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

2011年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2日

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在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下,新一届委员会积极组织国内低温等离子体学术交流、组织并参与国际重大学术活动,扩大了中国低温等离子体界的学术影响力,推动了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召开专业委员会会议
2011220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了本年度第一次专业委员会会议,商讨专业委员会换届、“十二五”工作重心、发展方针等议题。会议由王友年主任委员主持,第5届专业委员会委员、部分新委员候选人及力学学会分管负责人等共计24人与会。会上,专业委员会创始人、曾经担任四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吴承康院士首先致辞,感谢各位委员长期以来为推动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发展付出的辛勤劳动,并对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和组织形式作了简短说明。王友年教授作了第5届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概述了主办第1314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大会、第9届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会议以及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的情况;回顾了通过召开2次委员会议,充分讨论了如何更好地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发展我国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促进与别的专业委员会合作以及项目申请等情况;介绍了参与起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二五”规划低温等离子体物理部分的情况。工作总结最后,王友年教授指出专业委员会工作的不足目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专业委员会自身的活动有待加强,包括定期的委员会议以及小规模针对某一专题的学术讨论会等;二是在协调有关低温等离子体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申请方面还有欠缺。其后,与会专家对新一届专业委员会成员的遴选原则及候选人人选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一致同意以上一届委员会成员为基础,综合考虑单位分布、个人学术成就、参与学术活动积极性以及适当年轻化等要素来提名新一届委员会成员。会上以讨论、建议和投票的方式产生了换届候选人名单。会后,经2011520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会第3次会议审议,产生了新一届即第6届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本次委员会议还就低温等离子体“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如何凝练973课题、促进等离子体技术的工业应用转化、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国际双边合作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201188,借全国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大会召开之机,专业委员会组织参会委员及受邀专家共27人在黄山阳光国际酒店召开了本年度第2次委员会议。本次会议由王友年主任委员主持,主要议题为讨论如何开展国内低温等离子体学术交流。通过热烈讨论、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定期召开规模较小的专题讨论会(20-30人、1-2天)以及面向研究生的专题讲座(暑期学习班、50人左右)。每个专题讨论会针对低温等离子体的特定研究领域、吸引企业界共同参与,深入讨论相关基础科学及应用问题,促进国内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与应用发展。初步确定定期召开7个方面的专题讨论会以及2个专题讲座。7个专题讨论会分别为:等离子体环境与化工、等离子体与催化、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热等离子体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中日等离子体研讨会、大气压等离子体应用以及等离子体与航空航天技术。2个面向研究生的专题讲座为低温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方法以及低温等离子体实验诊断技术。会议确定了相应专题讨论会及讲座的召集人。由召集人组织数名专家组成专题研讨会组委会,负责相应研讨会及专题讲座的会务安排。经讨论,相关经费可由中国力学学会支持、企业赞助、争取自然科学专项基金以及适当收取会议费等形式解决。
二、主办国内会议
1. 15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
20118710日,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大会执行主席为刘万东教授。
本届会议共有来自79个单位的470余名代表参会。会议全面展示了近两年来我国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低温与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惯性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等离子体国防高技术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最新进展。本次会议邀请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丁玄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龚先祖研究员、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William M. Tang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盛政明教授、清华大学蒲以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晓东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宋远红教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孟月东研究员、北京印刷学院陈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黄河激副研究
员、四川大学印永祥教授等先后就“HL-2A物理实验的最新进展”、“EAST装置实验进展”、“聚变等离子体模拟的新策略”、“超短强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产生粒子加速和辐射”、“用发射光谱获得等离子体参数:进展及其局限”、“中国科大低温等离子体研究进展”、“低气压射频及甚高频等离子体源发展的趋势及相关的物理问题”、“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的等离子体制备技术”、“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设备、薄膜制备及性能测试”、“等离子体国防高技术应用”、“热等离子体在化工中的应用”等做了大会邀请报告。除12篇大会邀请报告外,会议还安排了138篇分会报告以及180余篇张贴海报。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议的举办有力促进了国内等离子体科学技术界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本领域与其它学科领域以及产业界的沟通和联系。为鼓励35岁以下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及博士研究生积极投入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研究,本届大会在参会的众多青年学者及研究生中评出了34篇论文获得“全国等离子体体科学技术会议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下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将于2013年在上海召开,由复旦大学承办。
2. 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会
2011220,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京区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共50余名参加了会议。本次讨论会旨在加深委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与交流。会议由武汉工程大学汪建华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潘文霞研究员共同主持。清华大学蒲以康教授作了题为“Some Issues on Low Temperature Plasma Diagnostics Can We Trust the Collected Data?”的报告,北京大学李星国教授作了题为“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制作中的等离子体物理和技术的基础研究”的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卢新培教授作了题为“等离子体医学与等离子体射流”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朱爱民教授作了题为“等离子体脱出低浓度VOCs污染物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孟月东研究员作了题为“Recent Results on PEMFCs Preparation by Plasma Technique”的报告,天津大学刘昌俊教授作了题为“等离子体强化化工过程研究进展”的报告。
3. 等离子体技术与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研讨会
2011521,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等离子体技术与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研讨会在北京印刷学院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交流近几年国内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最新进展及成果,特别是等离子体技术在太阳能制备领域中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促进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的等离子体技术及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专家、学者、研究生和部分企业代表共计80余人。会议由北京印刷学院陈强教授主持。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许文才教授致欢迎辞。陈强教授作题为“多空心阴极放电沉积(μc)-Si薄膜研究”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王友年教授作题为“甚高频等离子体沉积多晶硅薄膜技术与电磁效应”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孟庆波研究员作题为“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报告;北京大学李星国教授作题为“原位吸收光谱对非晶硅与氢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的报告;北方微电子南建辉总经理作题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中的PECVD工艺及设备技术”的报告;武汉工程大学汪建华教授作题为“大面积微波等离子体源及其在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中的应用”的报告;郑州大学陈永生副教授作题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的数值模拟”的报告;东莞宏威机械数码有限公司熊军总经理作题为“硅薄膜光伏电池技术”的报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仿生研究所李丰研究员作题为“低温高密度等离子多层膜封装技术”的报告;苏州大学辛煜教授作题为“双频容性放电诊断及在多晶硅表面制绒研究”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朱爱民教授作题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关键材料TiO2薄膜制备”的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印刷学院等离子体物理及材料研究室。
4. 第四届中日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学术研讨会
201110910日,由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的行村健教授和北京印刷学院陈强教授联合发起的中日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举行了第四届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承办。来自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东京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长崎大学、佐贺大学、名城大学和岩手大学的7位日本学者,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10多位专家与会。本次会议主题为稳定均匀大气等离子体的实现和模拟、等离子体技术在新型纳米材料制备、微纳米结构的控制、农业、灭菌方面的应用等。会议围绕该主题进行了一天半中日双方最新研究成果的报告交流。同时,研讨会还吸引周边高校和研究所近30名研究生参加。会后,代表们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袁方利研究员的实验室。
5. 等离子体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
2011101718日,由总装备部预研管理中心、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和陕西省航空学会联合主办,空军工程大学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等离子体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在空军工程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建中院士、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邱爱慈院士分别针对等离子体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应用的重要地位和前景作了阐述和展望。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王友年教授,空军工程大学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应红教授担任研讨会共同主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装备学院、沈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程热物理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涡轮院、气动院、制造所、黎明公司、航天31所、067基地、空军工程大学等29个单位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于达仁教授,空军工程大学何立明教授、李应红教授,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武洪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浩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严萍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杨勇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空间等离子体推进概述”、“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技术研究进展”、“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等离子体加工技术进展概况及若干相关问题”、“空间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研究”、“等离子体发生器研究进展及应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源及其应用”的主题报告。50余名专家和代表作了交流发言,针对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等离子体点火助燃与推进、等离子体材料处理与隐身等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部分会议代表还参观了本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空军工程大学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6. 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研讨会
2011102930日,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王友年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本届研讨会共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胡希伟教授代表学校致辞。来自全国1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届研讨会。大连理工大学朱爱民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德真教授、天津大学刘昌俊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王守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章程博士、北京印刷学院陈强教授、厦门大学刘东平教授、清华大学李和平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卢新培教授就等离子体化学、等离子体数值模拟、介质阻挡气体放电在催化剂与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中科院微电子所常压等离子体研究、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产生及应用、射频(介质)大气压等离子体放电研究、大气压射流与应用、等离子体微生物诱变育种、等离子体射流与等离子体医学等做了报告。本届研讨会展示了近两年来我国在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与会代表深入地探讨了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在基础理论、物理实验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应当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针对相关基础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以包括等离子体射流在内的多种大气压放电形式及其在生物医学、表面材料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为突破口,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争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立项,共同推动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更加迅速的发展。
7. 等离子体化工环境应用研讨会
20111126,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等离子体化工环境应用研讨会在大连召开。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友年教授致辞。研讨会采用专题报告、实验室参观、工作交流和研讨的形式,探讨了当前等离子体技术在化工与环境领域有重大应用背景的课题发展、制约等离子体化工环境应用研究的瓶颈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次研讨会共安排了6个主题报告,由四川大学的印永祥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叶代启教授共同主持。6个主题报告包括:等离子体强化化工过程(刘昌俊教授)、热等离子体在材料化工中的应用(袁方利研究员)、吸附与等离子体催化技术相结合脱除NOX(郑小明教授)、等离子辅助燃料转化过程中电耗问题的讨论(夏维东教授)、柴油机车尾气黑烟的等离子体氧化净化(姚水良教授)和快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刘克富教授)。会议专门安排了自由交流和研讨,由刘昌俊教授和朱爱民教授主持。与会代表在介绍各自的研究工作亮点和热烈讨论基础上,一致同意借助“等离子体化工环境应用”这个专题研讨平台,凝聚共识,从基础和应用研究两个层面,分别筹划973863国家重大项目,争取1-2年内立项申报。本届研讨会还举手表决通过,2012年“等离子体化工环境应用”专题研讨会将于明年下半年召开,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召集人为叶代启教授。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大连理工大学静电与特种电源研究所和等离子体物理化学实验室。
三、主办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 主办第三届微电子与等离子体技术国际会议
2011747日,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真空学会、韩国真空学会、韩国半导体与显示技术协会、日本应用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电子学分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第3届微电子与等离子体技术国际会议(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electronics and Plasma Technology, ICMAP-2011)在大连召开。本次大会主席由大连理工大学王友年教授和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Hong-Young Chang 教授共同担任,大会的荣誉主席为韩国济州国立大学C. K Choi教授。该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交流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半导体工业、显示技术、新能源技术、生命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新型等离子体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等。本次大会共收到332篇会议论文摘要,其中安排大会报告3个、特别报告2个、短期课程2个、邀请报告33个、口头报告39个、张贴报告270个。除此之外,还有4家相关的科技公司派人参加会议,并展览他们的科学仪器。共有297位代表参加本次国际会议,他们分别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来自国外代表206人,国内代表91人。参会人员主要来自于各国的大学、科研机构,也有少量来自于三星电子、东京电子等相关企业。
该会议是一个系列性的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前两次会议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在韩国济州岛召开。
2. 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本年度委员会成员积极参加包括第20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美国)、第3届国际热等离子体工业应用圆桌会议(南非)、第64届气体电子学会议(美国)、第32届国际电推进会议(德国)、第25届世界包装大会(德国)、第4届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国际会议(斯洛文尼亚)、2011东北亚等离子体聚变会议(韩国)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ma Chemistry)是全世界低温等离子体界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这一届在美国费城召开。国内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华大学、北京印刷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的1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有1人次作口头报告,46人次作张贴报告。在这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吴承康院士被授予International Plasma Chemistry SocietyIPCSFellow称号。到目前为止,IPCS共有19Fellow,吴承康院士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201191213日,上海交通大学钟晓霞副教授参加了在斯洛文尼亚召开的第4届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国际会议(ICAPT2011),并作题为“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 flux topography in template-directed, plasma-assisted synthesis of nanopatterned thin film”的邀请报告。201192528日,东华大学石建军教授及钟方川教授参加了在韩国召开的2011东北亚等离子体聚变会议,分别作题为“Atmospheric pressure nonthermal plasma source developm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on surface modificaion”以及“Suppressing MHD instabilities in HT-7 tokamak by biased electrode”的邀请报告。20111031日~114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黄河激副研究员参加了在南非召开的第3届国际热等离子体工业应用圆桌会议,作题为“Unsteady phenomena in a non-transferred dc arc plasma generated at reduced pressure”的邀请报告。
2011316-18日,北京印刷学院陈强教授等参加了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25届世界包装大会,2人次作口头报告。2011911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海兴副教授等3人参加在德国威斯巴登召开的第32届国际电推进会议,2人次作口头报告。20111113-19日,大连理工大学王友年教授、王德真教授、宋远红教授等6人参加在美国盐湖城召开的第64届气体电子学会议(GEC2011),3人次作口头报告、3人次作张贴报告。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