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2月17日《科学》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01日

人类中灭活的基因惊人地常见
那些阻止关键性蛋白质的制造或正常工作的突变常常与人类的疾病有关联。但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些丧失功能的突变在人类的基因组中实际上还是相对常见的。基因组测序研究常常会发现丧失功能的突变,但这些常常是因为测序错误而非真正的遗传变异。为了发现人类基因组中丧失功能的基因的真实程度,Daniel MacArthur及其同事对主要来自1000个基因组计划的185个个体的人类基因组进行了广泛的数据分析。他们估计,人类的基因组通常含有大约100个丧失功能的等位基因。有大约20个基因,它们的2个等位基因都为丧失功能的变异体,这意味着这些基因是完全灭活的。尽管某些变异会造成有害的影响,但大多数的其他变异似乎不管怎样都不会影响健康,而第三亚组的变异似乎还会提供某些裨益。文章的作者是根据等位基因频率来确定它的,它所反映的是自然选择的影响。这些发现意味着根据基因组测序所发现的突变需要有严格的分析以确认它们是真正的丧失功能的突变。这会与个性化医药有关,即某病人的个体基因组测序会被用来决定所用的治疗类型。Lluis Quintana-Murci在一则相关的《观点栏目》中对该研究进行了讨论。
DNA纳米机器人递送货物
研究人员已经用DNA构建了一个可给个体细胞递送极小货物载荷并影响它们行为的纳米机器人。据组装了该样本装置的Shawn Douglas及其同事披露,这一装置能够将不同的分子剂量传送给标靶细胞,它可被用来改善目前的药物输送系统。为了构建他们的六角形的纳米机器人,研究人员利用的是一种叫做DNA折纸术的技术,该技术将DNA股折叠在一起成为复杂的形状。他们接着给其装载诸如金的纳米颗粒及荧光标记的抗体片段,并观看他们的纳米机器人将其载物传送给某组织培养中的细胞。他们说,这些纳米颗粒可被设计成会对某些细胞表面蛋白——或他们的特定组合作出回应并输送用不同方法影响细胞行为的各种不同的分子。
男性与女性STEM教员有着类似的职业道路
总体来说,男性与女性在学术性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部门的被留聘和提升的速度相似。然而有一个例外,这就是在数学部门,那里的女性容易比男性更早地离开其教员的职位。文章的作者报告说,尽管这些发现对性别平等来说通常是好消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特定的教员被留下的机会要低于50%。教员的保留对大学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大学会对处于早期职业生涯的教员投入相对大量的资金。Deborah KaminskiCheryl Geisler分析了自1990年以来在14所美国大学中的目录、部门网站和其他的公共资讯来源以追踪近3000STEM教员的学术性职业生涯。他们报告说,在一名教员被聘之后的早期几年中有着最高的人员流失率,他或她离开教员岗位之前的时间长度的中位数为10.9年。这些数据还披露了不同学科中的差异。例如,在机械工程中,教员逗留的时间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员逗留的时间更长。相比之下,在数学界,那里的教员离开得较早,男性离开前所逗留的时间中位数为7.3年,女性为4.5年。这些数据不包括男性和女性的聘雇率,而这是一个可发生性别不平等对待的领域。由于那些度过了早期数年困难时光的教员倾向于会长时间地保有其工作,KaminskiGeisler估计,妇女也许要等100年的时间才会在STEM部门的教员中有50%的代表率。
新型催化剂将植物转变成塑胶
一种新的铁催化剂能够将以植物为基础的生物质转变成乙烯和丙烯,这些都是普通塑胶的构建单元。这些化合物中的一个很大的百分比是从原油或石油中制取的,而这些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燃料来源。这些发现提供了一种替代基于石油的塑胶生产的较为绿色的方式。化学家们已经在用另外一种铁催化剂来将生物质转变成为类似于乙烯和丙烯的化合物,但这些衍生物并不常常用于塑胶生产。这些催化剂通常是由铁的大颗粒或铁的小颗粒簇群组成的。在生物质的化学转化过程中,碳沉积会破坏催化剂并形成一层厚的堵塞设备的尘埃及产生大量的甲烷。Hirsa Maria Torres Galvis及其同事在此研发出了由在碳纳米纤维上相互分离的纳米小颗粒组成的一种新型的铁催化剂。他们显示,这种方法可能是将生物质转变成为塑胶前体且不产生甲烷的一种较为清洁、实用的方法。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