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 产学研工作委员会

2011年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2日

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是由中国力学学会秉承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倡导的力学与工程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设立的,是中国力学学会下属从事产学研工作的重要组织。在中国力学学会的正确领导下,我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主动积极加强与工程应用的结合,2011年在学术交流、促进学科进步与繁荣,为产业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换届与更名
1、换届工作: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始于2010年底,按照中国力学学会的要求和本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新一届的工作委员会成员与老委员有了根本上的变化,对于常年不参加中国力学学会活动,与学会失去联系的委员在新一届成员中不再聘用,对于上一届工作突出,紧密联系学会,积极参与学会工作的委员给予了重新聘任。同时,经过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们的积极推荐,新一届委员增加了不少学术上已有建树、并活跃于产业界、热心于学会工作年轻的专家学者担任工作委员会委员,在代表性方面也比上届大幅度提高。经过工作委员会对推荐的新聘委员的严格资格审核和研究讨论,最终向中国力学学会提交了新一届工作委员会名单,并获得常务理事会的讨论通过,向各位委员发出了聘书。
2、更名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整合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的科技资源,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协同,不断创新,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为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断提高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的组织活动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在201010月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和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期间进行了更名讨论,之后在中国力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期间的分支机构工作座谈会上与力学学会相关领导进行了更名可行性与必要性研讨。2011年上半年期间,促进工程应用和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组织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以邮件函评的方式进行了更换新名字的确认工作。最后经过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促进工程应用和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将变更为“中国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相关申请报告已经由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上报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民政部,等待上级领导管理机构的批复。
二、主办会议
1、联合主办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
CAE是一种迅速发展的计算技术,是实现重大工程和工业产品设计分析、模拟仿真与优化的核心技术,是支持工程师、科学家进行理论研究、产品创新设计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目前,全球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企业对CAE仿真技术的探索和依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CAE仿真技术平台作为创新平台规划的重要部分。
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中国软件协会数学软件分会、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共同主办,北京诺维特机械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承办被誉为模拟仿真技术领域“奥斯卡”盛会的“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于201172527日在七彩云南的春城昆明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航空航天、兵器工业、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通用机械、高等教育等行业的300余人参加了本届盛会。
年会围绕“构建仿真平台驱动创新设计”主题展开。726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软件协会数学软件分会秘书长张云泉博士主持,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王泽玉研究员代表四家主办单位、ANSYS中国区技术经理丁海强先生代表国内外厂商分别为大会致欢迎词和开幕词。
参加开幕式的有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院士、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凌天钧总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总干事、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黎晓东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胡平教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庄茁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莫军研究员、同济大学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曙教授、上汽集团新能源事业部凌天钧总工程师、北汽股份汽车工程研究院陈伟刚总工程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舟博士、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杰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教授、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吴沈荣博士、山东五征汽车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涌泉博士、广汽吉奥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吴锦博士、三一集团副总经理兼数字电动研究院院长王建明博士、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岳中第研究员、陕西省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信息中心张林鹏处长、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秘书长沙峰副处长、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教授、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设计研究院李春亭主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CAE中心主任赵宇波研究员等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
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由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原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泽玉研究员主持。本次年会共邀请了5位专家做主旨报告,他们分别是钟万勰院士做的“工程与科学计算集成软件平台SiPESC”的报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莫军研究员做的“面向重大装备的CAE应用与研究”报告;ANSYS中国区技术经理丁海强先生做的“系统化工程仿真”报告;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凌天钧总工程师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术现状、CAE分析特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报告;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市场经理罗一峰先生做的“借助英特尔智能志强平台,应对CAE 领域设计分析和仿真带来的挑战”报告。专家们的精彩报告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时时博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本届年会特设国防科技工业、汽车交通、先进制造科技与应用三个专题分会场,为航空、航天、兵器工业、汽车、船舶、通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代表提供专业研讨和交流的机会。三个专题分会场既有行业专家和用户介绍CAE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情况,又有CAE厂商分享成功应用案例,对于参会代表而言,确实是CAE领域的一场难得盛宴。
在年会的欢迎晚宴中还举行了优秀论文和最佳实践案例的颁奖活动。本届年会共收到论文150余篇,论文集收录论文84篇,经过论文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认真审阅,最终评选出优秀奖6名,三等奖3名,二等奖2名,一等奖1名。在726日晚的颁奖典礼上,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庄茁教授、吉林大学汽车学院李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教授为获奖作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年会组委会和《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达成协议,本届年会所有获奖论文将统一推荐到《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免费正式发表。
2、联合主办2011中德汽车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论坛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大国,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考虑,低油耗、低排放的汽车都是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汽车轻量化就是在保证汽车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提升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汽车轻量化与可靠性技术已经逐步被广大汽车制造企业所高度认同和重视。
为促进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加强中德两国在汽车制造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德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中国汽车技术培训中心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结构耐久性与系统可靠性研究所(LBF)共同举办的“2011中德汽车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论坛”于201111910日在上海举办。来自中德两国的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及相关材料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等8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届会议。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满足可靠性要求的轻量化设计”。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平教授为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119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上汽集团新能源事业部总工程师凌天钧先生主持。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平教授、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结构耐久性与系统可靠性研究所所长Hanselka教授、德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陈力禾博士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和欢迎词。开幕式期间中外嘉宾还为获得“2011中国汽车轻量化设计最佳案例”的三家单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工学院电动汽车研究中心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大会主旨报告邀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王立耀教授级高工做了“商用车轻量化解决方案”的报告;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结构耐久性与系统可靠性研究所所长Prof. Hanselka做了“Introduction of Fraunhofer Gesellschaft and Fraunhofer LBF”及“Lightweight and Alternative Drives”的报告;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安全工程与虚拟技术部总监汤晓东博士做了“上海汽车纯电动汽车轻量化设计”的报告。中外专家们的报告不仅具有前瞻的学术观点,而且贴近工程、贴近应用,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1110日下午,主办单位组织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项目,与项目负责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试乘试驾活动。本届会议邀请到了中德两国汽车轻量化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作精彩演讲,及时传递德国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达到了通过研讨与交流促进中德两国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工业者的相互了解,构建一个在轻量化与可靠性技术领域,以科研和应用相结合的交流平台,为增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推广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技术在企业的深入应用,促使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会议宗旨。
三、主办培训
2011年我工作委员会联合其他兄弟学会、院校联合主办了以下培训项目:
1、第二届全国超限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讲习班
201152829日,由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力学学会、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共同主办,北京诺维特机械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全国超限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讲习班”在深圳成功举办。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庄茁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范重博士、广州数力工程顾问公司技术总监李志山博士、清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所长陆新征副教授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南、浙江、广东、湖北、江苏、辽宁、广西、香港等省市和地区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和公司、高等院校等单位的80多名代表进行了为期2天的精彩培训。学员主要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艾奕康咨询(深圳)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以及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广州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单位。
专家们的讲授内容不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且结合具体工程实践,使得本届讲习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员们表示这是一次高层次的实用讲习班,从专家们的讲课内容中学习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工程设计思路,提高了水平、开拓了视野,对指导超限建筑结构设计和分析受益匪浅。学员们也希望主办单位能够坚持连续在不同地点举办这个主题的高级讲习班,以满足更多工程设计单位工程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和当前工程界普遍遇到的复杂实际问题。
2、第七届全国非线性有限元高级讲习班
随着人们对力学科学不断深入地探索和认识,各种各样的非线性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为了帮助广大分析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掌握和理解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求解过程,正确地建立各类非线性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够使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计算和分析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材料、几何和接触非线性问题,提高非线性有限元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共同主办,北京诺维特机械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七届全国非线性有限元高级讲习班”于2011857日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制造企业等30多家单位的65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本届培训由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力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庄茁教授全程授课。庄茁教授是我国工程力学特别是非线性有限元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主要围绕以下十个方面为学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有限元的绪论;‚一维LagrangianEulerian有限元;ƒ连续介质力学;„Lagrangian网格;…本构模型;†求解方法和稳定性;‡任意的LagrangianEulerian公式;ˆ单元技术;‰梁和壳;Š接触-碰撞。庄茁教授的讲授内容不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且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提出的一些疑难复杂工程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利用晚间时间对部分来自高校的教师学员在科研、教学和论文撰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精心辅导。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是一次高层次的前沿讲习活动,从专家的讲课内容中学习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工程设计思路,提高了水平、开拓了视野,受益匪浅。
3、汽车轻量化设计技术高级培训班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大国,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考虑,低油耗、低排放的汽车都是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汽车轻量化是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利用率,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提升安全性。因此,汽车轻量化技术已经逐步被广大汽车企业所高度认同和重视。
为了推动轻量化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轻量化技术水平,提升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中国汽车技术培训中心(CATTC)于201182831日在大连成功举办“第一期汽车轻量化设计技术高级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大汽车整车厂、各汽车零配件配套厂相关工程师,各汽车金属材料、新型材料部门负责人,各主要部件设计开发负责人,重要和新型汽车材料供应商,相关科研院所单位科研人员,关联企业和技术责任人等70多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来自德国奔驰汽车集团研发中心高级研发专家张式程博士、德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陈立禾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胡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杜宇教授为广大学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培训。
4、第二届汽车流体力学(CFD)分析技术培训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仿真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CFD的观念和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在汽车设计中。其中,空气动力学的理论针对汽车分析是很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可从模拟分析里得知汽车动力,气动阻力,油耗,汽车重心等的相互关系。因此,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操纵稳定性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世界汽车工业强国都十分重视汽车空气动力学理论与实验的研究,除了大力投入汽车专用的模型风洞与实车风洞以外,也在CFD模拟分析上投入了大量人力与财力,旨在缩短新车开发周期与降低成本,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创新与竞争力。为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新车设计效率,提升产品设计质量及性能,降低设计和开发费用,分享国内外汽车流体分析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培养能够更好运用CFD技术和实验技术开展工作的高级工程师,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中国汽车技术培训中心主办的“第二届汽车流体力学(CFD)分析技术培训班”于20111013日~1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国内汽车制造主机厂及零部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部、CAE分析部、车身与发动机开发部门负责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工程分析的工程师约40人参加了本期培训。
来自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车辆空气动力学专家杨志刚博士、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流体与热管理专业总工程师王伟民博士、德国某知名大型汽车技术集团高级技术专家谢志华博士为学员进行了为期4天的培训。
四、参与培训
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办的“2011年全国压力容器分析设计设计人员资格培训考核班”于今年82229日在北京大兴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次,为力学工作者和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向志海副教授受邀为此次培训班主讲“力学基础”和“壳体接管开孔设计方法”两部分内容。今年有来自全国60多家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的约130多名同学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授课期间,同学们对压力容器分析设计中的很多基本力学问题和具体的分析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和向志海老师讨论了很多实际工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五、编辑出版
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原教授和王怀忠首席工程师主编完成并组织出版论文集《力学与工程应用》。
本书以201010月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及电子文集为基础,甄选25篇优秀论文,涉及了力学与材料、力学与先进制造、力学与结构工程、力学与航空航天、力学与海洋工程等诸多领域,从各个侧面展示了重大工程建设与力学及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现状,阐述了从理论到实践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本书共计49万字,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月正式出版发行。
第八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院士为本书作序,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上海城建集团、同济大学、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
六、网站维护开发
为了推动科技转化、汇集行业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工作委员会于2007年建立并开通了跨行业、跨区域的专业网站(http://www.cstam-mee.org.cn)。
为了扩大信息量、更易于维护更新和内容扩充,200910月力促会完成了对网站的重新改版工作。改版后的专业网站由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新版的网站不但有关于中国力学学会的详细介绍,也有最新的丰富的科技和产业信息、最新的国内外会议和培训信息。同时还增加技术文章、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
到目前为止,浏览量已经突破十万人次,注册会员比2010年增加了50%。力促会网站已经成为力学工程师的家园!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