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国内外学术交流

第六届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05日

第六届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VHCF-6)于20141015-18日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和中科院力学所联合主办,四川大学的王清远教授和中科院力学所的洪友士研究员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席。四川大学和成都大学承办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典、韩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 15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包括外宾79名,国内代表73名)。会议共安排了2个大会荣誉报告,9个大会特邀报告,12个分会场邀请报告以及62个分会场报告(外宾报告61,国内代表报告24), 讨论了所有与超高周疲劳研究新发展相关的主题。
会议于1015下午开幕,大会主席王清远教授致开幕词,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回忆了自己1998年参加在法国举行的首次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情景,表示这个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希望此次会议能够取得成功,能有新的发展。随后,来自日本Ritsumeikan UniversityTatsuo SAKAI教授做了题为“Microscopic and Nanoscopic Observations of Metallurgical Structures around Inclusions at Interior Crack Initiation Site in VHCF”的荣誉报告。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来自澳大利亚BOKU UniversityHerwing Mayer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洪友士教授、德国Technical UniversityMartina Zimmermann教授、四川大学的王清远教授、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candidate Jason Geathers博士、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fe Sciences Bernd SCHÖNBAUER博士、俄罗斯State Centre for Civil Aviation Safety FlightAndrey Shanyavskiy教授、日本Daiic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orio Kawagoishi教授以及法国Institute of Mechanics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2M)Thierry PALIN-LUC教授分别分享了他们的最新专业成果。本次会议针对超高周疲劳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议内容涉及微观环境组织和萌生机理、环境及温度对超高周疲劳的影响、小尺度损伤、先进疲劳研究方法、寿命预测和统计分析、疲劳断裂模型、新型材料和抗疲劳处理方法等7个主要研究方向,会议报告内容丰富,讨论热烈。
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讨论的国际性广阔平台。自1998年由C Bathias教授在法国巴黎发起第一届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国际相关科学研究对超高周疲劳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学术组织和期刊开始关注并支持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的举办,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也相继在2001年(奥地利,维也纳),2004年(日本,京都),2007年(美国,密歇根),2011年(德国,柏林)连续成功举办5届。本次会议是三年一次的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

高可靠、长寿命已经成为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的发展目标的研究的紧迫任务。通过本次国际会议交流,与会者一致认识到超高周疲劳研究已成为疲劳研究的热点,了解和掌握了最新超高周研究动态,将开阔研究思路,开创研究方法,共同将超高周疲劳研究推入新阶。国内代表一致反映, 会议使自己大开了眼界, 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特别是更加感到力学工作者知识更新、掌握现代实验方法的必要性, 找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通过会内外的广泛接触, 使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友谊, 促进了联系, 由于会上组织了与会者的大学顺访考察活动, 更使这一联系深化。会议取得了预期的目的, 获得成功。下一届会议将在德国举行。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