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1月12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12年01月20日

封面故事: 关于四足恐龙尾巴作用的假设得到研究结果支持
1969年,在第一个迅猛龙化石被发掘出几年之后,John Ostrom猜测,在主动的、或不规则的运动过程中,四足恐龙将它们的尾巴用作动态稳定器。一项将计算机模拟、通过视频对跳跃的飞龙科蜥蜴进行观察和制作一个有蜥蜴一样尾巴的机器人这三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工作,为Ostrom的假设提供了支持。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用感觉反馈的活动尾巴,能够通过将角动量从身体转移到尾巴来在空中稳定身体姿态。摇摆附肢所产生的惯性也被认为是灵长类和其他动物的一个稳定因素,所以这些新发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普遍意义上的附肢演化。它们还可能为利用尾巴进行工作的高度灵活的搜救机器人的设计工作提供生物学灵感。
一种儿童急性白血病的遗传基础
儿童急性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LL)的早期T-细胞前体ETP)亚型在用标准化疗方法治疗时预后较差。在这项研究中,全基因组测序方法被用来了解这种疾病的遗传基础。结果显示,调控细胞因子受体和Ras信号作用(它们是破坏造血作用的病灶)的基因中的突变(其中很多是因为染色体重排而出现的,这样的重排产生新的嵌合式in-frame融合基因)被高频率激活,而组蛋白修饰基因中的突变则被高频率钝化。这种突变模式与恶性骨髓瘤的突变模式相似,说明以骨髓为目标的治疗方法,如能够抑制细胞因子受体和JAK信号作用的高剂量阿糖胞苷定向疗法,对于治疗ETP-ALL也许会有效。
Ia-型超新星的双起源假设得到肯定
Ia-型超新星被认为是从白矮星的热核爆炸产生的,而这种热核爆炸则是由于两个白矮星的合并而出现的(被称为double-degenerate途径),或是由于来自一颗伴星的质量转移而出现的(被称为single-degenerate途径)。超新星前体的精确身份仍然存在争议。Bradley SchaeferAshley Pagnotta研究了大麦哲伦云中超新星残体SNR 0509-67.5的中央区域的高分辨率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没有发现存在一个点源的迹象。由于不存在任何前伴星,因而也就排除了关于这个超新星的已经发表的全部single-degenerate模型,同时也表明double-degenerate合并是该超新星的最可能的起源。
Angelman综合征中休眠等位基因的重新激活
基因组印记失调是由于从父母中一方所表达的非印记等位基因的功能丧失而发生的。在Angelman综合征(一种神经发育疾病,由Ube3a基因的母方等位基因的功能丧失引起),父方等位基因仍然保持完好,但却被非基因因素沉默了。Benjamin Philpot及其同事对表达荧光Ube3a的小鼠皮层神经元做了一次不偏不倚的药物筛选,识别出了能够激活父方Ube3a的局部异构酶抑制药物,其中包括托泊替康(美国FDA认证的一种抗癌药物)。当在活体中施用时,父方Ube3a在脑中多个区域被激活,而且药效在用药停止后还会持续几星期。
肠道淋巴细胞的作用
肠道含有大量对生物体健康来说所必需的细菌,但也是淋巴细胞的一个丰富来源,后者的存在是为了消除感染。淋巴细胞怎样不让自己去攻击有益菌、同时又能够对真正的病原体作出反应?Fritz等人发现,在B-细胞分化成肠道中的浆细胞时,它们采取一种与先天免疫细胞相似的表现型(炎性单核细胞),同时保持自己生成免疫球蛋白的能力。
这样在固有层中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浆细胞,被发现是在小肠细菌和免疫系统之间维持平衡所需的抗菌调控物质肿瘤坏死因子-α”可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一个主要来源。
模拟地幔极端条件的方法
在重现地幔极端条件中所涉及的困难以及其中所涉及的长时间尺度,阻碍了在实验室中对矿物变形的机制进行研究。Patrick Cordier及其同事利用多尺度数值模拟来根据对应变、压力和温度的计算结果估计在地幔的压力、温度和应变速度下氧化镁的流变。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极低的应变速度反作用于压力的影响,所以氧化镁在地幔中处于一个非常弱的相。只有在最低的地幔中,压力效应才可能居支配地位,才可能实现相对较高的黏度。这项工作表明,在今后对实验室中的流变学数据进行外推时,可能会有一个更可靠的策略。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