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校获奖比例超七成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01日

114召开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三大奖中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71.5%。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51项,占总数的54.5%
据统计,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1项,占总数的70.0%;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2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5.8%;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5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4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1.0%,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49.1%(以上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
从近几年的获奖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的获奖比例持续增长,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优秀科研成果日趋突显,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占领原始创新高地
高校是一个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开展原始创新的主要场所。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认为,高校具有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优势,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在原始创新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高校的21个获奖项目涉及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
南开大学的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它也是2010年度天津地区唯一收获的自然科学奖。此项目建立了构筑环糊精纳米超分子体系新方法,发表了研究论文122篇和综述论文5篇,他人引用1497次,为自下而上的组装体构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范例,有望解决生物医药、材料化学、分离科学等领域的众多关键问题。项目第一完成人南开大学教授刘育表示:超分子化学是当今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以环糊精为基体构筑的超分子体系,虽然已显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可与天然体系相媲美的功能,但总体看来尚处于发展阶段,任重而道远。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骏课题组、物理学院教授王广厚课题组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前者的研究成果亚洲风尘产生与搬运沉积的地球化学与环境变迁研究针对亚洲风尘系统,利用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的研究方法,深刻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规律,取得了集成性成果;后者的研究成果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在团簇的同位素效应、表面模量子特性、电导共振、纳米喷射、尺寸方程和演变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团簇物理的基础理论,而且为以团簇为基元制备新型量子器件和纳米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捷主持的非线性输出调节问题及内模原理项目是香港高校中唯一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项目,也是控制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唯一获奖项目。该研究理论利用复杂的数学工具探索出更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应用范围包括日常机动仪器,如汽车的自动驾驶、精确的机械制造系统等,也包括航天国防等领域,火箭的启动、卫星的姿态控制等。
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
大学不仅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6.1万人,两院院士41%来自高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38个,占62.7%,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3个,占34.6%
2010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比例均超过70%,涉及农业和粮食安全、医疗和生物技术、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这表明,高校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成果的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经济增长点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共有19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奖7项。康克军教授等完成的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技术项目、范维澄院士等完成的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取得了清华大学在同一年度获得两项国家科技一等奖的重大进展,为百年校庆献上厚礼。
天津工业大学领衔完成的耐高温相变材料微胶囊、高储热量储热调温纤维及其制备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制备出在室温下具有热能吸收、释放功能的纤维储热调温纤维(俗称空调纤维),这种纤维对改善服装舒适性意义重大,已成功应用于山西恒天、山东海龙、深圳捷德纺织、中航一集团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行业内推广,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
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王晏民主持完成的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从技术研发、科研攻关,到立项、鉴定、推广实施,历时6年,目前已在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址、探月工程50天线、北京国贸大厦、武广客运专线、故宫古建筑大修、全国地铁建设等多项大中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益达到7亿多元。为特大异型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工期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同时为北京奥运会、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作出突出贡献,推动了测绘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期待中国高等教育能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