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实验力学

2010年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3日

2010年度在力学学会领导下,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活动,主办或承办了多次学术会议,主要包括:第二届多尺度实验、建模和仿真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力学及其国防应用高端研讨会、第一届全国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新材料力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大型结构疲劳损伤及耐久性研讨会、“光测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及贾有权先生追思会等学术活动,在长沙市举办了专委会年度工作会议。主要工作如下:
1)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新材料力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于2010236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来自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16家科研院所的40余名教授、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本次会议主要针对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及智能材料等新型材料所涉及的实验力学、固体力学、微纳米力学等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于起峰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王铁军教授、天津大学亢一澜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光测图像技术及其国防应用研究进展”、“轻质非均匀材料力学行为研究的几个新结果”、“微尺度下实验力学若干检测新技术与应用”、“声子晶体的工程应用及带隙调制”和“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的大会特邀报告,介绍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上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其他参会代表们作了14个专题邀请报告;报告会后代表们就当前固体力学、实验力学等学科发展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所讨论的问题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达到了交流新成果、切磋新技术和展望学科未来方向的目的,对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由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的“大型结构疲劳损伤及耐久性研讨会”于2010222日至23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北区顺利召开。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宁波大学、东南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等七个单位的26名代表与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及发展中心的代表作了书面交流。
本次会议由黄培彦教授主持,会议主要围绕大型桥梁结构的疲劳损伤、耐久性及安全服役等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四川大学王清远教授、宁波大学杨黎明教授、王礼立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汪越胜教授、王正道教授、东南大学何小元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汤立群教授、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郑罡研究员、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范士宏博士等分别针对“大型桥梁结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船舶撞击下桥梁损毁机理”、“强风下桥梁动力灾变”、“强震下桥梁损毁机理”、“桥梁状态识别及既有应力无损检测方法”、“复杂环境下服役桥梁结构的耐久性”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与会代表针对上述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所讨论的问题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达到了交流新成果、切磋新技术和展望学科未来方向的目的,对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贾有权先生是我国实验力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实验力学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贾先生一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学为生产和工程实践服务,时刻关注国际力学前沿问题,他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研究思想是我国实验力学工作者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光大。为了缅怀贾有权先生为我国实验力学学科的卓越贡献,由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天津大学力学系共同举办的贾有权先生追思会于20101015日上午在天津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实验力学专家学者、贾先生生前好友以及从海外归来的贾先生的弟子、贾先生的子女、以及部分师生共计90多人。在追思会上,与会者们从报效祖国、献身教育,呕心沥血、培育后人,固本求源、学术创新等多个角度深切缅怀了贾先生的一生,表达了对他的深切爱戴与敬意。与会的中青年学者表示要弘扬贾先生报效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推动我国实验力学学科的发展而奋斗。
4)由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力学研究所承办,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协办的第三期“光测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于2010102224日在南京东南大学举行。来自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从事光测力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Patterson教授作会议报告,介绍了他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光测力学的教学经验。会议按光测方法的不同专题进行了讨论,参会代表对基础力学课程——材料力学、力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力学以及研究生的实验力学课程教学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尤其对力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力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安排都进行了研讨和规划。代表们形成了如下共识:对于力学专业本科生的光测力学教学内容应包括经典的光弹性原理、平面应力测量,几何云纹原理与面内位移及应变测量,全息干涉原理及离面位移测量和振动测量,散斑干涉原理及面内、离面位移测量和离面位移导数测量等,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应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建议教学课时数为24学时理论教学和12学时的实验教学;对于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光测力学教学内容应以现代光测力学技术为主,应包括适合于动态力学测试的技术与方法。包括:数字全息,云纹干涉,数字图像相关,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相移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建议的教学课时数为32学时理论教学和12-16学时的实验教学。与会代表还建议应在工科材料力学的教材中增加现代力学测试技术的章节。
5)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01029-31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清华大学谢惠民教授和冯雪副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全国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系列会议之一,其宗旨是为40岁以下的从事实验力学的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深层次探讨实验力学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性科学问题,并促进他们的成长,为实验力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队伍支撑。与会学者围绕固体力学发展前景、学科前沿探索和工程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力学教育和人才培养、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问题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讨论。本届研讨会特邀北京大学方岱宁教授和天津大学亢一澜教授做大会报告。方岱宁教授阐述了科学仪器研究与实验方法的紧密关系,及其在前沿领域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从战略角度指出当前科学仪器研究的迫切性和青年仪器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亢一澜教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详述了实验力学近20年的发展历程,实验力学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进入这一领域,并寄语年轻一代实验力学工作者既坚持老一辈科学家优秀传统又要创新突破,长久、持续地推动实验力学学科发展;同时也对实验力学学科的未来发展、人才培养和力学教育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共鸣和热烈讨论。两位特邀代表还畅谈了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对青年学者的科研选题与治学方法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指导。国家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孟庆国主任就“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成立过程及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说明,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詹世革处长就力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实验力学领域基金资助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会代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表示感谢。最后经过讨论,决定本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第二届全国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召开。
6)由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实验力学及其国防应用高端研讨会于2010117日在长沙成功召开。来自多所高校和相关行业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期间,空军工程大学航空与推进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应红教授作了“航空发动机发展中的实验力学问题”的报告;航空武器试验训练基地黄炜副总师作了“航空武器试验中的力学问题”的报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袁建民教授作了“空气电离产生T赫兹及其应用”的报告;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冯建民副总师作了“全尺寸飞机结构实验技术”的报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卢芳云教授作了“高应变率加载实验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就实验力学科研如何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结合、实验力学科研成果如何工程化和产品化、实验力学研究如何得到更好的支撑等实验力学发展的战略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初步达成了如下共识:
Ø 国防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建设对实验力学有重大而迫切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实验力学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实验力学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跟踪国际理论前沿和发表学术论文,更要注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动从工程问题中发掘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实现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实际贡献。
Ø 实验力学工作者不仅要做出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更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高端实验仪器的研发。应融合院校、研究所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的优势,积极依托企业推进实验力学仪器设备的国产化,重点开发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的项目。
72010117日,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近30人。会议讨论了2011年度专委会的工作计划,包括学术活动及青年工作等议题。会议中,于起峰院士建议加强对设备开发的关注度,根据国家重大需求,提炼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发展实验力学测试技术和方法,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力学检测设备,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会议中大家讨论热烈,围绕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申请仪器设备专项,形成团队和研究规模;凝练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实现设备研制中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经讨论,会议一致同意成立专委会青年工作筹备组,由冯雪担任组长负责协调相关工作。大家讨论认为:青年学术团队建设将是专委会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青年学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生力军,应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和舞台,使他们尽快成长。专业委员会建议在2011年出版【实验力学】专辑,纪念贾有权教授为我国实验力学做出的重要贡献,相关事宜由龚兴龙教授和亢一澜教授负责组织。会议还建议我国实验力学学者踊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投稿综述性文章,扩大对实验力学研究成果的宣传,展示我国实验力学学科的实力。
8)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 华南理工大学和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多尺度实验、建模和仿真国际学术会议”于2010 12 17-19 日在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印度、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约60余人参加了这次高端学术会议。
会议内容涵盖了微-纳米力学、生物力学、无网格方法、复杂材料和结构的多尺度建模、现代测试技术等多个热点研究领域。来自西班牙的S. Idelsohn教授介绍了粒子有限元方法的优点及在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成功应用,对气泡爆裂这种复杂现象的成功模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以龙院士介绍了一种用于模拟微纳尺度材料性能的新型高效算法,这种算法克服了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量大的缺点,但同时又保留了原子尺度方法的优点;伍小平院士介绍了微悬臂梁在红外成像领域的应用。此外,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JN Reddy教授、UCLAJS Chen教授、北京大学的方岱宁教授、天津大学的亢一澜教授及中国科技大学的虞吉林教授等在大会上对各自领域的最新工作进行报告。会议还分 Nano & Micro Mechanics, Multiscale Modeling ”、“ Modeling of Complex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Experimental Mechanics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atigue, Damage and Failure of Materials”等主题进行了分组交流和热烈讨论。会议达到了解前沿、促进交叉、增进了解、扩大合作的目的,对学科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