60
9
17
60
CCTAM2009
(郑州)
1800
1600
51
8
16
51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1年8月22~24日在哈尔滨成功举办,近60家力学相关单位参与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包括30多位两院院士和20余名大学校领导,近2400人出席此次大会。这次大会举办之际适逢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奠基人、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为表达全国力学界对钱老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大会特邀请钱老的学生、学会第三任理事长郑哲敏院士作回顾钱老的报告;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也应邀出席大会。大会共收录论文2256篇,设立1个主会场、17个分会场、60个专题研讨会。会议期间颁发了“第七届周培源力学奖”、“第十二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以及“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和团体赛”等奖项。
“中国力学大会-2013于2013年8月19~21日在西安成功举办,近50家力学相关单位参与协办, 29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包括众多两院院士和著名学者、来自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力学科技工作者和跨越重洋专程赶赴本次大会的海外专家学者。大会设1个主会场,15个分会场和71个专题研讨会,收录论文2200篇。与会代表围绕力学学科的基础、前沿、热点问题,以及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会议期间颁发了第八届周培源力学奖、第十三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和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奖。
青年学术沙龙是学会针对青年力学人才设立的重要学术品牌。该活动始于2003年,每两月定期举办一次,已连续举办了11年,共计80次。该活动原来主要由学会办公室协调组织,参加人员主要来自北京地区。自2009年开始,学会对沙龙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邀请和鼓励国内高校院所参与申请承办沙龙活动,并通过设立的沙龙组织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遴选承办者,使得沙龙活动每年有1-2次在京外举办,大大提高了参加人员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国内力学青年人才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更值得一提的是,承办单位通过该活动进行了很好的自身宣传,为其人才引进和扩大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内相关力学科研机构的欢迎。目前申办沙龙的单位已达10余家,档期已经排到了2016年。近期,沙龙活动已经拓展至海峡两岸,2013年又延伸到了新加坡,逐步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亚太力学青年联谊会是学会为推动亚太地区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而创立的学术品牌。此项活动由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主办,于2013年12月在新加坡举办了“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第一届亚太青年联谊会”,活动信息同时发布在国科联(ICSU)亚太地区网站上,吸引了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涵盖了计算力学、生物力学、材料力学、固体力学等多个学科,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成效受到与会人员一致好评,已成为亚太地区力学青年学者之间联系的纽带。目前筹划中的“第二届亚太青年联谊会”将于2015年在澳大利亚举办。
(二)积极举办重量级国际学术会议
通过主、承办学科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实现自身品牌学术活动的国际化、权威化,提高了我国在力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四年间,学会在北京先后成功举办“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和“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力学在国际学术舞台的显示度。
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于2012年8月在北京成功举办。该会议是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主办的国际系列大会,已有近百年历史,被誉为“力学奥林匹克”,是力学学科覆盖面最广、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盛会。我国力学界经过20多年的艰苦申办工作,于2008年获得承办权。这不仅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计29个单位支持与协办这次大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白以龙院士担任大会主席。
这次大会得到国际力学界的广泛响应,共收到投稿2060余篇,经过严格审稿接收1624篇。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1560余名代表到会交流论文1261篇,是世界力学家大会有史以来参会代表最多的一次。大会为期5天,学术报告包括:4个全体大会特邀报告,即大会开幕式、闭幕式特邀报告、IUTAM国际流体力学奖、IUTAM国际固体力学奖特邀报告;16个特邀专题报告;6个前沿专题研讨会及其26个主旨报告;46个分支学科分会及其1200余个分会报告,广泛涉及到当前国际力学界关注的热点前沿。
会议期间,IUTAM召开了全体理事大会,完成了4年一次的执行局和大会委员会换届选举。我国学者杨卫院士当选为IUTAM新一届执行局委员,卢天健教授当选为IUTAM新一届大会委员会委员。
大会召开之前,理事会与会议组委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报、北京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日报、新华社、北京科技视频网、新华网、新浪网、人民网、中国科学院网、中国科协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大会进行了跟踪报道,起到了宣传力学学科的作用,在社会公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的申办和承办工作是在学会两届理事会的共同领导下,聚全国力学界之力组织完成的。大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力学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两届理事会为实现学会向国际社团转型所付出不懈努力的集中体现。
13届国际断裂大会于2013年6月在北京成功举办。该会议是世界断裂力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我国自1977年加入国际断裂学会以来,首次承办该系列会议。大会共收到投稿1216篇,来自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宣读论文800余篇。该会议为期5天,包括15个大会特邀报告(开幕式荣誉报告、闭幕式荣誉报告、主席荣誉报告和12篇大会报告)、54个主题论坛和15个专题研讨会,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世界断裂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会议期间颁发了Irwin金奖、Paris金奖、Tipper银奖,以表彰国际上对断裂学科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此外国际断裂学会分别召开了2次执行局会议和1次全体理事大会,完成了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我国学者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断裂学会主席。
除上述两个大型国际例会外,学会还承办了“第29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第6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第10届国际热应力大会”、“第5届分数阶导数理论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第6届亚洲多体动力学会议”、“第6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等国际系列会议。此外,流变学专业委员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也分别在为申办“国际流变学大会”、“第二届环境安全中的计算力学问题国际会议”和“世界生物力学大会”做积极努力。
四、加强期刊质量建设,推动英文期刊走向国际
学会主办18种学术期刊(包含5种英文期刊和13种中文期刊),其中4种期刊被SCI检索,7种被EI检索,涵盖了力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四年来,学会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建设、探索期刊集群发展、加速英文期刊国际化转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期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岩土工程学报》和《工程力学》获“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和《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获“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均获得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二等奖;新创办的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也获得“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三等奖。
(一)制定政策、提升内力,推进各期刊协调发展
学会于20118月成立期刊主编联席会,制定《中国力学期刊主编联席会条例》,推进各期刊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20132月,学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力学学会所属期刊协调发展研讨会”,就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如何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形成合力、良性竞争的问题展开讨论,制定《中国力学学会所属学术期刊协调发展的建议书》;决定以英文期刊为试点,细分各刊特色,明确各刊定位,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探索最适合期刊发展的定位如下。
Acta Mechanica Sinica学科覆盖力学各领域的基础、前沿问题,应为有影响力、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内容为至少两个力学二级学科,或一个力学二级学科与一个其他领域的二级学科的学者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可辅以少量综述,以邀请稿件为主,要求定位高,侧重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学科覆盖固体力学的相关领域,内容为固体力学的理论、应用,或固体力学与其他二级学科的交叉。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学科覆盖力学各领域,针对学科的热点及前沿问题或最新成果,以短、新、快为特点,稿件以简报的形式快速出版。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科覆盖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的相关领域,内容为与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理论与应用,以及与其他二级学科的交叉。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学科覆盖应用数学和力学的相关领域,内容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与力学问题相关的数学建模和应用数学新方法。
(二)加强期刊国际化建设,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学会主办的5种英文期刊中,已有4种被SCI数据库收录。四年来,学会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实现学术资源深度整合,适时创办新刊,填补领域内英文期刊空白。例如,2011年新创办的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刊发论文以“新、快、短”为主要特色,力求以简短的形式和最快的速度报道世界力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该刊平均出版周期2个月,SCI的被引频次逐年增多,预计2014年影响因子可达0.65。为了实现英文期刊进一步向国际化迈进,各期刊在增加国际编委、吸引高质量国际稿源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Acta Mechanica Sinica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已于2013年实现国际编委比例50%以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编辑部参加了20139月在土耳其举办的第26届国际海啸会议和10月在越南河内举办的第14届亚洲流体会议,大力宣传期刊和约请优秀稿件。Acta Mechanica Sinica借学会承办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之际,组织“力学·成就·未来”专刊,通过主编、副主编约稿和撰稿,使当期国际稿源超过65%,其中包括美国三院院士J. W. Hutchinson教授、L. B. Freund教授等世界力学大家的论文。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坚持国际同行评审,每篇论文至少选1位国外审稿人。
(三)建设力学期刊集群,推进期刊数字化出版
为了充分发挥期刊的集群效应,集中优势力量办优质期刊,创出国际品牌,学会借鉴国内外科技社团以及出版机构对于期刊集群的顶层设计和运营模式,着手筹建中国力学期刊网。此举旨在将学会主办的18种期刊资源进行整合,使期刊资源规模化,将其建设成为期刊共享的数字出版平台。20135月,学会启动“中国力学期刊网”建设项目。中国力学期刊网由期刊信息、精品导读、网刊阅览、数字图书馆、学术交流、资讯中心等多个版块组成,汇集学会所属18种科技期刊的内容资源,同时也是所属期刊的公共数字出版平台和采编系统服务平台。中国力学期刊网还将不断吸纳学会以外的力学科技期刊加盟,成长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力学科研信息门户网站。
五、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中国力学走向世界
学会通过积极申办和承办国际会议,组织国内学者参加国际组织学术例会,协助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与对口国际组织建立紧密联系,积累了一定的国际科技资源。与此同时,通过学会设立的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有组织地开展系列活动,提升了中国力学在国际力学界的影响力。
(一)积极开展国际互访,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会于1980年加入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同时还是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AFMC)、国际断裂学会(ICF)的成员组织。四年来,学会除不定期与相关国际组织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外,还通过组织间的互访活动促进交流与合作,累计开展互访项目10余次,表2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学会四年来开展的国际互访活动。
2   2011-2014年学会开展国际互访项目情况
互访活动
时间
对口国际组织
接待ICF高层来华访问
20113
ICF
出席第11ASTM/ESIS疲劳与断裂研讨会
20115
ICF
出席IUTAM大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2011年工作会议
20118
IUTAM
出席IUTAM大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论文评审工作会议
20123
IUTAM
承办IUTAM执行局/大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工作会议
20128
IUTAM
承办IUTAM 2012年全体理事大会
20128
IUTAM
承办ICF执行局/全体理事2013年工作会议
20136
ICF
出席IUTAM执行局2013年工作会议
20138
IUTAM
接待IUTAM秘书长来京访问
20139
IUTAM
参加第14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
201310
AFMC
出席IACM亚太分会2013年工作会议
201312
IACM
参加第20届欧洲断裂大会
20147
ICF
出席IUTAM 2014年全体理事大会
20148
IUTAM
(二)发挥社团科技外交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
推荐我国科技专家在国际相关科技组织任职,是提高我国科技社团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学会通过承办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等重要国际例会,积极推荐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多位知名力学家被推选担任国际组织重要职务。例如,杨卫院士在2012年当选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执委,卢天健教授当选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和IUTAM专题研讨会固体评审组成员,王建祥教授当选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胡海岩院士、李家春院士、白以龙院士担任IUTAM理事;余寿文教授在2013年当选国际断裂学会(ICF)主席;龙勉教授当选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WCB)执委兼司库;符松教授在2013年当选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AFMC)副主席等等。这表明,我国力学界在世界力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搭建一流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中国力学走向世界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是学会自主构建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该中心于2010年顺利加入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成为IUTAM1970年批准意大利设立欧洲国际力学中心之后,在全球设立的第二个国际力学中心。该中心秘书处设立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由学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四年来,该中心在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者的支持下,面向亚太地区并针对力学研究前沿和热点积极开展活动,已成功举办暑期学校、短期课程和专题研讨会20余次,累计接待海外访问教授40余人次,年均参与“中心”学术活动的学者超过700余人次,表3对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近期主办和协办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了统计。
3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近期主办和协办的前沿高端研讨会及暑期学校
   
活动名称
时间
地点
人数
   
软物质力学和生物力学暑期课程
20128
北京
100
1届国际海啸问题讲习班
201210
北京
60
微观力学和复合材料暑期课程
20138
北京
200
1届亚太青年力学联谊会
201312
新加坡
40
先进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实验方法研讨会
20145
天津
40
联合主办
1届高超声速气体动力学国际会议
201210
北京
60
IUTAM材料和结构冲击测试专题研讨会
20135
西安
50
IUTAM极端灾害动力学专题研讨会
20139
兰州
30
   
1届软物质力学国际研讨会
20121
杭州
60
7届中日韩结构优化力学系统研讨会
20126
北京
140
6届亚洲多体动力学国际研讨会
20128
上海
260
26届国际海啸问题研讨会
20139
土耳其
230
14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
201310
越南
210
29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
20147
西安
220
7届南中国海海啸问题研讨会
201411
台中
40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每年定期举办的前沿高端专题研讨会关注国际力学前沿热点,围绕海啸、地震、沙尘暴等亚太地区的关键力学问题在全球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已经在软物质科学、生物力学和海啸问题等课题研究方面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术研究圈子。
此外,该中心还积极参与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学术活动,以会议协办方的身份支持和资助亚太地区青年学者参与国际学术活动。2013年,该中心首次在境外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新加坡举办“第一届亚太青年联谊会”,在土耳其联合举办“第26届国际海啸研讨会”,以及在越南参与协办“第14届亚洲流体力学大会”,吸引了一批来自亚太地区的优秀青年学者参与该中心的活动,扩大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六、拓展科普活动,重视工程教育
(一)拓展科普活动形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学会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和开发本学科领域及行业科普资源,广泛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科普活动,为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更广阔、更深厚的土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1. 深化科普活动品牌体系建设
四年来,学会在科普工作委员会、《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和热心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好地完成了科普活动40余次,如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海峡两岸力学交流与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和中国力学学会科技周活动等,表4是对学会近年来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的情况统计。
4   近年来学会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活动名称
面向对象
活动规模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大学生
8届:2011年全国17026名学生报名参赛
9届:2013年全国17338名学生报名参赛
海峡两岸力学交流与中学生
力学夏令营
中学生
15届:2011 90
16届:2012 80
17届:2013 100
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
(原名为: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
研究生和
青年教师
3届:201111支队伍提交设计结果
4届:201214支队伍提交设计结果
5届:201313支队伍提交设计结果
全国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
中学生
4届:201150
5届:201280
6届:2013120
中国力学学会科技周活动
公众
2011600
2012600
2013700
2014900
 
学会面向大学生群体,举办两年一届的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该竞赛由学会于1988年创办,经过20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竞赛活动之一。2011年,共有17026人报名参赛,参赛选手涵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80余所高校;2013年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7338人报名参赛,参赛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自第九届竞赛开始,团体赛分为“理论设计与操作”和“基础力学实验”两部分,在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每年定期举办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该竞赛主要是为我国的深空探测领域选拔和储备后备人才,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第六届将于2014年底举办。竞赛形式为公开发布题目,参赛者以团体为单位提交设计结果,竞赛承办方组织专家对各队提交的结果进行审核复算,并根据性能指标的优劣评判出名次。
学会面向中学教师和学生,每年定期举办海峡两岸力学交流与中学生力学夏令营。该项活动始于1996年,在大陆、台湾交替举行,主要以力学理论知识竞赛、动手制作比赛、力学科普报告座谈会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两岸师生之间的交流。四年来,夏令营活动举办了3届,分别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11年)、台湾省中央大学(2012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13年)承办。
学会面向中学生群体,每年定期举办全国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该活动本着寓乐于教的方针,通过引导中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常识、经验,自行设计并动手制作出某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装置,并进行比赛。四年来,邀请赛分别在中科院力学所、北师大实验中学和清华永丰中学举办了三届。
学会面向社会公众,每年5月第三周与中科院力学所联合举办不同主题的科技周活动。四年来,共组织了科技周活动4次,主题分别为:“追随钱老足迹,发扬创新精神”(2011年)、“力学·成就·未来”(2012年)、“感受大师风采,弘扬创新精神——学习郑哲敏先生科学精神”(2013年)、“走进力学所,共圆科技梦”(2014年),累计受众2800余人。
此外,学会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组织一批资深力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科普著作,并以《大众力学丛书》形式陆续出版,共计13本。该套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力学原理和内在规律介绍给广大读者,受到多个年龄段的读者欢迎。四年来,先后出版《力学与沙尘暴》、《方方面面话爆炸》、《趣味振动力学》、《音乐中的科学》、《谈风说雨——大气垂直运动的力学》等5本科普书籍。
2. 组织科普专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围绕国内外重大科技进展和工程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普及活动,如配合学会2012中国力学年,联合中国科技馆举办“科学讲坛”系列科普讲座,朱克勤、高云峰、武际可、李俊峰、刘沛清、周家汉等教授在中国科技馆分别作了6场力学科普专题报告,每场有200多名听众,取得了很好反响;学会组织学者参与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撰写工作,完成了50个力学问题的写作;20149月,承接中国科协“百度百科词条编写项目”,编辑修改百度百科中与力学相关的科学词条。
2012510月,学会受中国科协邀请,组织清华、北大、中科院、北航、北理工、北科大等单位的知名力学家到北京、山东、浙江等地的重点中学进行科普讲座,激起了同学们“学力学、爱科学”的热情。
3. 整合学会科普资源,建立趣味力学科普展室
学会依托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完成了“趣味力学科普展室”的平台建设工作。该展室的展厅面积为410多平米,是一个以实体形式设立的力学科普基地,精心选取力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重要人物以及重大成果等内容进行展示,配合以多样化、情景化、互动化、艺术化的展览形式,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实践场所。2013年,展室通过验收并开放预约参观,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后获得好评。
(二)加强力学教育工作,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会依托教育工作委员会、学科专业委员会等,通过举办讲习班、培训班和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推进力学教育工作,培育优秀青年。此外,学会被中国科协遴选作为第一批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1.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学会先后在海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举办了“名师示范教学报告会”和“名师讲堂暨青年教师研讨班”,邀请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和提高。
学会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平台,举办了“多体系统动力学高级讲习班”、“全国分析力学高级讲习班”、“现代光测力学及其应用高级讲习班”、“低温等离子体实验诊断技术暑期讲习班”;还举办了“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全国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等以青年学者参与为主的学术活动,帮助青年学者了解力学发展新趋势,也为专业委员会培养后备人才提供了平台。
学会举办了“全国超限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讲习班”、“汽车轻量化设计技术高级培训班”、“汽车流体力学(CFD)分析技术培训班”,为建筑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工程师的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
2. 筹备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在中国科协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大好形势下,学会被批准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开展高等院校“工程力学类”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学会于2012年底启动筹备工作,成立“工程力学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筹)”和秘书处,制定了有关文件,为实质性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奠定了基础。此项工作是学会工作内容的新增长点,是学会面向创新型国家需求推进力学工程教育的重要途径。
七、系统构建学会奖励体系,积极开展人才举荐工作
人才举荐是学会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会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不断完善评审制度和推荐标准,积极开展举荐工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系统构建“中国力学学会奖励体系”。
学会在2011年和2013年对“周培源力学奖”和“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分别组织进行推荐和评审,并在当年的中国力学大会上进行颁奖,以下为各个奖项的评选结果:
第七届周培源力学奖获奖人:杨卫
第八届周培源力学奖获奖人:程耿东
第十二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刘彬、段慧玲、王春、冯雪、高福平
第十三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 柯燎亮、曲绍兴、王记增、魏宇杰、郑跃
2012年,学会确定中国力学学会奖励体系由“亚太力学奖”、“中国力学奖”和“学科专项奖”三大板块组成,如图2所示。“亚太力学奖”依托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设立,奖励在力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亚太力学家;“学科专项奖”包括目前学会分支机构设立的多个单项奖;“中国力学奖”是集成就奖(包括周培源力学奖和钱学森力学奖)、科学技术奖(包括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普教育奖)和人才奖(青年科技奖)于一体的科技奖励体系。其中,“钱学森力学奖”和“中国力学科学技术奖”是新设立的奖项,后者弥补了学会一直缺少成果类奖项和科普教育类奖项的空白。新增设的“钱学森力学奖”是经钱学森办公室批准的第一个以钱学森先生名字命名的科技奖项。
2 中国力学学会奖励体系架构
 “中国力学奖”是学会履行社会职能、鼓励优秀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国力学奖励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国内奖项。理事会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科技奖励之一。2014年,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力学奖”章程(试行)》和《“钱学森力学奖”奖励条例(试行)》等文件体系。目前,常务理事会已经启动了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选工作。
八、强化学会自身建设,加快学会社会化进程
根据国家治理理念和方式转变新形势以及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团体定位、管理要求的新变化,学会以建设现代化社团为目标,强化自身基础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加快了学会职业化、社会化进程,增强了学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更新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机制
以会员为本,切实增强学会凝聚力。学会高度重视会员工作,一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会员发展规定,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会员服务管理工作、改善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四年来,学会个人会员与单位会员数量上升明显:个人会员达到24754人,增幅为14%;单位会员达到49个,增幅为14%。
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有效提升会员服务质量。四年来,学会加大硬件投入、加快网络建设,初步建成满足需要的信息化平台,共计出版《会讯》19期,推送《会员专刊》70期,累计发送邮件20余万次,传达各类信息1000多条。2014年,学会网站访问量总数为862327人次,较2010年增长了63%,每年访问量和变化趋势见图3。此外,学会还积极尝试新的网络传播手段,通过开通官方微博,改版“会员专刊”和期刊电子目录,更新会议管理系统,增设期刊移动数字阅读平台,搭建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科普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提升学会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时效,进而丰富学会服务会员的途径和方式。
3   学会网站访问量(2010-2014年)
(二)增强学会办事机构社会化管理能力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会工作队伍,对于保持学会正常有序运转、激发学会活力、快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办事机构制度建设。学会办事机构针对日常工作特点先后制定若干工作管理条例并严格执行,形成一个责任明确、高效运转的工作团队。四年来,在原有制度和条例基础上,结合日常工作实际情况,陆续制定《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诚信准则》《科技期刊科学道德建设条例》《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管理办法》《期刊稿件处理流程质量检查办法》《期刊审读工作规则》《学会办公室期刊部广告运营管理办法》《学会档案暂行管理办法》《财务结算暂行管理办法》等,有效加强办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2012年,“学会办公室职工年终考核管理办法”修改完善后提交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审议通过,并从2013年开始执行。
建立“因岗选人、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学会办事机构通过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动态人事管理办法,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加快学会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四年来,通过社会化招聘引进3名学会专职工作人员,包括1名国外留学人员,专业分别为高能物理、力学、英语,增强了学会国际化能力,使学会工作队伍建设有了明显进步和发展。目前,学会办事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16名,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硕士学位人员比例为37%,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31%;队伍呈现年轻化和专业化。
加强在职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会办事机构在注重工作人员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在职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四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活动30余次。通过每月定期召开业务学习会,邀请各领域专家作关于力学学科发展报告,以提高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学会办公室还聘请外籍教师对工作人员进行英语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参与和组织国际交流活动的服务能力。此外,学会办事机构有意识地通过国际互访交流机会设立培训计划,累计安排10位工作人员和编辑参加境外举办的国际会议和期刊出版相关业务的学习和培训,拓展了工作人员的国际视野和工作思路。
定期开展绩效考核、严格执行末位淘汰。学会办事机构通过《学会办公室职工年终考核管理办法》,组织对工作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在考核中严格执行“末位淘汰制”,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综合评价最低的人员将被辞退。这些做法使得学会办事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财务情况
本届理事会任期为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四年来,学会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为提升学会能力、加快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经费支撑。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2014年8月,中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对学会换届财务审计,给出的审计结论如下:中国力学学会自2010年8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财务报表已经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任职期间自2010年8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财务状况以及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的业务活动情况。中国力学学会的收入主要是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收入合法。支出主要用于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支出合理。
九、积极参与科协工作,树立学会新形象
自中国科协施行以项目资助方式加快学会改革以来,学会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各项工作,针对科协每年发布的项目课题,学会均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专家进行申请,并保证认真实施中标项目。
四年来,学会组织专业委员会申请到青年科学家论坛、科协年会分会场、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等多个学术交流项目,尤其是获得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优秀科技社团”一等奖,连续三年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为实现学会向国际一流社团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表5是学会四年来具体承担中国科协项目情况统计。
 
表5   学会承担的部分中国科协项目(2011年-2014年)
项目名称
时间
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
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
201111
中国科协第26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
固体力学前沿学科进展
201212
中国科协第26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
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多场耦合力学
20138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七分会场
暨先进能源开发装置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讨会
20135
2014中国科协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
——
海峡两岸实验力学青年科学家研讨会
20149
中国力学学科史研究项目
2010-2012
中国科协创新发展示范项目
2009-2012
中国科协能力提升专项
2012-2014
此外,学会于2011年荣获“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理事长胡海岩院士代表学会在中国科协八大闭幕式上作“繁荣学术,创新发展,努力建设现代科技社团”的大会发言。2012年,学会组织撰写“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社团”的专报被汇编至“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交流材料”,是全国科技社团中唯一入选大会的书面交流材料,大幅提升了力学学科和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四年来,学会还向中国科协成功推荐了一批优秀学者和研究群体,表6是学会通过中国科协渠道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奖励和人才项目情况。例如,推荐的“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力学(周又和,兰州大学)”入选“2011年度创新研究群体”,“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入选“2012年度创新研究群体”,郭旭(大连理工大学)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戴世强、冯西桥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段慧玲(北京大学)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杨亚政荣获“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
表6   近4年来学会通过中国科协渠道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奖励和人才项目
推荐项目
推荐年份
两院院士候选人
20112013
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20112013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
2011201220132014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
20122014
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
20112013
国家科技奖励
20112012
候选创新研究群体
201120122013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2014
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1
十、学会荣获表彰奖励情况
四年来,学会多次荣获中国科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国家部委的表彰,社会公信力进一步提升,成为新时期全国性科技社团发展的良好典范,获得表彰具体见表7。
表7   学会受表彰奖励情况(2011年-2014年)
名 称
时间
“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人社部、中国科协)
20115
高层次人才库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科协)
20116
全国学会统计年报工作二等奖(中国科协)
20119
4A级全国性学术类社团(民政部)
20125
“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一等奖(中国科协)
20128
“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协):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128
“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协):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1310
“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协):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1310
“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协):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201310
2012年度科普工作优秀学会(中国科协)
201212
全国学会财务决算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科协)
201311
十一、展望未来,学会工作任重道远
近年来,科技界和全社会日益认同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已提出“政社分开”,要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因此,对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挥学会优势,主动承担政府转移职能。中央重大政策和举措的出台,为学会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指明了方向。在此新形势下,学会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更为繁重的工作。学会应抓住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创新的机遇,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发挥学会优势,主动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才能更好发挥社团作用,提升社会公信力。
二是注重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加强学科的前瞻性预测与顶层设计研究,掌握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发挥学科在科研立项、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跨学科研究中的指引作用;发挥好第三方评估的客观公正性,促进科技发展战略更贴紧国家整体目标和需求;推进学会科技智库建设,支持科技工作者瞄准国家发展目标,找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集成。开展跨领域学术交流,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具有号召力和国际影响的学术交流品牌;开展科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发挥学会学科资源和科学数据的联合
累积优势,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推进科技资源集成创新。
四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激情和活力。推动建立以同行认可为基础的科技评价体系,有序开展“中国力学奖”相关奖项的推选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人才举荐、成果评价、表彰奖励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鼓励举荐培养使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建立会员个人职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着力营造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

五是建设面向国际的一流科技社团。加强学会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学会自我发展能力;主动参与国际重大工程实施、主办国际顶级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大批站在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科技工作者;推荐科技专家在国际组织任职并提供相应支持,不断增强国际科技事务话语权;推动精品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提升学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展望未来,我们有老一辈力学家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有以往各届理事会长期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有学会与全国广大力学工作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充满信心,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在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支持下,学会一定能为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开创中国力学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