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明(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与轨道交通有解不开的缘。
他从事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二十多年如一日。
6月25日,他作为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走上领奖台,“一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走下领奖台,他匆匆收拾行囊直赴机场。兰州还有一场高铁讲学等着他。
致力于理论研究,更重成果应用
翟婉明第一次坐火车,遇到宝成铁路塌方,火车绕道,一绕便是三天四夜。
20多年后,他创建的铁路工程动力理论及机车动力模型,助推了全国铁路6次提速。
记者:当初为什么会学铁路专业?
翟婉明:我们那时候,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没什么概念。当时西南交通大学在我读的中学贴了个简章,我就报名了。去了学校才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惊喜。我们的祖辈没坐过火车。小时候我们老家靖江的交通太不便利,所以我比较向往“交通”这个领域。
记者:您获得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是不是一个惊喜?
翟婉明:是一个意外。没想到像我们这样默默无闻奋战一线的科学工作者能获此殊荣。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荣誉。
记者:您的诸多理论、技术都被应用到市场,能否谈一下您的体会?
翟婉明:我们在致力于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和我的团队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因为任何理论、方法,最终都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看其有没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才是理论研究的最终归宿。
创新再好没市场就没支撑载体
从需求出发,翟婉明与团队研究建立的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设计安全评估技术等,已应用于我国铁路提速、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及西南山区铁路的几十个重点工程(产品)之中。
记者:您反复提到从需求出发。
翟婉明:理论创新哪怕是做到世界最好,但如果没有市场,就没有舞台,更没有支撑的载体,好则无从谈起。这也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已有生动实践。
举一个例子,西南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强化改造项目就是中铁二院与我们一起合作的。他们有设计经验,我们做理论研究,结果成都铁路局做了1000多公里的曲线改造,推动西南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轨道路段提速了30%,大大方便了百姓出游旅行。
记者:四川是科技大省,如何推动诸多科技成果对接市场?
翟婉明:企业是实际应用的主体。很多企业都在到处找科研合作单位,但关键是能不能找得对。这就存在一个信息对称的问题。政府能否提供一个对接与交流的平台?另外,高校也要主动出击,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才高。
在钻研中找到研究乐趣
用计算机模拟整个高速列车与轨道过程,需要软件编程。第一次编制出核心程序后,以为大功告成,等到的却是“车轮远离钢轨”的结局。冥思苦想10天半个月也找不到问题所在。
记者:碰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是什么让你坚持了下来?
翟婉明:因为我坚信程序的框架是对的。搞研究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要一步一步来,要有坐冷板凳的充分准备。其实搞科研,只要钻进去就能找到乐趣。而我的乐趣还在于,问题不断解决,我的研究推动社会及行业进步、获得社会认可。
记者:听说你还是“双扣”高手?
翟婉明:就是喜欢用数学的方法算概率,规划一下牌局。这样你手中的弱牌就可以反败为胜了。
记者:您在学校,以治学严谨出名。
翟婉明: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先写研究规划。科学研究不像商业,不容投机,必须扎实,来不得半点马虎。
(转自:中国科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