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胡海岩等35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31日

    10月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胡海岩等35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张黔等15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空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刘延东发表讲话。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刘延东向获奖科学家表示祝贺,向何梁何利基金创立者和捐款人表示感谢。她说,何梁何利基金创立18年来,先后遴选表彰了1000多名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产业领军人才,树立了社会力量创办科技奖励的典范,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的奖励原始创新成果丰硕,产学研合作特色鲜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知识产权数量质量进一步提升,获奖人年龄和结构更趋合理。她希望基金不断总结经验,顺应时代要求,完善评选机制,提高评选质量,办得更加成功、更具特色、更有影响。
 
    刘延东指出,科技奖励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完善评审标准和办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切实发挥好科技奖励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要进一步规范评审程序,增加评审过程透明度,健全评审结果公示制度,不断提高科技奖励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要坚持科技奖励的正确导向,重点奖励重大科技创新和杰出科技人才,特别要重视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技奖励的积极性,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培育若干具有鲜明学科和行业特色的社会奖励品牌,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

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业绩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78%的获奖科学家成果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获奖科学家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8.8项、201112.2项,到今年17.8项。近3年,获奖人平均年龄均低于60岁,其中2010年为55.5岁,2011年为52.7岁,今年为54.9岁,获奖人年龄和结构趋于合理。 

 

转自:科技日报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通告
 
    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科学与技术奖评选结果揭晓。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于1994330日依据香港普通法捐资创立的、以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科技工作者为宗旨的科技奖励基金。依据《评选章程》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评选原则,经过提名推荐、专业评审、考察听证,终评审定的既定程序,2012830日至31日评选委员会全体会议评选决定: 35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奖牌1枚、奖金20万港元;15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予奖牌1枚、奖金20万港元。

    特此通告。

 

 
    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获奖人名单
 

  一、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5名)

    序号 姓名 奖项 类别 工作单位

    1胡海岩 数学力学奖 北京理工大学

    2高鸿钧 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3张永明 化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东岳集团

    4包信和 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5  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6王会军 气象学奖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7翟裕生 地球科学奖 中国地质大学

    8  蓬(女)生命科学奖 清华大学

    9朱玉贤 生命科学奖 北京大学

    10邓子新 生命科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

    11  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12万建民 农学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

    13王连铮 农学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

    14张洪程 农学奖 扬州大学

    15陈国强 医学、药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

    16陈子江(女)医学、药学奖山东大学

    17胡盛寿 医学、药学奖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8王广基 医学、药学奖 中国药科大学

    19谢立信 医学、药学奖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20沈中阳 医学、药学奖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21薛禹胜 机械电力技术奖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22金东寒 机械电力技术奖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23杨绍卿 机械电力技术奖 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24  电子信息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25赵沁平 电子信息技术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6段宝岩 电子信息技术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7  电子信息技术奖 北京大学

    28  交通运输技术奖 西南交通大学

    29刘尚合 工程建设技术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30欧阳晓 平工程建设技术奖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31马洪琪 工程建设技术奖 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

    32韩恩厚 冶金材料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33  冶金材料技术奖 北京理工大学

    34葛世荣 资源环保技术奖 中国矿业大学

    35刘加平 资源环保技术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5名)

    序号 姓名 奖项 类别 工作单位

    36  黔(女)青年创新奖 香港科技大学

    37郝新敏 青年创新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38黄维扬 青年创新奖 香港浸会大学

    39窦立荣 区域创新奖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40罗胜联 区域创新奖 南昌航空大学

    41宋宝安 区域创新奖 贵州大学

    42李付广 产业创新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

    43马秋禾(女)产业创新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4吴清平 产业创新奖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45李海平 产业创新奖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46  产业创新奖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47丁文华 产业创新奖 中央电视台

    48易小刚 产业创新奖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49刘汉龙 产业创新奖 河海大学

    50赵杰文 产业创新奖 江苏大学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