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2月25日《科学》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07日

儿童火葬场所披露古印第安人在阿拉斯加的家庭生活
科学家们在阿拉斯加中部的一个有11500年历史的房子的废墟中发现了一个古印第安人孩子的火化的骨骼。这些发现揭露了该地区早期人类记录中的失落的家庭生活的一个片段。这些人是第一批在美洲殖民的人。与暂时性的狩猎营地及其他专门化的工作遗址相反(这些都为北美人类的早期生活环境提供了许多证据),该新发现的房屋看来是一座在夏季使用的季节性房屋。据Ben Potter及其同事披露,该房屋中的居住者包括妇女和孩子,他们是靠搜寻附近的鱼、鸟和小型的哺乳动物过活的。该幼童可能是在死后(死因不明)在屋内中央的一个大坑中被火化的。该坑洞有着许多的用途,其中包括烹调和废物处置。研究人员报告说,在火化之后,该坑洞被封上,该房屋则被抛弃。总的来说,该遗址的石质史前器物加上该房屋结构及动物遗骸的种类看来更像那些在西伯利亚乌西基湖所发现的遗物,而非在美国本土另外48个州所发现的任何遗物,其中包括更为出名的克洛维斯文化。
火蚁入侵的记录
火蚁入侵的记录是写入到其DNA中的,其开始情况如下:它们是从阿根廷来到美国的,并在90多年中成功地在美国南部建立了家园。从这一大本营出发,它们在至少9次不同的入侵活动中扩散到了加利福尼亚、加勒比海地区、中国、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这是一个有着严重后果的故事,因为仅仅在美国,火蚁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大于60亿美元。Marina Ascunce及其同事对来自世界各地75个地方的2144个火蚁群体的基因变异进行了分析以追踪火蚁的扩散轨迹。他们的发现支持有一种经典的桥头堡作用的存在,在该桥头堡中,某个单一的群体(它本身也是通过最近的入侵而形成的)会成为反复入侵新地区的源头。火蚁可能是从南美通过货船而偷渡来到美国的;文章的作者说,贸易和旅行的增加可能是造成火蚁在全球扩散的元凶。
哺乳动物心脏再生的一个时间窗
研究人员报道说,在一个短暂的时段中,新生小鼠的心脏可在受到损伤之后自我重建。尽管这种再生的能力会在几天之后就消失,但这些发现提示,人类心脏也可能有着比原先所认为的更大的自我再生的潜力。蛙类、蝾螈及某些鱼类在受伤之后可重建它们的心肌,但这种情况则不存在于成年的哺乳动物之中。人们一直不清楚哺乳动物是否完全缺乏心肌再生的能力,或是这种能力是存在的,但却在出生之后立刻就停止了。Enzo Porrello及其同事现在显示,将一天大的小鼠的部分心室手术切除可触发一种反应,该反应促使一个有功能且有正常解剖结构的心室的再生。在这一反应中包括了被称作心肌细胞的增生,但该反应会在小鼠出生7天后消失。如果研究人员能够找到这一再生反应的机制,并知道该机制是如何被关掉的,那么这一资讯可产生修补人类因疾病而受损的心脏的新方法。
用真菌抗击疟疾
研究人员说,用真菌来感染体内有疟原虫的蚊子可以是一种释放可控制疟疾扩散的毒素、抗体和其他制剂的有效方法。Weiguo Fang及其同事将特殊的生物制剂基因置入到可感染蚊子的真菌(金龟子绿僵菌)之中,并发现某些基因的组合会终止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的发育。他们说,这一通过接触并能像在户内和户外使用的化学物品那样的真菌给药系统可做基因修饰以对抗可能在演变中出现的抵抗力。就眼下而言,该真菌给药系统可有效地用于许多对杀虫剂有抵抗力的蚊子,这些有抵抗力的蚊子会将疟原虫传播给人类宿主。Fang及其同事制备了不同的会表达一种肽、一种抗体和一种抗微生物毒素(或具有所有3种物质的组合)的金龟子绿僵菌株,并将它们打造成针对感染蚊子体内的孢子体(孢子体是疟原虫所产生的可感染新宿主的细胞)的物质。一种蝎毒素加上一种唾液腺及中肠肽的特别组合在通过真菌释放出来后可将孢子体的计数减少98%。这些发现表明,这种由金龟子绿僵菌所介导的对疟原虫的抑制最终可能成为对抗这种疾病的一种有价值的武器。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