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4月12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20日

铜和铂催化剂的最新进展
均相铜和铂催化剂被用来合成包括药物、商业化学品及聚合物在内的一系列有机分子。在这些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范围方面所实现的改进,有可能提高它们的用途,减少化学反应的环境影响。在这篇Review文章中,Amanda Hickman Melanie Sanford总结了对一个子类的催化剂进行研究的有机金属化学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这个子类的催化剂通过在+3+4氧化态含有铂或在+3氧化态含有铜的一个中间体来发挥催化作用。
初级量子网络的首次实现
遵循量子隐形传输原理的量子网络,构成分布式量子计算架构和量子通信的骨干。这篇论文报告了一个初级的量子网络,它有两个基于束缚在不同实验室的光腔中的单个原子的量子节点。这是这种初级量子网络的首次实现。该方法演示了一个全尺寸量子网络的全部必要成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尤其令人鼓舞。
Teneurin蛋白在轴突定向中的作用
我们在分子层面上对脑中连线方式的认识,主要是关于在轴突引导和大规模树枝状发育中所涉及的蛋白。现在,在本期Nature上所发表的两篇论文中,Liqun Luo及其同事发现,Teneurin大型跨膜蛋白家族的两个成员控制神经定向的最终步骤。分别关注果蝇嗅觉系统和神经肌肉接点的这两篇论文指出,Teneurin蛋白以亲同种抗原的方式跨越突触间隙发生相互作用,以确保在发育中的神经元之间能够实现正确的匹配。
裂殖酵母的MCC的晶体结构已被确定
复制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之间的平均分配,取决于纺锤体组装检验点SAC)的活性;在所有姊妹染色单体都已附着到双极有丝分裂纺锤体上之前,SAC会使细胞周期一直处于暂停状态。SAC的功能是由有丝分裂检验点复合物MCC)施加的。现在,来自裂殖酵母的MCC的晶体结构已被确定,显示了它与后期促进复合物(即启动染色体分离的泛素连接酶)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溶胶影响气候变化
北大西洋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对全球很多地方的气候都有深远影响。大西洋海洋表面温度在数十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长期被认为是由海洋内部动态决定的,但Booth等人在此提出证据表明,由人类产生的气溶胶(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是20世纪北大西洋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他们利用一个复杂的地球系统气候模型表明,从1860年到2005年,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溶胶排放严重影响了大西洋数十年时间尺度上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因此也严重影响了与大西洋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有关的气候过程和事件,如干旱和热带气旋。
细菌鞭毛马达的反直觉调整能力
趋化过程(趋化性)是细菌用来响应某种化学刺激而进行运动的过程,是由一种鞭毛回转马达驱动的,这种马达在一个狭窄的操作范围内对细胞内水平上的信号作用蛋白CheY-P极为敏感。然而,稳定态的CheYP浓度在细胞与细胞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促使人们猜测大肠杆菌是否有可能以足够大的精确性控制其稳定态CheYP浓度,以便在需要时使用该鞭毛马达。Howard Berg及其同事为这一矛盾找到了一个答案。这种细菌似乎是以一种反直觉的方式来避免该问题的,即不断调整马达中CheYP目标蛋白的数量。这种在一个控制过程的输出端进行的适应性调整是违反良好工程实践原理的,但对很多生物机器来说很可能是普遍的。
温度对植物开花时间的影响
植物生长和发育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Wigge及其同事研究植物怎样响应温度的上升来控制它们繁殖的时间。他们提供了一个上升的温度能够直接激发模型植物拟南芥开花的机制。开花时间是作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机制上对温度上升怎样影响这一过程的认识对于减轻气候变化的效应将会有重要意义。
竞争ChIP方法研究转录因子动态
传统的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实验测量DNA上的转录因子占据情况,但在给定位点上却不能很好预测转录因子的功能。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该方法的一种被称为竞争ChIP的变通形式(它能对DNA-蛋白相互作用的动态作出反应)测量了酵母转录因子Rap1在整个基因组中的结合动态。他们发现了一系列不同的驻留时间,其中较慢的Rap1动态与转录激发耦合在一起,较快的动态与低表达水平耦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传统ChIP分析来说,看似相同的DNA-结合事件也可能会导致相反的功能后果。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