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地球动力学

2010年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3日

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下,在2010年主要组织了以下工作:
1. 现代计算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召开
作为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委员会的重要活动之一,201071-2日,一年一度的现代计算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召开。研讨会围绕当前地球科学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平台,对促进我国现代计算地球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增加了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和合作。
71日,研讨会首先由本次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石耀霖院士致开幕词。中科院资环局大气海洋处处长任小波博士代表中科院资环局对与会代表致欢迎词。参会代表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国内代表主要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国家基金委、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单位,总计61人参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锐研究员和他的博士熊小松,河南省鹤壁市地震局池顺良教授,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张永仙研究员,香港大学岳中琦博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吴忠良研究员,法国赛尔齐-蓬图瓦兹大学Christian David博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蔡永恩教授,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教授Yves M. LEROY博士,加拿大Shaomeng Li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袁晓如博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平恩博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王辉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行星科学学院Senjie Lin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安美建博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胡才博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邢会林博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黄辅琼博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蒋长胜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冯梅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彭风林博士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孙文科博士和李菡博士也分别作了精彩报告,同时本次研讨会也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在读博士生孙玉军、刘迁迁、李小诗、孟玲媛、肖玲玲也分别作了报告。
会议期间,国家基金委地学部地球物理与空间科学处处长于晟博士对目前我国国家基金对地球科学的投入情况作了介绍,并鼓励地球科学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支持做好地学工作。中科院人事教育局人才处黄慧靖同志对“海外人才平台管理”项目做了介绍,特别针对海外人才及中青年科学工作者介绍了国家的人才政策,为地球科学的新生力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此国际研讨会从2004年开始,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已经连续开展了8次。会议主席石耀霖院士、张怀教授、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实属不易。丰富的交流信息以及来自海内外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祝贺这次会议举办圆满成功,继往开来,越办越好。这次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地学院和国内外地学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使我院能够始终站在与国际同类研究水平的同一起跑线上。这样的小型国际会议地学院准备每年开展一次。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专题研讨会
由北京大学蔡永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石耀霖院士主持,组织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专题研讨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于2010101720日在宁波市召开。本次联合学术大会实际与会人员83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等代表共461人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除开幕当天的大会报告外,会议分11个会场进行了28个专题的学术交流会,其中包括一个国际专题。
中国力学学会下属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专题研讨会,参加本专题讨论的专家和研究生超过35人,共51篇会议报告发表在年会文集《中国地球物理2010》上,得到了地球物理学界的好评。
研讨会就国际和国内有关地球动力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多篇报告涉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关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地震各向异性、青藏高原岩石圈热力学结构、青藏高原冻土层与天然气水合物模拟、龙门山断层应力状态、汶川地震的发生机理与震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水库蓄水和应力松弛等导致地震触发、台湾地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菲律宾海板块应力场数值模拟、核幔边界起伏与速度分布、板块俯冲流变及热结构、大陆岩石圈厚度、火星冰晶石混合物流变性质等科学问题在该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热烈讨论。
32010年科学与工程中多尺度问题的GPU应用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
727日,2010年科学与工程中多尺度问题的GPU应用国际研讨会(GPU-SMP'2010)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幕。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的近百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国际研讨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石耀霖院士为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主任迟学斌教授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David A. Yuan教授为副主席。大会秘书长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张怀教授(http://marina.geo.umn.edu/harbin/)。
近几年来,科学与工程界掀起了对高性能图形处理单元(GPU)技术不懈的研究与应用热潮。这种热潮来源于GPU处理能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科学与工程领域对高性能计算和高性能图形处理能力不断发展的强烈需求。其卓越的性价比和低廉的维护费用使得人们深深意识到GPU在推动未来高性能计算和图形显示领域革命性进步中的潜在优势。特别是针对科学与工程中的多尺度问题,它可以结合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异构硬件体系结构和异构并行算法实现,达到优异的加速比和并行计算效率。近几年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使得这一优势目前已经在很多研究和应用领域得到了切实的发展,并在部分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我国科学家与工业界人士自然不应该也不能错过这一重要契机,他们正在与国外的科学家一道,积极推动这一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为此,组织本次国际会议的目的就是创造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中美以及其他国家在本研究领域专家一道,就GPU技术在科学与工程中多尺度问题的应用与解决方案,高性能计算方法和先进的软件实现技术和平台环境建设,共同交流成果,分享知识与经验。同时提升中国科学家在本领域的国际认知和影响力。
本次研讨会将历时两天,主要涵盖科学与工程多尺度问题的GPU解决方案相关议题,由主题报告、嘉宾报告和学生报告三个部分组成。会议主题报告为中国科学院过程所葛蔚教授的《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HPC system for multi-scale discrete simulationMole-8.5》、来自休斯顿大学的 Lennart Johnsson 教授的《Acceleration for energy efficient , cost effective HPC》、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褚晓文教授的《Practical Random Linear Network Coding on GPUs》和来自日本国立天文台的 Jun Makino 教授的《GRAPE and GRAPE-DR》。在随后的会议上里,大会进行多场专题报告会,议题包括寻求GPU技术以及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多尺度问题的应用和解决方法;着重关注高性能计算方法、高效的软件实现技术以及科学计算环境的构建;探讨主流开发趋势,以及在科学计算与可视化技术中的GPU关键技术问题。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