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中国启动研发万米级载人深渊器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06日

新华网上海115日电(记者张建松)研制万米级载人深渊器挑战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国际海洋领域极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工程。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获悉,该中心通过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的方式,自筹经费启动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的研制工作,并计划2019年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
据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主任崔维成教授介绍,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项目的总体设计,是打造全海深的着陆器无人潜水器载人深渊器和专用科考母船协同作业的一座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主要步骤和核心任务是:首期,通过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的概念设计,识别关键技术;第二步,打造两型验证平台,即由3台全海深着陆器组成的I型验证平台和1台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的II型验证平台,攻克和验证关键技术;最后,研制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
整个项目约需资金5亿元。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通过重大科研项目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参与,目前正稳步推进。
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的研制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曾担任过蛟龙号副总设计师的崔维成介绍说,与最深抵达7000多米的蛟龙号相比,最深抵达11000米的彩虹鱼号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
根据设计方案,彩虹鱼号与蛟龙号一样,均采用无动力上浮下潜的原理,但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角倾斜下潜的方式。
由于需要更高的抗压能力,彩虹鱼号载人舱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但鱼肚子里的浮力材料与蛟龙号基本一样,只需要提升抗压能级。在电力系统上,彩虹鱼号正在研制寿命更长、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在借鉴蛟龙号的同时,均需相应的提升耐压性能。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将向科技部申请万米级载人深渊器项目,争取2018年底完成建造,2019年到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载人海试,力争在世界上研制出第一台作业型的全海深载人深渊器
国际海洋科学界将海深600011000米称为深渊。深渊区内的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底地质等对地球生态、气候、生命起源、地震预报等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极难到达,深渊科学是海洋科学研究中最薄弱、最前沿的领域。
开展深渊科学研究,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探寻生命起源和地震预报研究等意义重大。目前,美国、英国、日本已竞相开展深渊科学研究,尽快部署研制我国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对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意义重大。崔维成说。(原标题:中国启动研发万米级载人深渊器计划2019年挑战马里亚纳海沟)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