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国内外学术交流

2014年固体力学“十三五”学科发展研讨会暨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简介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02日

  郭早阳1 彭向和裴永茂2 刘彬3 孟庆国4  詹世革4  汤亚南5 方岱宁
 

1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重庆400044
2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100871
3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

5中国力学学会学会办公室,北京100190

 

 

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大学承办的2014年固体力学十三五学科发展研讨会暨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于2014719-725日在重庆和西藏林芝召开,特邀国内外固体力学领域知名专家对固体力学在“十三五”期间的学科发展进行研讨和交流。会议的宗旨是在当今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一方面研讨固体力学的新的研究生长点,遴选需要推动的固体力学前沿领域,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讨固体力学的本质科学问题和传统问题的基础研究领域,提高结合工程开展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共有81位力学学者参会,其中海外学者6位。
开幕式由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方岱宁院士主持。方院士感谢众多国内外固体力学领域知名专家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一起探讨固体力学的学科发展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参加了天文、流体等其它学科的评审研讨会等,感觉其它学科的发展比固体力学快,希望同仁们努力,促进固体力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会议承办方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白晨光教授致欢迎辞,白书记首先全面介绍了重庆大学各方面情况,指出力学学科为以工科为主的重庆大学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持,自2013年重庆大学以原有的工程力学系为基础新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以来,学校对力学学科给予了很多支持,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增强固体力学优秀学者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和促进重庆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
第一个邀请报告是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所作的指导性报告,他指出本次固体力学专委会的议题是“十三五”规划,基金委分为21个学科,其中固体力学是很重要的一块,涉及到基金委将来的资助计划和研究方向。从大学科来看,就刚结束的杰青评审情况,在数理学部,物理1和数学非常强,力学也大有作为;从力学和固体力学来看,近年来流体力学进步很大,不管是试验、计算还是理论发展,都取得了标志性的进展,希望固体力学能迎头赶上;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国内的发展相对较快,每年基金委资助近700项力学项目,每年全国超过1000名力学专业博士毕业,这是将来的希望和力量,希望能成长为在国际上起到领导性的人才,开拓新的方向。他希望“十三五”规划能建议新的方向。
第二个邀请报告是由基金委力学处的詹世革处长所作的“力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在报告中詹处长对力学学科和固体力学方向的基金申请和资助概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建议固体力学的六个重点发展方向:新材料与新结构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变形体强度理论与破坏机理;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及结构力学;多尺度力学及跨尺度关联;大规模复杂力学问题数值计算方法与软件;力学实验技术与仪器研制。她提出当前固体力学的七个优先发展领域,希望固体力学学者能在力学的七个重大交叉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分析固体力学研究现状时,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包括当前国内固体力学学者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强,对结构的力学研究弱;对前沿和热点问题研究多,从国家需求中提炼基础问题的研究少;对传统的强度问题领域关注减弱。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了六点思考和措施:协调好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的关系;注重各二级分支学科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重点项目在学科布局中的作用;鼓励跨学科交叉,拓展力学新领域;加大对仪器设备研制、实验技术与软件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青年研究队伍的培养。针对“十三五”规划,她建议总体要求要明确到2020年具体的资助目标和指标,要提出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资助领域等。
 第三个邀请报告是由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所作的“美国固体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在报告中黄教授介绍了当前美国固体力学五个热点方向的最新进展:软物质力学、生物材料力学、力学与电子器件、功能材料力学和能源材料力学。他指出当前美国工程学科竞争激烈,资助率只有8-10%。美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没有单独的力学处,只有一个小的“材料力学”组,这促使美国的固体力学学者参与多学科交叉:与材料、信息、医学和化学等学科交叉,开创新的领域,当前美国近一半的固体力学学者参与了软物质、生物材料和能源材料的研究。
第四个邀请报告是由德国锡根大学张传增教授所作的“欧洲固体力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欧洲固体力学学者的研究现状和前景,指出了相关学科学生的困惑与迷茫,然后一一点评了连续介质力学、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智能材料与结构、固体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方向,讨论了先进制造工艺、节能减排、生物力学、仿生材料中的固体力学问题,介绍了欧洲在航空航天、交通设施、民用建筑等重大工程中的固体力学问题,提出要注重材料学、医学、固体力学的紧密合作。张教授认为当前断裂、损伤研究已显颓势,但疲劳破坏研究仍未衰退;空间多尺度、跨尺度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但时间多尺度、跨尺度问题仍是个难题。在计算固体力学方面,有限元、边界元仍占主导地位,无网格法、扩展有限元法未有长足进展。
第五个邀请报告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王铁军教授所作的“固体力学在国家重大工程应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固体力学问题”。在报告中王教授介绍了能源装备、海洋战略、空天技术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固体力学问题,指出极端海洋条件下工程结构与装备的服役安全与可靠性、深海浮式结构的动力学与安全评价、细长柔性结构的流固耦合等问题,都向固体力学提出了挑战,而空天飞行器的结构轻量化,也是典型的固体力学问题。
第六个邀请报告是由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所作的“连续介质力学的复兴”。陈教授首先回顾了现代力学与物理的关系,介绍了连续介质力学体系的形成与特点,进而指出了连续介质力学的发展趋势:更接近量子力学;多尺度与功能性研究;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交叉;非平衡态与熵的研究;多场耦合与智能性等。
在邀请报告后,方岱宁院士做了简短的总结报告。方院士指出,力学发展的宏观势头良好,而固体力学在力学学科中占据“半壁江山”,学科国际交流非常活跃。他总结当前固体力学研究的四个特点为:研究对象的多尺度差异;研究对象所处的超常环境;研究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与其它学科的广泛交叉。指出固体力学发展存在做基础问题的理论研究呈下降趋势等问题,也指出了当前实验力学、计算力学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固体力学发展提出了建议:回归本质,大力提倡做固体力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固体的本构关系和固体的强度理论继续提倡结合国家需求,推动固体力学更深切入国家关键工程领域;把握前沿,继续推动固体力学在相关交叉领域的应用等。希望与会代表积极讨论:哪些是固体力学的前沿方向?哪些是固体力学优先资助方向?哪些是固体力学的薄弱方向,需要推动加强的?哪些是固体力学着重结合国家重大工程的研究方向?如何推动固体力学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在各位学者的精彩报告中,与会学者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之后,分别由西安交通大学的王铁军教授和中科院力学所的魏悦广研究员主持,研讨会又围绕固体力学十三五学科发展方向进行了长时间的自由讨论。西安交通大学卢天健教授指出国内做交叉科学研究存在没有归属感、研究生不好招收、缺乏实验场地等困难,希望基金委能设置相关机构。美国普度大学陈为农教授指出美国非常重视交叉科学,普度大学规定必须有两个系同意才能招一个助理教授。湘潭大学周益春教授建议优先发展发动机力学、器件力学等方向。天津大学亢一澜教授建议加强固体力学内部的交叉,希望实验力学的成果能很快获得利用。西南交通大学康国政教授指出,对重大工程,固体力学学者要采取走出去战略,和其他学科一起合作。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齐航教授提出多物理耦合的本构关系还不清楚,值得优先资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林志教授建议以力学为核心,然后交叉。香港科技大学孙庆平教授提出发动机等都需要解决疲劳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嘉陵教授指出本构关系一直是固体力学的核心。大连理工大学王博教授提出航空航天领域一直是力学的主战场,但现在从事结构的研究人员,年轻人越来越少。兰州大学王记增教授建议将原创的计算方法作为优先发展方向。经过激烈深入的讨论,各位学者的见解归纳总结如下:

     大力提倡并优先资助做固体力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固体的本构关系和固体的强度理论。
     继续提倡结合国家需求,推动固体力学更深切入国家关键工程领域,如海洋结构、页岩气开采等。
     把握前沿,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加强固体力学和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
     积极推动固体力学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