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中国力学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力学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05日

   

   中国力学学会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于1957年成立,至2006年已有49年历史了。
   在国家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了促进学会的发展壮大,更好地为中国力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中国力学学会在全国广大力学工作者的支持下,2006年,在力学学术交流、期刊出版、科学普及和教育、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力学学科发展、学术进步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兹按以下8个部分总结:
        1. 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2. 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3. 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为学术交流服务
        4. 搞好力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优秀力学人才
        5. 积极促进力学界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6. 增加学会凝聚力,竭诚为会员服务
        7. 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各项工作,提高中国力学学会在全国的显示度
        8. 展望未来,开拓发展
一、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主业,也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活力之源。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学会可以为学科的发展和原始创新做出贡献。搞好学术交流也是学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中国力学学会围绕学科建设和科技发展创新的主要问题,本着少而精的原则,2006年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会共组织各类学术活动20余次,其中国内学术活动15次,国际学术活动5次,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1次。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为1800余人次,通过会议交流的论文约1600余篇。这些学术活动促进了国内同行以及中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学科发展,也在国内外力学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下面列举三个典型活动:

● 第十届工程与科学中的计算方法提高与增强国际会议(EPMESC-X)     此次会议于2006年8月21~23日在海南三亚金银岛海景大酒店召开。本届国际系列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国计算力学学会及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北京大学袁明武教授任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姚振汉教授任大会秘书长。会议收到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篇论文摘要,有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名学者参加了学术会议,其中外宾70人。清华大学出版社和Springer为大会出版了纸介质和磁介质的精美的会议文集。
       EPMESC系列会议发起人,葡萄牙高等工业大学教授E. Arantes e Oliveira 主持了本次会议。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亚澳地区副主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S Valliappan教授到会指导。分别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日本东洋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国澳门大学、比利时里格大学、奥地利高等工业大学、英国卡的夫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葡萄牙高等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浙江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韩国现代科技大学等学校的知名学者,对当前计算力学的热点都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80多篇学术论文在分组会上进行了交流。会议气氛热烈、融洽。不仅交流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增进了友谊和相互了解。
      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是进行了青年学生优秀论文竞赛和评选。参加者必须是在学的研究生。论文提交后,大会组织了十几位各国专家组成的论文评选委员会,对论文的书面部分进行打分。然后在会议期间必须由本人用英文作口头报告并回答问题,由评委打分。打分标准包括论文的质量和英文表达水平,最后取总分前三名为优胜者。共有16人参加了角逐,清华大学李伟(Wei Li)和澳门大学Hou K Tam与Ka In Hoi夺得先声,获此殊荣。大会给他们颁发了奖状。本次学生优秀论文竞赛和评选是对年轻人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大会的鼓励,评选工作准备充分、打分规则细致、合理,评委认真、严肃,三位出色的年轻华人学生脱颖而出,不仅是他们本人的光荣,所有与会者都为他们祝福,祝愿他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评委绝大部分是欧洲人包括英国人,相信他们对英文的鉴别是公正的,三名华人超过了参加角逐的欧洲学生而获胜,这也证明了,除了论文的质量高以外,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是可以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这对我国年轻学人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 第二届国际动力学、振动和控制学术会议(ICDVC-2006)      2006年8月23~26日在北京中苑宾馆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ICDVC-2006)”。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捷克、印度、埃及、巴西、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共录用391篇论文,分别作为分会场口头报告宣读或大字报张贴。会议论文集和光盘收集了会议论文的详细摘要。
       本次会议的主席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启韶教授。国内外10余名著名学者担任会议副主席,60余名学者参加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的工作,具有广泛深厚的国际学术合作基础。本次会议主题包括下列内容:1)离散和连续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2)机械振动与控制;3)控制理论及应用;4)多体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5)分析动力学;6)工业、生命科学、经济学及其它领域中的动力学。会议共邀请了13个大会报告。
       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是力学理论和应用的重要分支,也是近代科学技术中十分活跃的前沿领域,此次会议时值21世纪之初,它为动力学、振动、控制及其他交叉学科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旨在组织国际上知名专家和年青学者共同交流该领域的新成就,特别是向国际学术界展现我国近年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探索新方向和新问题,展望新世纪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合作途径。这对于促进我国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加速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参会代表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是近年来国际力学界在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会,开得很成功。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涉及力学、机械工程、控制、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容丰富,讲述生动,学术水平很高,充分反映当前发展动态,重视学科交叉。会议期间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热烈的学术气氛,大家对新进展、新方法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与交流,代表们对此反响强烈,觉得学术收获显著,并对会议组织和服务工作感到满意。
       此次会议还大幅度降低了国内外学生的注册费,对国内代表的费用也适当采取了优惠措施,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很好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机会。

● 多层次力学学科前沿的青年研讨会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沙龙:  中国力学学会2003年开始在北京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截至到2006年11月,共举办活动30次,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近50位青年学者参加活动。每次沙龙均有优秀学者做精彩的学术报告。沙龙力图营造学术交流的宽松氛围,提高交流的成效,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学术见解,青年学者们觉得报告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在交流中启发了思路,为今后可能的相互合作提供了帮助。每次沙龙都充满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信息。而且这种交流更有利于激发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报告之后的体育运动活动,让大家从脑力活动转向身体运动,在忙碌的科学研究之余,锻炼身体,放松紧张的情绪,并且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活动后大家都感到非常有收获,这种形式得到了青年学者的赞同和认可。
       2006年在京学术沙龙邀请了8位知名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们是:
1)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研究生教育动力学-宏观理论框架
2) 北京航空学天大学孙茂教授: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动力学及控制
3) 北京大学陈十一教授:Progress in Two-Dimensional Turbulence
4) 清华大学授冯西桥教授: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几个问题
5) 清华大学符松教授:若干航空空气动力学关键问题研究
6) 北京交通大学郭雅芳教授:金属材料形变与强化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洪友士研究员:具有变形梯度的材料破断
8)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虞钢研究员:激光智能制造研究及进展

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    第103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论坛主题为“力学与生物学的交叉与融合”,活动于2006年4月21~22日在中科院力学所召开,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含香港地区)生物力学及相关领域的主要青年科学家,通过特邀报告、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等形式在宏观生物力学、微观生物力学、仿生力学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并吸引广大研究生和博士后参加论坛讨论。论坛加强了国内生物力学研究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分析和凝练了我国生物力学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深化力学与生物学的交叉与融合,在学科前沿和保障人类健康等层面上推动我国生物力学的创新发展。
       第104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复杂高维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新进展及挑战”,活动于2006 年5月17~21 日在上海大学举行。本次论坛共有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40余位青年科学家参加,其中30人作了专题报告,同时还吸引了近20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的资深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与会。论坛围绕“复杂高维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新进展及挑战”这一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为应对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给动力学和控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与会者建议在适当时机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基础研究重大计划(973计划),进行复杂机电系统中关键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及共性技术的研究。
       第108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坛主题为“材料力学行为与微尺度效应”。活动于2006 年10月18~1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教授、同济大学仲政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李振环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论坛邀请了29位在该领域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介绍了最新的工作进展。“材料力学行为与微尺度效应”作为固体力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涵盖了材料、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具有非常强烈的学科交叉特征;又与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三大科技领域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次活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研讨,非常必要和及时,对于加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该领域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与会学者认为: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学科交叉明显,学术讨论热烈,学术交流充分,论坛获得了圆满成功。与会学者还建议:为了继续加强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应当举行不定期的论坛交流,并邀请部分相关领域的学者参加以后的论坛,以推动这一领域的成果在其它领域,包括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第127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坛主题为“纳尺度物理力学”,论坛活动于2006年10月21~22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本次论坛组织这一专题的交叉学科研讨,旨在对纳尺度材料与结构、纳功能器件和系统以及生物与仿生工程等领域共存的重要物理力学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寻求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力学学科向交叉学科的发展和纳尺度物理力学的研究、促进各学科青年科学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提升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水平。与以往青年科学家论坛有所不同,在主办和协办单位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本次活动在容纳130多人的会堂举行,两天论坛座无虚席,约百位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旁听了本次会议。青年科学家们的精彩报告在这些学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学生在会后表示这次会议让他们经历了一次科学的洗礼,青年科学家们出色的研究成果、精彩的报告和热烈讨论、饱满的热情让他们备受鼓舞,对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激励他们未来在科学研究领域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二、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1. 密切与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 申办有国际影响的、大型的系列学术会议

       争取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系列大会在中国召开,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国内专家与国际同行的广泛交流,使国外同行了解中国力学,快速提升中国力学的国际地位。学会曾于2004,2005年分别申办了两个大型系列学术会议: 1)2004年组织申办2008年IUTAM大会,由于IUTAM大会惯例时间与北京2008奥运会时间太接近等原因,最终申办未果,但从中我们也得到很多收获与经验; 2)2005年组织申办国际断裂大会,由于我国的申办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因此大会理事国代表通过投票表决同意ICF13(2012年5月)在中国北京举行。2006年我们在这方面的主要活动有:

● 参加国际力学联盟(IUTAM)2006年大会委员会和执委会:   2006年8月11~14日,在美国Brown University召开了IUTAM理事会和大会委员会会议, 我学会在联盟组织中任执行局成员的郑哲敏院士,任理事的白以龙院士、杨卫院士及任大会委员会委员的程耿东院士均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取得了预定的成效:大会委员会(Congress Committee)同意在2008年的会议上将听取中国北京的申办报告。执行局听取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在中国北京建立国际力学中心的建议,并在会后给予了支持的回复,并进一步征求亚洲其他国家的意见。学会也同亚洲其他的国家就此问题进行了沟通,并在会后就此项目的可行性做进一步工作。同时2009年北京大学申请的IUTAM Summer School on Mechanics in Microfluidics获得批准。我们还利用这次机会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组织高层领导的联络和沟通。

第十一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11ACFM’2006)    会议于2006年5月2225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市召开。会议的组织委员会由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和当地组委会组成。其中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主席为M.Kiya(日本)教授,副主席为崔尔杰(中国)教授和P.R.Viswanath(印度)博士。亚洲流体力学会议由中国周培源教授,日本佐藤教授(H.Sato)和印度纳拉希姆哈教授(R.Narasimha)发起,迄今已有26年的历史,每隔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是亚洲地区流体力学工作者的盛会。
      有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印尼、孟加拉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64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我国共有16名代表参会,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29基地、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会议共收到论文170篇,其中大会邀请报告4篇,分会场邀请报告11篇。会议交流和讨论的内容涵盖了流体力学在交通、能源、环境、航空航天、微流体、生物、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反映了近两年来亚洲流体力学研究和应用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中国学者在这次会议中共有论文21篇,其中香港特区2篇,台湾地区1篇,论文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湍流、航空航天、泥沙输运、排水系统、微流体和仿生等方面。
       会议期间除了各国学者的学术报告和相互间学术交流活动外,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还召开会议进行了换届选举。我国的李家春院士(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被确定为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新任主席。

2006年10月开始我学会开始组织专家积极申办ICTAM2012大会和2011年世界海洋石油工程大会(ISOPE2011)

2.  筹备国际力学中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流,促进亚洲地区力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我学会拟在京成立国际力学中心,争取办成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在亚洲的常设分支机构,同时争取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及中国政府的支持。并于2006年参加国际力学联盟(IUTAM)大会委员会和执委会时向大会执行局提出了在中国北京建立国际力学中心的建议,大会执行局对此项建议给予了支持,并进一步征求亚洲其他国家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学会也同亚洲其他的国家就此问题进行了沟通,同时与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的亚洲中心进行了联络,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2006年11月我们就此项工作向科协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也得到了科协方面的大力支持。2006年11月9日下午,我学会在IUTAM中任执行局成员的郑哲敏院士应中国科协的邀请,参加了在友谊宾馆举行的庆祝ICSU成立75周年座谈会,并做了题为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A Proposal to IUTAM by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的报告,陈述了我学会在京筹建国际力学中心的基础、构想和前期的准备工作,受到了来自国科联和中国科协参会代表的一致赞同和支持。
“国际力学中心” 情况介绍:
   ●  背景:
      随着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崛起,大型工程、桥梁、隧道、高坝、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我国力学科学得到国际力学界的瞩目和认可。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北京大学力学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等科研院所紧密配合已经成为国际力学界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在亚洲成立一个国际力学中心的条件已经成熟。
●  中心的主要活动:
1)积极配合国际组织ICSU 和IUTAM的主要活动,开展和推进亚洲地区的学术交流以及社会服务活动;
2)提高亚洲地区及发展中国家的力学教育水平,举办培训班和出版力学方面的科技丛书、期刊;
3)组织亚洲地区的国际学术交流会、高级专题研讨会等学术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广大的亚洲力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4)支持科研互访,为国内国际力学专家提供科研互访的平台,并提供科学研究的资助;
5)建立中心的专业网站,为亚洲地区的力学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学科信息和学术交流的公共平台。

三、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为学术交流服务

       期刊是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期刊的水平也反映出学会的学术交流水平;期刊也是培养和发现人才的园地,记载科学成果的载体。中国力学学会一向重视对期刊的领导和管理,选聘最优秀的学者担任各期刊主编。
       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有16种期刊,其中中文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实验力学》、《爆炸与冲击》、《力学与实践》、《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力学季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13种,英文期刊有《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和《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3种。被EI检索的期刊由去年的4种增加到5种,包括《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爆炸与冲击》、《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3种英文刊物全部被SCI收录,其中 《Acta Mechanica Sinica》被收入SCI核心。
       为了加强学会对期刊的管理,进一步办好所属期刊,学会新的理事会进一步完善了期刊编委会的规章制度,对期刊编委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办好精品期刊,借鉴国外的先进的办刊方法,学会鼓励期刊编辑部走出去,了解国外办刊状况,派出了《Acta Mechanica Sinica》的编辑参加了科协组织的出国考察团,赴德国和捷克访问,了解了德国Springer出版社、德国化学会、捷克科学院和查理大学的办刊情况,为进一步办好国际期刊打开了思路。
       2006年《Acta Mechanica Sinica》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继续与Springer合作,出版纸版和电子版,在国际上发行,今年,两刊的全部过刊已经通过SpringerLink上网发行,文章的下载量大幅度提高,为刊物扩大影响和知名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各期刊编辑部大力约邀请高质量的稿件,从严审稿,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除此之外,学会还加大了对期刊的投入,如《Acta Mechanica Sinica》2006年继续免收版面费,增大国外专家审稿的比例,尽最大努力与国际接轨。
       各中文期刊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从稿件处理时间、审稿、出版印刷等各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出版质量。力学学会主办的全部中文期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部分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使期刊从投稿、审稿、作者查讯、修改、发表全部实现网络化。几年来,刊物编辑队伍的受教育程度也不断提高,相继聘用了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专业编辑,使编辑出版更加专业化。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我学会还向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推荐主办的部分刊物,争取被收录,2006年被EI收录的期刊增加了《力学学报》中文版。在期刊审稿方面,提高审稿效率,缩短出版时滞,增加对作者的吸引力,比如《Acta Mechanica Sinica》的出版时滞缩短了3个月,《力学学报》中文版出版时滞缩短了2.5个月等。  
       今年,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期刊还得到了中国科协学会部经费资助,如《力学进展》,这些资助为期刊质量的提高,树立精品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Acta Mechanica Sinica》获得中国科学院重点期刊资助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这些资助对期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主办期刊外,今年我会还结合国内外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数本论文集,为扩大学术交流、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搞好力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优秀力学人才

       力学知识的普及和力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关系力学发展的根本性大事,是培养优秀力学人才的基础,所以必须认真搞好这两项工作。
1.  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自1996年至今我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每年都与台湾力学会组织定期的交流项目“海峡两岸科普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一年在大陆,一年在台湾交换举行,已经举办了10届。该活动深受海峡两岸科普工作者及中学生的欢迎,效果非常好,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多,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我们举办此项活动旨在加强海峡两岸力学界的交流,增加对彼此中学教育现状的了解,增进两岸中学生的了解与友谊,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两岸力学界的交流。
2006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此项目于2006年7月17~26日在台湾举行。大陆代表团一行3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代表团中教授15人,学生15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湖南、西安、成都。活动期间,大陆代表团除了在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进行交流、参观外,还参观了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访问了台南女中、成功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国立东华大学、台湾大学。两岸力学工作者以及中学教师就两岸的力学科普、教学与科研、中学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此次访问交流,双方彼此增进了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中学生夏令营活动是本次交流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两岸高中学生在夏令营中进行了力学理论笔试竞赛和实验竞赛,竞赛不看重数据,而是着重于解题思路。大陆学生在本次中学生力学竞赛获笔试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6枚。实验操作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3枚。在台期间,代表团与台湾力学学会新任理事长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吴政忠教授等就两岸力学学会进一步密切合作、以及下一届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举办的有关问题等进行了磋商,双方一致认为,这样的交流形式很有意义,对共同创建良好的力学科普教育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商定2007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交大附中承办第12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
      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短短10天的活动,组织方精心的准备,热情的接待,两岸学者深入的交流沟通,两岸学生密切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力学界的了解和两岸中学生的友谊。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充满了友好的气氛,两岸代表共诉同根同源的情谊,相约明年再相会。通过夏令营活动,增进了两岸之间的相互了解,两岸无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方面都各有长处,相互学习借鉴的空间很大,今后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两岸的交流。
2. 大学生力学竞赛
       由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中机械、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冶金等多个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更是我国理、工科院校力学系的必修基础课,中国力学学会从1988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每4年一次,从1996年起,这项活动更名为“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联合举办。这项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对各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教学的检验,受到了各有关院校的重视。并有许多获奖学生因此而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许多学校都认为,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仅限于竞赛结果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赛事前的准备,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他们学好后续课程大有益处。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时间改为两年一届。
● 2007年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将于2007年5月20共同主办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本次竞赛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协办。目前正处于紧张的报名阶段。
3.加强力学教育工作,促进力学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 我会主办的刊物《力学与实践》上辟有专栏“身边力学的趣话”     专门刊载力学科普文章,已经成为了我国力学界固定的科普园地。在钱令希、王仁、庄逢甘和白以龙四位前任理事长倡议下,从1999年开始在《力学与实践》上又开辟了“科学家谈力学”专栏,王仁、白以龙、童秉纲等的文章已相继发表,对宣传力学,推动力学的发展有很好的影响。
       为了加强全国高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定期举办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同时,还进行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的评选工作。为了提高中学教师的力学教学水平,由我会组织有关专家,定期向中学教师作力学知识报告。还定期召开全国力学教育交流会。
       2006年评选并表彰了2005年度全国力学专业和力学课程优秀学生,按照评选规则由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推荐,并经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同意推荐,报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评选。

五、积极促进力学界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经济总量已有巨大变化,而且,对外经济关系,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建设规模,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等,都在发生巨大的、质的变化。许多项目和计划的规模和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世界性的。这为中国力学的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而且,随着这个发展浪潮,已有大批力学及与力学密切相关专业的人才广泛进入各类产业,并且已经和正在起着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许多产业部门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出于发展的需要,学习力学,应用力学,这两方面的队伍,都是力学界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的主力和纽带。所以,中国力学学会应该顺应形势,大力促进力学界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既推动力学的新发展,又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1.  积极介入我国大型飞机研制计划
       在国家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型飞机”的研制被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这项工作的启动,为力学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参与国家需求的空间。并且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第六部分(基础研究)第3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中列出了“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可以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航空航天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力学科研工作者一定会有重要作为的。
       中国力学学会牵头联合力学界和航空界专家积极介入国家大型飞机研制计划,召开了数次研讨会,研讨大型飞机研制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并组织专家撰写了“大型飞机研制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建议书,向国务院和科技部建议,为力学界争取更多的参与大飞机研制的机会。
● 大型飞机基础力学问题研讨会     2006年7月6~7日在北京共同主办“大型飞机基础力学问题研讨会”。来自力学界与航空界的45位专家(其中有6位院士及11位航空院所的总师)出席了会议并做了精彩的报告。其中有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崔尔杰院士、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张涵信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洪友士所长、中航一集团魏金钟副部长、中国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唐长红副院长等。
       会议就以下5个方面问题进行了研讨:
1) CFD的工程化应用、建立以CFD和数据库为基础的工程设计方法;
2)阻力的精确预测和减阻方法研究;
3)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力学、结构的损伤破坏机理、损伤识别与损伤容限设计;
4)大型飞机的气动弹性(伺服气动弹性)及其主动控制;
5)风洞模型试验及地面和飞行模拟试验及相关性研究。
        此次会议是力学界为了配合国家的此项决策,联合航空界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分析和研讨我国大型飞机发展中的基础力学问题,从而向国家提出在发展大型飞机时应重视力学相关基础研究的建议,建立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力学问题,为国家的大飞机研发项目提供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支持平台,从而推动我国力学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力学科研工作者积极介入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机会。
       与会代表就每一个报告都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制约我国大型飞机发展的技术问题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探索大型飞机中关键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家达成一致共识,随后将针对以上的问题逐一的举办研讨会,结合国外大型飞机的研制特点,全面调研我国大飞机发展现状,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力学问题。完成各项研究问题的详细调研报告,并最终形成向国家提交的建设性报告。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2.  筹备开展“力学与工程结合”的调研
       为了对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科研队伍情况以及国家建设对力学的需求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科技政策提供参考,推动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的支持下,中国力学学会拟进行下面几个方面的调研:
 ●  国内外力学基础研究、前沿研究情况,以及中国力学在国际所处地位的评估
 ●  我国力学研究队伍现状
 ●  国家重大工程对力学的需求情况
 ●  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的力学问题
 ●  力学教育、科普情况
调研工作的实施方式:
 ●  (重点地区调研)两个重点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分别组成调研小组,在地方学会的配合下进行综合调研。
 ●  (重点行业调研)除以上两地区外按行业调研,如航空航天、国防、汽车、钢铁、机械制造、水利工程等等。

六、增加学会凝聚力,竭诚为会员服务

1.做好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学会凝聚力
● 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2006年10月28~30日在浙江美丽的太湖之滨湖州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八届理事扩大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包含10余位院士在内的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团体会员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编委会主编,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学学会和香港地区力学学会共19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出席了此次力学界的盛会。会上崔尔杰理事长作了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樊菁秘书长作了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财务报告,苏先樾副理事长作了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选举及常务理事会提名说明。此次会议是中国力学学会的换届大会,第七届理事会圆满地完成了四年的任职工作,第八届理事会经过全国会员代表的投票选举产生。与会的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投票选举出了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李家春,副理事长程耿东、戴世强、樊菁、方岱宁、胡海岩、刘人怀、佘振苏、郑晓静,秘书长王建祥,以及其他29位常务理事。会议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共安排了不同学科方向的12个精彩的大会报告。 及在28日和29日晚上召开了各省市力学学会交流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期刊编委会主编座谈会。
2.加强会员发展,努力为会员服务
       为进一步扩大会员覆盖面,加强会员发展,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凝聚力,完善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拓展为会员提供服务的渠道和方式, 2006年我会在会员组织体制改革方面加强了以下工作:
   ●  重新修订了“中国力学学会会员管理条例”;
   ●  探索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为适应我国科技队伍的结构、流向、分布和就业出现多样性的趋势,我会拟加强从力学相关研究、教学、工程单位中的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中发展学生会员工作;为使力学与产业进一步结合,加强发展工程会员;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发展会员;加强团体会员的发展等等;
   ●  发展多种形式的团体会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工程单位发展团体会员单位;充分发挥与工程相近的专业委员会和协作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发展团体会员;
   ●  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环境,我会加强会员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并在学会网站上增设网上入会和会员服务平台。
3.评选和推荐
       认真做好评选和推荐,是尊重会员成就,让社会认识力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力学学会2006年受委托完成的推荐项目包括:
       ●  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
       ●   向IUTAM等国际组织推荐中国专家的工作;
       ●   中国科协七大代表推荐工作;中国科协人才库的推荐工作等;
       ●   周培源力学奖和其它力学奖的评审和推荐工作;
       ●   向中国科协提供各种力学学科的总结材料及报表。

七、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各项工作,提高中国力学学会在全国的显示度

       我学会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的各项工作,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完成了很多重要的为力学界服务的工作,同时在中国科协和全社会提升了中国力学学会的地位和知名度。自中国科协对全国性学会的资助由行政拨款改为竞标项目资助方式后,中国力学学会积极参加课题竞标,成为中标最多的几个学会之一,2006年重要的中标课题为:
    ●   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15万字);
    ●   力学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4万字)
    ●   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深化学会改革,促进学会办事机构向职业化转变
    ●   大飞机研制中关键力学问题研究建议(A类)
    ●   学术交流项目(B类)
    ●   中国力学学会会员管理信息化建设(B类)
    ●   学会组织建设项目
       中国力学学会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成功开展及办事机构的改革,成为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学术交流的一个样板,被中国科协列为重点改革试点学会。

八、展望未来,开拓发展

      2007年我会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新的发展观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学会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认识,推进学会的改革工作,抓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学习关于建设学会社团认可价值体系工作的理论,一方面不断提升学会的社团认可价值,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把更高的学术价值赋予学会的会员,以及本学科的工作者。学会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做优做强学术会议,推进学会学术会议的国际化;加强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工作;提高期刊的品质和质量;加强对学会专职工作人员的能力培养,提高业务素质,从而提升学术交流组织服务及期刊的水平和质量。面对即将来临的2007年,我们将继续携手奋进,具体的重点工作有:
● 做好做精学会学术会议
   1)选择学科中有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及能够对我国民经济建设有推动力的优秀选题继续组织好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
   2)发挥学术年会交叉性大、信息量大、参会人员面广的特点,加强并继续办好“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
● 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力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继续完成在京建立“国际力学中心”的项目;
  2)组织专家积极做好“ICTAM2012大会”和“2011年世界海洋石油工程大会(ISOPE2011)”的申办工作;
  3)做好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力学联盟(IUTAM)执委会”的组织工作。
● 加强会员发展,努力为会员服务
  1)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多元结构的会员制;
  2)加强团体会员的发展工作,吸收更多的科技队伍及生产企事业单位入会;
  3)做好会员网上入会的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为会员提供便捷的服务,不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4)设立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建全中国力学学会会员库,加强与会员的联系,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 深化学会改革,促进学会办事机构向职业化转变
  1)改革办事机构用人制度;
  2)加强学会基础能力建设与运营管理;
  3)加强办事机构工作质量管理;
  4)改革挂靠体制,理顺与挂靠单位的关系。

结束语

       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它又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中国力学学会的创始人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国际力学界做出过有历史性影响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曾带领我国的力学工作者为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相信,认真总结和回顾力学学科的研究进展,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现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抓住国防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及重大工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促进未来力学学科的发展,中国的力学必将在21世纪出现新的腾飞。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