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6月7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5日

预测全球变化的生物学影响
对生物圈将会怎样响应于人类活动而变化的大部分预测都植根于预测轨迹。这样的模型倾向于不去预测临界变化或临界点,虽说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这些情况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在地方尺度上,当过了临界阈限时,生态系统已知会在不同状态之间突然变化。这些作者们对生态学和古生物学各个方面证明这样一种转变在整个生物圈的尺度上正在逼近的证据进行了评估,他们接着提出了关于生物学预测工作可以怎样来改进、以使我们能够在全球以及地方尺度上检测临界变化之早期警示信号的建议。
可以避开反目标的抗癌药物
很多定向的抗癌药物都是激酶抑制剂,它们经常抑制一系列激酶。在这项研究中,Kevan Shokat及其同事利用2-型多发性内分泌瘤病(MEN2(该病是由激酶Ret驱动的)的一个果蝇模型来研究反目标的概念,以筛选以Ret和在MEN2肿瘤生长中所涉及的几种其他激酶为目标的多激酶抑制剂。一种多激酶抑制剂与一个反目标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不希望看到的毒性,或触发会抵消药物的有益作用的反馈机制。一种经过优化的药物将以一系列理想的、与肿瘤相关的激酶为目标,同时避开反目标。这样的化合物被发现能够提高患有MEN2模型肿瘤以及带有人MEN2细胞异种移植物生长的果蝇的存活率。
氟化物核糖开关的结构
核糖开关是信使RNA分子的未翻译的、结构化的区域,它们接受并结合一个配体以影响其表达。研究人员最近识别出一个与氟化物相结合的核糖开关,该发现是出乎意料的,因为氟化物和RNA都是带负电的。现在,Dinshaw Patel及其同事确定了来自Thermotoga petrophila的氟化物核糖开关的结构,并且发现了这一不大可能的贡献是怎样发生的。氟化物配体被配位到三个带正电的镁离子上,而这些镁离子又被封装在由磷酸盐骨干和水分子构成的一个带负电的壳当中。结合袋的大小排除了更大的卤化物离子的结合。
银河系中一个年轻的晕
对近期在离我们最近的球状星团Messier 4中发现的近2000颗白矮星所作的一项分析,反映了它们作为一个星族年龄的指标会多么有用。白矮星(氢星的残留体)是遵循一个可预测的演化路径的简单结构,所以它们的年龄可以被准确估计。在这篇论文中,Jason Kaliari报告了对在银河系晕中新形成的白矮星的观测结果。局域晕星的年龄约为114亿年,比银河系的球状星团族(其中最早的是在距今大约135亿年前形成的)要年轻得多。
国际贸易的生物多样性成本
这项研究建立了一个全球模型,它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上所发布的濒危物种记录与通过如农作物和木材等商品的生产造成这些危险的全球各个行业联系了起来。按照这一模型,全球物种威胁的近三分之一是由于国际贸易。该模型所生成的生物多样性足迹,显示了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是怎样驱动发展中国家的物种所受威胁的。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商品的主要最终目的地,而咖啡、橡胶、可可、棕榈油、渔业和林业是最具破坏性的行业。
发育的新皮层中的姐妹神经元
人们曾提出,在发育过程中,在克隆上相关的神经元会沿同一辐射状神经胶质纤维迁移,形成由在功能上相似的细胞所构成的团簇。然而,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在实验中发现。现在,两个小组演示了决定随后的功能关系的发育中的大脑皮层中的姐妹神经元之间的电耦合。Song-Hai Shi及其同事报告,在来自出生后小鼠的新皮层组织中,姐妹神经元之间的长距离连接是通过在它们之间的化学突触形成之前发生的电耦合来维持的。发育过程中间隙连接的任何阻断,都会中断姐妹细胞最终的突触连接,阻止它们的同步放电。Yang Dan及其同事发现,在小鼠视觉皮层中,同一辐射克隆中的姐妹神经元有相似的取向偏好。在出生后很短时间内中断间隙连接耦合,会降低姐妹神经元之间的功能相似性,说明来自在个体发育方面相关的神经元的功能性组织的形成需要这种形式的神经通信。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