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暑期休假专家座谈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并座谈。中科院院士赵忠贤、郑晓静,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金洲,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景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小牛先后发言。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和个人经历,介绍科研情况,畅谈心得体会,就加强基础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繁荣人文科学、培养青年人才等提出意见建议。现将发言摘要刊发。
创造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
从事了几十年基础研究,我想就基础研究的地位和作用谈一谈想法。毫无疑问,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不竭之源。我认为基础研究在创新方面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方法、观念、精神等层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当年如何发展高清电视,有的国家采取模拟电路的技术路线,失败了;有的国家走了数字化路线,成功了。恰恰因为有基础科学的雄厚积淀而提供的意见,促成政府作出坚持数字化路线的正确决策。这个决策的影响是极深远的。再如互联网,当年就是因为粒子物理研究工作的需求而发明和推广了互联网。现在国际上依然有许多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被大公司的研发部门请去咨询,很受欢迎。这就说明,他们确实为公司解决技术问题发挥了作用。
目前,中国在基础研究促进创新方面的例证还较少。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时间太短。我们毕竟在这方面才起步;二是环境和文化需要改善。严复讲中国学人“崇博雅,夸多识”。此外,传统上轻视学识与经济结合,这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我认为,社会环境应该鼓励科技工作者结合社会需求,把握科研方向,培养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并制定政策法规予以保障。
多年来,我感到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就是一线科研人员负担太重。虽然经常加班加点,但真正能用在科研上的时间还是太少。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科研管理要一线科技人员成为“多面手”。科研人员什么都得会干,如采购、财务、统计等。二是客观环境需要应付各种非学术的事情。各种非学术会议,很多杂事也需要一线人员去办,包括鉴别发票真伪。我们都知道搞科研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废寝忘食才能有所成就,甚至需要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能连续一段时间静下心来是极为必要的”。太世俗了,很难做出原创性的成果。如何为科技人员服务、减轻他们的负担、激发潜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希望国家认真研究,完善科研管理,创造让科研人员不受干扰、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
评价科研成果不能简单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
在今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院士进一步发挥好作用提出了殷切希望,特别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院院士发挥作用”。我在现场听了很受鼓舞。
更好地履行院士职责,要以服务国家之需为担当,将爱国敬业融入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科学院院士章程中明确要求院士应当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要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履行这一职责,首先要爱国敬业,我体会就是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即立足科学前沿,解决国家发展需求中的关键问题。科学研究的动力不仅仅来自好奇心和享受惊喜感,更应当来自解决国家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建议: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应该多元化,以最终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不能简单地仅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引用率来评价。
更好地履行院士职责,要以维护科学精神为己任,将诚信友善融入到科学道德的树立中。院士义务中要求我们要严守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追求真理,“真”就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我们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体现诚信,维护诚信,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主动拒绝来自非学术方面的干扰,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另外,提携后学也是院士的一项主要职责。我建议,要防止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应试”影响,少一点评比和选拔,给青年学者成长营造潜心学问而不是追求指标的宽松环境,这对于长期在国内开展研究的学者和海外回归的学者都是极为重要的。
更好地履行院士职责,要努力在立德树人方面有所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国家需要为使命,我们就把它作为学校精神的核心,渗透到校园文化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也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进思政课,也要进专业课,因为专业知识点的探索、形成、发展过程往往就体现了不懈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而这种内化隐含式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被记住、被效仿。我建议,要以各种形式,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四个融入”中培养青年人才
西南石油大学赵金洲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更好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我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办学理念。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办出什么样的大学,才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我校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学校改革发展十大提升计划,第一大计划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青年人才成长成才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一手抓好青年学生,一手抓好青年教师。我校在改革发展计划中,专门提出了青年教师过“教师关”计划,引导青年教师过好信念关、师德关、学术关、教学关、实践关等五关;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生行为守则》等;重新审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体系、融入教材以及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使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的基本遵循。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感召力。成立50多年来,我校传承“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作风,已发展成为一所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的特色大学。这些是我校的精神财富。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些文化精神在新时期的内涵,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品牌和切入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用大学精神引领学校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大学精神就是一种最好的载体。我校铸就的“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西南石大精神,既反映了学校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办学特色,更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它激励着一代一代西南石大学子不断为国家油气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软实力
北京大学林毅夫
道路靠制度保证,我国的制度是和当前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但有的人忽视上述成绩,只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对我国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因此,也难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发展、转型经验对其他国家的一般意义。
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就有可能提出真正能够解释我国现象的新理论。新的理论提出来后,必须有一群研究者相互切磋,不断完善。为此,建议在有关部门组织、协调下推动我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鼓励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以进行理论创新。在国家社科基金或以其他政府资金支持的社科研究项目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等;政府各统计部门收集的数据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免费提供给国内社科研究人员进行国家各种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使用;支持有丰富经验又有研究能力的政府干部或企业家退休后到大学兼课、参与研究。
支持大学开设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现象为目的的课程以培养理论创新人才和推广有创新性的理论。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使用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教材的课程,资助大学教授根据国内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能够反映中国现实的教科书,培养有能力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现象的人才和推广根据中国实践提出的创新性理论。
推动我国大学、研究机构主导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设立基金资助以研究中国和其他转型中、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现象为主要目的的国际学会,每年举办年会,发行中英文学术期刊,评选优秀论文,奖励杰出研究人员,打造我国社科研究人员为主引领的国际学术平台,打破美欧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国际社科交流发表、研究方向和思潮的话语霸权和垄断。
发展人文学科助力中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
众所周知,文化大国的基础是学术大国、思想大国。学术的积累和繁荣,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性环节。重视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对于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民族的兴衰与文化的兴衰,特别是学术文化的兴衰紧密相关。时至今日,人文学科在国际上做到学术独立的地位尚未完全实现,这是全体国人和人文学者必须坦诚面对的时代课题。
文、史、哲学科是管思想、管精神的,它的作用是无形的,不能以实用性的功利价值为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科的价值。写史、读史、确立历史眼光,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史学意识发达,取信于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成为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经验。学习和掌握文史知识,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有益。
人文学科的学术繁荣是根本性的文化建设。人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文化资源是文化的客体存在形式,文化的主体存在形式是人的文化素质和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文化资源的主体化,要以人文学科的繁荣为中介,人文学者对文化资源历史价值的挖掘是国人对民族文化和文物产生归属感的重要条件。文、史、哲学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原创性开发,人文学科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传承,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关系到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归宿。如果有关中国的学问研究中心都在国外,如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在国际上都处于二、三流的水平,中国就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强国梦。为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要对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和支持,采取重大举措,在国内形成若干个有人文学科优势的思想库,使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强军梦强国梦奋斗终生
中国电科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杨小牛
我是一名军工人,30年前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我国在通信信息控制领域刚刚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了整整30年。高精尖技术是国家之间核心竞争力的博弈,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
“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我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为国家争口气。从此,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专业技术和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就成了我的梦想和追求。
回首30年,在一大批科技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下,按照消化、吸收到创新,我国通信信息控制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缩短,实现了从单机到系统、从常规系统到非常规系统、从单一系统到综合系统的重要跨越,装备平台也扩展到了陆海空天,并向一体化系统方向发展。我只是奋勇拼搏、忠诚奉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三十六所的同事、中国电科和其他军工集团的同行,还有其他奋战在国防科技战线的同仁们,大家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耐住寂寞,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屈辱的历史不能再重演,这不仅需要强大的国力,更需要固若金汤的国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强的国防是后盾,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基石。我们深刻认识到,新的国家安全形势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更是带来了新挑战。在以能打仗、打胜仗为聚焦点的军事斗争准备中,我们的任务更紧迫、责任更重大。
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成长的科技人才代表,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和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央企作为共和国长子、无愧于军工国家队称号的光辉业绩。
(转自: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