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美国《科学》杂志主编Bruce Alberts博士率团访汉,这是他继北京、上海之后,近年出访的第3个中国城市。在首站与华中农业大学师生交流的过程中,Alberts博士在肯定中国所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不客气地指出:中国青年学者和学生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
中国学者论文常被退稿
作为全球顶级科学杂志的主编,Alberts每年都会收到万余篇申请发表的专业论文,但他表示其中只有约8%能够被采用。“中国学者的论文退稿率比较高。”他说。
据他介绍,《科学》杂志更青睐研究方向较广、视角新颖的创新型论文,但中国学者的不少文章不太符合要求。“一些中国科学家做研究的时候总显得很保密,不喜欢与他人交流。”Alberts说,在这点上国外学者的开放态度值得学习。“适当的学术探讨不仅能启发新思路,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他也表示,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曾收过退稿信,在《科学》上发不了,也许更适合其他权威杂志。”
实验室老师带学生不宜多
怎样的科研人员配比才能取得最高效的成果?Alberts认为,一个实验室里的老师和学生人数不应超过12人。“如果一个老师同时带太多学生,很多时间就会被‘管人’占去,根本没时间来做研究。”他说,自己做教授时,每周至少会进行两天的科研工作。
对于中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Alberts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刚入学的研究生就得决定跟随哪个导师学习。但在国外,研究生第一年一般会被安排3个导师,参与3个不同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能和其他学科背景的同学进行交流,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有利于专业研究方向的正确选择。”
青年学者要敢于质疑
作为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Alberts博士对农作物转基因技术有不少研究。他表示,美国目前过半农作物均为转基因产品。到2050年,在减少用水和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要实现世界粮食供给翻番,的确需要转基因技术。“也有科学家表示质疑,但这种质疑是为了确保科学的正确性,科学也在质疑中得到了普及。”他说。
但谈到中国青年学者和学生的质疑精神时,Alberts表示稍感欠缺。“在亚洲特别是中国,青年学者对老教授太过敬畏,以至于不愿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质疑并不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科学问题。“只有这样,科学才能不断创新。”
更多阅读
(转自: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