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访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不拘一格评人才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19日

杨卫认为,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不能简单地以SCI作为依据,而应有更加精细化的更高水平的要求,这样才能引导人才往上走。图为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CFP
开栏的话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在不久前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本报今起开设专栏,约请部分两院院士代表,就如何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表见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7年,去年履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他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长期管理实践中,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人才评价体系对人才成长的意义。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他。
记者:近年来,学界要求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的呼声强烈,但在具体做法上始终存在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杨卫:关于人才评价体系的争论,不只在中国科学界,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目前在人才评价方面存在四个难点:一是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交缠。选取多位专家评议一个人才属于主观评价,而依据客观数据和资料评议属于客观评价,单独依靠哪种方式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交织,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三是专业评价和综合评价的交联。在一个学科内,行业专家可以给出一个人才的专业评价,但当两个不同学科的人才放在一起比较时,就需要综合性的总体评价,这二者有所不同。四是水平和绩效的交叉。比如说一个人才的学术水平很高,但他做出多少成绩、研发多少成果这类绩效也许短期内无法显现。在人才评价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
记者:在量化为主的现行评价体系下,有人提议借鉴欧美学界通行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你认为现阶段可行吗?
杨卫: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评价体系。在学科内选取足够数量的高水平同行专家,在充分全面地了解所评价对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信息的基础上,给出专业的判断,可以说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但是偏向主观。这种多人评价的平均结果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也需要被评估者提供详尽、全面的客观材料来供同行专家了解。据我所知,在国外比较好的高校中,一个人才想申请教授,准备材料需要很长时间,评判过程也常用到将近一年的时间。
这个制度主要依赖于高水平专家的评议。我国在杰青一类的人才计划评选中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但是,目前在中国全面推行这个制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可能还需要科学共同体的进一步发育。
记者:你认为具体有哪些矛盾和困难?
杨卫:一是中国的科技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学术发展的阶段,虽然做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但相对来讲,高水平的专家仍然比较稀缺。这种稀缺需要被评价的人数众多是一对明显的矛盾。二是专业评价和跨专业评价的矛盾。在跨专业评价面前,如何平衡不同学科专家在主观评议上的影响,来保证各学科的公平,是一个制度设计难题。三是如何选择专家。专家之间有没有利益冲突?专家与申请者之间有没有特殊关系?某些较强势的专家会不会影响他人的观点?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考虑。
为了宏观调控,人才管理部门往往会试图选择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相对客观地将学者贡献定量评估出来的方法,并使得评估结果对管理层和大众舆论更具有说服力。这种评价体系作为调控人才的一种手段,如果能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相辅助,则不乏益处,但若有几个难点没有把握好,比如评价体系的可移植性、可演进性、区间调控性和非主导原则,就可能引得学风和学术生态偏离方向。
记者:在你看来,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人才评价体系?
杨卫:我认为人才评价体系的设计应适度超前,才能发挥引导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它应当不断演进,不能被条条框框束缚住。
首先,人才评价制度要适应各个单位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现在某些科研单位在设立评价标准时喜欢效仿他人,这里一定要注意可移植性,因为刚起步的科研单位与高水平的科研单位,在人才评估上的侧重点肯定是不同的。其次,评价体系不能长期不变,要有制度保证它不断演进。随着科研水平提高,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不能简单以SCI作为依据,而应有更加精细化的更高水平的要求,这样才能引导人才往上走。再次,对于评价体系要有一个尺度的把握。如果政策主导性太强,就容易过度;量化指标做得太细,就容易让学者不自觉地被评价体系所绑架,所以,政策应具有拉动性和引导性。最后,学科和学术贡献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例如文科与理科之间,就在科研成果、项目经费等各个方面存在极大不同,二者不能用同一个评价体系来考评,否则文科将大大吃亏。即使是从事理科的,做基础研究和做工程、转化等,其学术贡献和科研绩效也是无法统一类比的。所以说,分类评价管理十分必要。
此外,参照国际上的经验,一个学者在刚刚起步、工作510年、1015年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从将才成长为帅才的不同发展阶段,评价的标准和着眼点是不同的,应分别侧重个人学术能力、影响力和领导力。我国的评价体系仍普遍侧重学术能力考评,目前正处于上行过程,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动态的评价体系。(原标题:院士谈人才杨卫:不拘一格人才)
(转自:中国科协网站)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