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理事会工作报告

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04年02月05日

再接再厉,开创力学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力学学会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于1957年,至2002年已有45年历史了。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在全国广大力学工作者的支持下,在促进学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出版、科学普及和继续教育、组织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如下的工作,兹汇报如下:
1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2           大力促进力学界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3           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4           出版高质量学术期刊,为繁荣力学事业做贡献
5           搞好力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优秀力学人才
6           加强学会建设,做好会员服务,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7 展望未来,开创学会发展的新局面
 
1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1.1 大力开展高层次的、多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学科优势
  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学会围绕学科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1999~2002年,学会共组织各类学术活动97次,其中国内会议77次,国际学术会议20次,其他学术活动1次。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达到12000人次,其中国内代表10700人次,国外代表1300人次。通过会议交流的论文约13000篇。这些学术活动促进了国内同行以及中外学者间的交流,推动了学科发展,也在国内外力学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力学2000学术大会
  为了弘扬中国力学的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展示中国在力学各个主要领域的发展,探讨力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问题,由中国力学学会发起,并由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4个单位协办的“力学2000”学术大会于20008222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受到国内力学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论文摘要近400篇。收入文集的有301篇,其中21篇邀请报告,其余的280篇是会议交流论文。国内学术界近300人到会,其中两院院士16人。
  会议采用全体大会、学科领域会和分组专题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次在会议作邀请报告的,既有从事学科前沿重大课题研究的专家,也有从事工程和国防重大项目研究或组织专家、参与政府重要决策的政府官员;既有长期活跃在国内各领域的学者,也有在国外学有所成并与国内密切合作的年轻学者。在分组专题会上也展现了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力学向多领域渗透、理论与应用纷呈的局面。
  纵观这次会议,我国力学的三个新的发展特点已初见端倪:
(1)       在新千年开始之际,历史悠久的力学学科孕育着新生。
(2)       应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强烈地依赖于和产业的结合。
(3)       力学与国防建设重新成为力学研究的重点。
1.2 总结和回顾杰出中国力学家的成就,促进中国力学的发展
  本届理事会的四年任期中,正值当代中国力学界的四位杰出代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和郭永怀先生,百岁或九十岁寿诞。他们不仅在国际学术界有崇高的地位,也为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中国力学界的宝贵财富。学会在全国力学界的积极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会议弘扬这四位我国力学界杰出代表的成就和经验,极大地推动中国力学界面向新世纪的挑战,做出相应的贡献。
l         郭永怀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1999
  199942在北京,我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技大学五个单位联合召开了“郭永怀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力学学会出版了《郭永怀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
  郭永怀先生是中国力学学会奠基人之一。他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和国防建设,特别是在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为国献身。他的一生是追求科学、为国奉献的一生;他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刚正不阿的伟大人格,都为我们后人所敬仰和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为有这样的奠基人而骄傲。
l         新世纪力学研讨会——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回顾与展望2001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也是中国力学学会的首届理事长。为了弘扬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祝贺钱学森院士90寿辰,总结和回顾力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展望和促进未来力学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为国防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及国民经济其它领域服务,经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等21个单位发起,于20011112~13日召开了“新世纪力学学术研讨会——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大会,与会代表200余人。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及力学界著名学者20人作了大会报告,美国科学院士、华裔科学家林家翘先生也在会上作了讲话。代表们认为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技术科学的目标是为工程技术服务,但它不代替后者,它着眼于工程技术中的普遍性基础规律,从而带动和领导产业发展。因此,它不但是人类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新产业的基础和先导。
l         钱伟长2002
  钱伟长先生是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力学学会创建人之一。为庆祝钱老90华诞,继承和发扬钱伟长先生在非线性力学和应用数学方法领域的成就和学术思想,2002813中国力学学会与上海市科委、上海大学共同主办了第四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和IUTAM专题研讨会,140位中国学者和100位外国学者出席会议,其中国外知名院士6人、国内知名院士8人及诸多知名学者,学会主要领导和学会办公室同志专程到会祝贺钱老90华诞。IUTAM 秘书长van Campen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在大会上高度评价了钱先生的学术成就,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会议交流论文近300篇,内容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等领域,学术内容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都是高水平的。会议得到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上海市科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l         纪念周培源诞辰100周年科学论坛2002
  周培源先生是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也是首位出席IUTAM大会的中国代表。周培源教授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2002年8月27日,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以近代物理、近代力学和生命科学为主题的“纪念周培源诞辰100周年科学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周培源先生的亲属和首都各高校的学生等共400多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出席会议的院士有40名,出席学术会议的外宾有20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佳洱,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等先后发表讲话,深切缅怀周培源先生在力学和物理学领域中的卓越科学成就,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情操和人格魅力。美国科学院院士冯元桢、林家翘、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徐遐生、中国船舶总公司吴有生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等学者分别就有关生命科学、力学及现代物理的最新进展在论坛上作了精彩的报告。陈佳洱院士和庄逢甘院士代表周培源基金会分别向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教授、北京大学黄永念教授颁发第三届周培源物理奖和周培源力学奖。由周培源的学生捐资的周培源铜像也于本次会议在英杰交流中心揭幕落成。
  本次会议是具有国际前瞻、高水平的科学论坛,以继承周培源教授毕生精力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崇高精神,并引导和激励年轻一代积极投身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为21世纪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3 抓住学科发展前沿,组织好重点国际学术会议
  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组织好重点国际学术会议,是开阔中国力学界视野,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这里,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国际学术组织的系列性大会,它能从该学科全面发展的角度,提供充分的全面信息和交流舞台,这往往需要我们向该国际组织申请筹办。另一种是,针对某个前沿重点的小型、专家研讨会,这往往需要我们自己主动筹办。兹举例如下:
 
(1)       中国力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美国)、国际测量协会(德国)、美国实验力学学会、英国应变学会和日本机械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实验力学会(ICEM2001)”于20011015-1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120人,收到论文134篇。论文内容涉及到材料实验;结构的可靠性与监测;断裂与疲劳;光学方法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电子封装与MEMS;振动与动态实验,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生物力学等方面。
(2)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简称WCSMO-4),于200164-8日在大连召开。来自30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参加了大会,共有202篇论文在会议上宣读或张贴。中国有5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从这次大会的学术内容来看,结构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优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多学科跨层次优化设计愈显重要。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相结合,研究新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有巨大潜力。以工程实际背景为基础,获得更符合实际的设计的优化应用技术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3)       力学学科和材料学科都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学和材料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明显。为了推进力学与材料的学科交叉研究,探讨材料学科前沿及其力学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工程中的宏微观构件、宏微观系统、材料与结构制造(制备)及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有关的力学和材料问题,由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了“国际力学与材料工程青年学术会议”。会议于2001811~16日在湖南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180篇,与会代表158人。会议内容包括:纳米结构材料;表面、界面和涂层;复合材料;探测器、传感器和智能材料;陶瓷材料;压电和铁电材料;薄膜材料;计算力学和计算材料;材料中的损伤和断裂力学;先进材料的制备与评价。
(4)       世纪之交,生物力学无论在其深度和广度上都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走出去”的一批青年学者在国际生物力学领域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某些领域逐渐形成群体优势。为加强中外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讨生物力学在21世纪的发展,由国家基金委、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外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1730~83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100人。其中特邀代表15人。本次会议在细胞与分子生物力学、组织力学与组织工程、生物流体与传热传质三个主要方向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者积极参与,既严肃认真,又热烈活跃,不同观点充分交锋,学术气氛浓厚,交流效果很好。
2 大力促进力学界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经济总量已有巨大变化,而且,对外经济关系,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建设规模,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等,都在发生巨大的、质的变化。许多项目和计划的规模和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世界性的。这为中国力学的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而且,随着这个发展浪潮,已有大批力学及与力学密切相关专业的人才广泛进入各类产业,并且正在和已经起着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许多产业部门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出于发展的需要,学习力学,应用力学,这两方面的队伍,都是力学界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的主力和纽带。所以,中国力学学会,应该趁势而上,大力促进力学界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既推动力学的新发展,又不负时代发展的重任。
促进与产业结合委员会的成立和活动
根据19981129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决定成立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在19991218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成立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的决定。
促进与产业结合委员会的宗旨是
(1)       加强力学在各重要产业部门高新技术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面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
(2)       动员和带动广大力学工作者,积极进行力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促进与产业结合委员会的任务是:
(1)推进力学界与产业界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开辟力学应用新途径;
(2)以中国力学学会的名义,积极组织力学工作者参加与力学有关的大型应用、工程项目;
(3)组织开展力学应用的学术交流活动;
(4)促进力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组织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现有产品的力学科技含量;
(5)通过成果转化和其他渠道积极为学会筹集资金,增加学会活力,推进力学学科发展,并为国民经济建设作贡献。
“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
  “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是中国力学学会贯彻中央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并开拓力学与产业结合的一项举措。会议由我会与新疆自治区科协、科技厅、经贸委共同主办,于2001823~26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收到论文近90篇,内容包括环境保护、能源工程、交通运输、农业工程、生物工程与材料等,这些论文和报告多数是与西部开发密切相关的一些工程技术和基础理论课题。与会125位代表中有6位两院院士。会议期间新疆自治区政府专门举办了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就新疆在西部开发中所关心的水利、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会议征集了适于西部开发的应用研究成果40余项,新疆60余个企业100多名人员出席了项目发布会,这些项目引起与会人员很大兴趣,有3个项目当场签约。作为理科学会,如何促进学科与产业结合,如何参与西部开发,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地方学会活动
华北七省市力学学会第九届学术会议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学学会第九届学术会议于20027710日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学学会的负责人和力学工作者近70人。
  多年来,北方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力学与工程应用为宗旨,为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营造了科学的、务实的、平等活跃的学术氛围。给广大力学工作者留有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影响。
第五届东北三省力学学会学术会议
    2001 82日至3日,由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吉林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东北三省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馆隆重召开,来自东北三省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00余篇,会议总结了东北三省力学工作者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流体力学及力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研讨和展望了东北三省21世纪力学学科的未来与发展方向。
十一届华东固体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
  第十一届华东固体力学学术讨论会于20011012~14日在合肥工业大学举行。本届学术会议由华东固体力学联络组和安徽省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由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承办。
  这次会议得到了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力学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来自华东六省一市以及河南、广东和四川等地区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分二组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材料力学行为、工程应用和教学研究五个专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上一次华东固体力学学术讨论会以来固体力学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也显示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3 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国力学在国际力学界已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但是,在国际力学前沿,受到普遍承认的学术成果,还为数不多。这一方面是我们有分量的突出成果还比较少,另一方面,与国际力学界对中国力学界的成果缺少了解有关。因此,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力学界,提供足够的国际学术舞台,使中国力学界能站在主要的力学前沿领域,与国际一流研讨、交锋,从而使国际学术界,真正了解中国力学的贡献,是中国力学学会的又一个重要任务。
3.1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力学学会积极开展国际的学术交流,共计召开国际会议50余个,其中一些是国际系列大会,如亚州流体力学会议、亚太计算力学会议、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第二十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大会、第十三届国际等离子化学大会、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的4次高级专题研讨会(涉及到国际减灾、先进材料等重大问题)等。
  本届理事会期间,由我会承办的主要国际会议有:
  第八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ACFM-8)199912月在深圳召开。会议收到论文300余篇,出席会议的代表近200人。会议的内容广泛、丰富,几乎包括了流体力学所有的前沿领域。可喜的是世界流体力学界众多知名的学者与会并作报告。通过这些会议的成功组办,一方面加强了我国力学学者与国际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力学学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第三届国际实验力学会(ICEM2001) 由中国力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美国)、国际测量协会(德国)、美国实验力学学会、英国应变学会和日本机械学会联合举办,于20011015~1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120人,收到论文134篇。总体来看,论文报告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实验力学学科前沿课题研究的最高水平,对我国实验力学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简称WCSMO-4)200164-8日在大连召开。来自30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参加了大会,共有202篇论文在会议上宣读或张贴。中国有5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在本研究领域中提高了我国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而且在相当的规模和范围宣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的新面貌,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本次大会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项目、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大连理工大学的联合资助。
  四届国际非线性会议和IUTAM Symposia 2002813 ~16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主办的非线性力学中的对偶互补对称方法的国际研讨会也同期举行,90高龄的钱伟长院士和英国Glasgow大学的Ogden教授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席。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包括外宾近100名,中宾140多名)。在会上交流了论文293篇(含IUTAM研讨会的论文40篇),其中有26篇精彩的大会报告。在20场小会报告、3场专题小型研讨会以及IUTAM研讨会中共交流了近300篇论文,内容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等领域。这些报告充分显示了国内外学者在非线性力学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一批青年学者的出色成果,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微/纳系统理论与技术国际会议(ICMNS2002)由中国力学学会、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于2002811~14日在云南昆明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为150人,其中来自北美、欧洲、亚洲以及港台地区的境外代表为47人。这是在亚洲第一次举办以微/纳系统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会议在中国举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多学科交叉的会议,会议代表分别来自微电子、生物、化学、力学、物理、传热、材料、机械、摩擦和润滑、光电、自动化、计算机、航空航天等十余个领域。
IUTAM Summer school 
受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UTAM ) 委托,2001年8月3日--9日,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大学主办了主题为“Hierarchical Structures and Modeling of Turbulence(湍流层次结构与模拟)”的暑期学校。此研究方向暑期学校第一次在亚洲也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的香港地区的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个为期一周的、由14个学术专题讲座和10个报告组成的大会。
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批准、中国力学学会和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办的IUTAM暑期学校(IUTAM Summer School)于200292~95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第一个在亚洲举办的固体力学领域的IUTAM暑期学校。此前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和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举办了湍流研究方向的IUTAM暑期学校。这期IUTAM暑期学校的主题是“非均质材料的非线性力学”。非均质固体材料包括以纳米微粒增强的新型复合材料和以纤维增强的传统复合材料、共混/填充高聚物、岩石、混凝土、生物组织、含损伤和夹杂的传统均质材料、信息材料等。对这些材料在多场耦合以及动、静态载荷作用下力学行为的分析是当今固体力学领域重要问题之一。该IUTAM暑期学校邀请了7位固体力学领域国际一流学者作演讲。
3.2 全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的一个重点是,争取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系列大会在中国召开。
  经过两年的努力已争取到世界计算力学大会和亚太地区计算力学大会于2004年在我国召开,预计国外代表1000人以上。争取到2004~2005年间两个IUTAM Symposia 和一个 IUTAM Summer school在中国举办。
  中国力学学会已成立专门小组正积极申办世界“力学奥林匹克大会”——IUTA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2008年第22ICTAM大会,预计会议规模为2000~3000人,学术水平也将是力学领域最高的学术会议。IUTAM将于2004 年在华沙大会上投票决定2008年大会的举办地点。我会对此次申办,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已在2002IUTAM的大会委员会上,做过申请陈述,获得了与会委员的积极响应,看来申办成功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有关准备工作尚需更全面、细致、准确,并需要我国力学界全体的积极支持,IUTAM的有关负责人也将亲自来华了解情况。我会邀请过IUTAM前任主席、现任秘书长Campen及几位执委到中国访问,也将陆续请其它执委来访。
  积极参与IUTAM的各项工作并与世界其它力学组织加强联系是全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另一个重点工作。
  我国现有4IUTA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他们是郑哲敏、何友声、白以龙、杨卫,一位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庄逢甘。
  IUTAM20008月在美国召开ICTAM2000大会,会前将中国的投稿101篇委托中国力学学会审稿,常务理事会又委托《力学学报》常务编委会负责审稿,常务编委会根据ICTAM大会的要求,极其认真的进行了审稿,并如期完成,将结果报送给IUTAM组织。该会议的秘书长来函称我国是最早完成的国家之一。
  另外我学会加强了同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日本机械工程学会(JSME)、国际计算力学会(WCCM)、德国数学与力学学会(GAMM)、国际断裂会等10余个国际组织的联系,共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他们到中国与中国力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4 出版高质量学术期刊,为繁荣力学事业做贡献
  期刊是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是记载科学成果的载体。中国力学学会一向重视对期刊的领导和管理,选聘最优秀的学者担任各期刊主编。
  随着学会主办的期刊队伍的壮大及学术水平的提高,近两年又有4种大学和研究所主办的期刊加入到学会主办的期刊行列。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中文期刊有《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实验力学》、《爆炸与冲击》、《力学与实践》、《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力学季刊》(2001年加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加入)、《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加入),英文期刊有《Acta Mechanica Sinica》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2001年加入)。学会办公室负责《力学学报》的中、英文版和《力学与实践》的编辑工作。多年来,这些期刊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改进的出版质量,是我国力学学术期刊的主体力量。
  《Acta Mechanica Sincia》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两个英文期刊于1996年均进入了ISI资料库的《SCI Search》和《Research Alert》。《Acta Mechanica Sinica》还进入了ISI的出版物《Current Contents EngineeringComputing & Technology》,并于1997年被收入了ISI编制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于1999年被SCI核心检索(CDE)收录,成为我国被SCI核心检索(CDE)收录的14个期刊之一。影响因子由2000年的0.346提高到2001年的0.575、到2002年的0.734
  《力学学报》的中、英文版和《力学与实践》、《固体力学学报》历年来曾多次获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一、二等奖,国家科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评选的首届和第二届的一、二等奖;1999年《力学学报》中文版还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特别奖。
  根据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选,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14个刊物有8个已进入国家期刊方阵。
  除期刊外,我会还结合国内外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几十本论文集和部分专著,为繁荣力学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还有每年若干期的会讯。
5 搞好力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优秀力学人才
力学知识的普及和力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关系力学发展的根本性大事,是培养优秀力学人才的基础,所以必须认真搞好这两项工作。
5.1 两岸科普经验交流与中学生夏令营
  1996年在山东长岛举办的第四届中学生力学竞赛(国家教委批准),吸引了台湾新竹高中的学生前来观摩参赛。以这件事情为契机,我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与台湾有关方面达成协议,此后定期举办海峡两岸科普经验交流会和中学生夏令营活动。
  1997717,我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一行16人访问了台湾。1998811~15日台湾由25人组成的科普夏令营代表团访问了祖国大陆。1999715~20日我会再度组团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夏令营活动。2000716~25日,台湾40余人组团再访大陆。20017月我会又组团往访了台湾。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于2002714~722在北京举行。以台湾中央大学桥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仲宇教授为团长的台湾科普夏令营代表团一行28人访问了大陆。至此海峡两岸的科普交流活动和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已连续举办6届。
  海峡两岸中学生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台湾年轻一代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促进和平统一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1年海峡两岸轮流、定期举办的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于712~21日在台湾举行。以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洪友士为团长的大陆访问团一行31(其中学生19)赴台湾进行了交流活动。
  访问团在台湾访问、考察主要分为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及科普教育交流两个部分。海峡两岸中学生夏令营共有营员80人。活动期间营员们参加了台大应用力学所的实验观摩与操作,开展了两岸中学生力学竞赛及力学趣味实验竞赛,并参加了本次夏令营创办的力学科展。在力学竞赛中,大陆去的19位同学有3位获得金牌,5位获得银牌,5位获得铜牌。通过夏令营活动,两岸中学生相处融洽,沟通交流了思想及学习方法,建立了友谊,使台湾学生了解祖国大陆的欣欣向荣,渴望到大陆交流学习。
  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于2002714~722在北京举行。此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共同组织,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以台湾中央大学桥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仲宇教授为团长的台湾访问团一行28人(18位台湾中学生)参加了本次。夏令营分三个部分举行:两岸力学教育交流——力学教育在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研讨;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两岸的科普、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这样的交流形式很有意义,对共同创建良好的力学科普教育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会议确定了20037月,将在台湾举行第八届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与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台湾18位中学生与来自大陆各地的140名中学生一起参加了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夏令营。活动期间,营员们开展了两岸中学生力学竞赛(笔试)及力学趣味竞赛(动手做),并参加了本次夏令营举办的科技作品展览。
  通过夏令营活动,两岸中学生相处融洽,沟通交流了思想及学习方法,建立了友谊,使台湾学生了解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繁荣景象。
5.2 组织科普书籍的出版
  我会主办的刊物《力学与实践》上辟有专栏“身边力学的趣话”,专门刊载力学科普文章,已经成为了我国力学界固定的科普园地。在钱令希、王仁、庄逢甘和白以龙四位前任和现任理事长倡议下,从1999年开始在《力学与实践》上又开辟了“科学家谈力学”专栏,王仁、白以龙、童秉纲等的文章已相继发表,对宣传力学,推动力学的发展有很好的影响。
  另外学会还在积极促进多部力学科普专著的编写和科普电视片的拍摄工作。
5.3 加强力学教育工作,促进力学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为了加强全国高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定期举办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同时,还进行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的评选工作。2000年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已于10月在北京举行。
  为了提高中学教师的力学教学水平,由我会组织有关专家,定期向中学教师作力学知识报告。还定期召开全国力学教育交流会。
5.4 大学生力学竞赛
  由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中机械、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冶金等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更是我国理、工科院校力学系的必修基础课,中国力学学会从1988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每4年一次,从1996年起,这项活动更名为“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联合举办。这项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对各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教学的检验,受到了各有关院校的重视。并有许多获奖学生因此而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许多学校都认为,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仅限于竞赛结果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赛事前的准备,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他们学好后续课程大有益处。
  2000916举办的竞赛已是第四届,报名2600余人,绝大多数省份均有学生参加,并且这届竞赛首次出现香港地区的学生报名参加。200210月江苏省也举办了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5.5 青年工作
  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于1999年组成,由顾元宪等19位青年学者组成,来自16个单位及国家基金委和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要工作是主办学术会议。
  1)于20001121~24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了全国青年力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联合主办,由上海大学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承办,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翁培奋、冯伟、郭兴明教授具体负责筹办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共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进行了认真、广泛的学术交流。会议期间,还召开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会议,会议通报和讨论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有12名委员出席了会议。
   2)于2001811~16日,在湖南长沙和张家界举办了“国际力学与材料工程青年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Young Scholars on 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xperiments(ISM2E-YS)”。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在日中国学者材料学会、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和湖南省力学学会协办,湘潭大学具体承办。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时昌、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马燕合、湘潭大学校长李树丞、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杨卫教授分别在开幕式讲话。
  3)第二届“国际力学与材料工程青年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Young Scholars on 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xperiments (ISM2E-YS)”,正在筹办中,拟于2003年在北京召开。
6  加强学会建设,做好会员服务,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6.1 民主办会,集体领导
  坚持民主办会,坚持集体领导,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学会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这是中国力学学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本届理事会,坚持每个月或两个月召开一次理事长、秘书长碰头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在京常务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常务理事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体理事会。而在京常务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会所做出的重要决定,都要书面征求全体常务理事/全体理事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6.2 继续发挥老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指导作用
  按照自然规律,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先生,不再继续担任学会的领导职务,但他们对学会的建设和发展仍非常关心和支持。为了表彰他们对学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能够继续得到老一辈科学家对学会工作的指导,第六届理事会重申聘请了钱学森先生为中国力学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聘请胡海昌、黄克智、季文美、李国豪、李敏华、钱令希、钱伟长、沈元、孙训方、王光远、王仁、张维、郑哲敏、庄逢甘先生为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许多先生至今还经常出席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学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力学学会还从企业界和工程界聘请了李重庵、刘同有、沈泰等若干位专家作为特邀理事,以加强我会与企业、厂矿和工程界的联系。在“力学2000”大会上,就有来自工程界的特邀理事作有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大会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地区的学术交流,本届理事会还聘请了这些地区的知名学者章梓雄、余同希、高赞名等作特邀理事。
6.3 成立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和促进力学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
促进力学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
  根据19981129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决定成立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筹备19991218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成立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的决定。
  这个工作委员会的宗旨是:
  (1)加强力学在各重要产业部门高新技术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面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
  (2)动员和带动广大力学工作者,积极进行力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
  为了加强在学会层面上的对外交流,促进与港、澳、台的联络交流工作并与科协外事工作部门接口,经我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成立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这个办事机构所涉及和已经开展的工作如下:
(1)       申办2008IUTAM大会前期筹备工作;
(2)       IUTAM大会邀请报告等,讨论会,和暑期学校的申请和推荐;
(3)       中国力学学会会标的征集和审定工作;
(4)       学会层面上的对外交流、联络,包括对其他国家、港澳台地区联络协调工作,但并不代替现在已有专业委员会的对外交流工作;
(5)       科协外事部门接口,积极推进我会的对外联络。
  常务理事会还通过了成立力学史与力学的方法论研究专业组,由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负责筹组。
6.4 评选和推荐
  认真做好评选和推荐,是尊重会员成就,让社会认识力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力学学会受委托,完成的评选、推荐,包括:
(1)       两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2)       中国科协六大代表推荐工作;中国科协人才库的推荐工作;积极参加中国科协ICSU的工作;中国科协2001学术年会和青年学术年会论文的推荐工作;中国科协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的组织推荐工作;
(3)       周培源基金会从1997年开始委托中国力学学会评选周培源力学奖,每两年一次,每次1人。由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推荐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在全国范围内,经过三轮投票选出获奖人。第一届(1997)获奖人为张涵信院士,第二届(1999)获奖人为白以龙院士。第三届(2001)获奖人为黄永念教授。
(4)       向中国科协提供各种力学学科的总结材料及报表;
(5)       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推荐工作。
6.5 网站
  为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与广大会员的联系,为广大力学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会从1998年就开始着手建立学会网页的准备工作。而在199811月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上,许多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应建立学会网站的建议。因此,常务理事会正式做出了加快网页建设的决定,希望能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充分发挥学会做为全国力学界的信息中心的职能。到1999年初,学会网站已正式开通。我们的网页将坚持为广大会员服务、介绍力学、宣传学会活动的方向,力争早日成为广大会员内容丰富的信息源,成为企业界或其它学科了解力学、国外同行了解中国力学界的主要窗口。
中国力学学会网址:http://www.cstam.org.cn。目前,网上已经设立栏目有:简介、章程、理事会、出版物、会议通知、消息动态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感到网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期刊的投稿审稿处理流程查询,受到广大作者的欢迎,但还有许多的工作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现。学会办公室也于20006月份完成了内部局域网的建设,更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6.6 财务情况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任期为199811月至200211月,在这4年里,积极努力地为全国力学工作者服务,在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期刊、与产业结合、学会改革等方面作了许多重要工作。这些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一方面感谢学会办公室同志、各位理事、其他力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另一方面感谢中国科协、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大力财政支持,特别是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所不但提供学会办公室办公用房和力学所编制的办公室人员工资,4年来还拨给学会办公室行政经费27.5万元。
  现将这4年理事会的财务情况做如下汇报:
1.    收入2337516
       中国科协拨款(学术活动经费、下派人员经费、科普经费等)485527元;
       中科院力学所拨款(行政经费、人员工资、补贴学术活动等)525400元;
       理事会费、团体会费收入160800元;
       《力学学报》等三个期刊收入(版面费、发行费等)857464元;
       承办国内、国际会议收入308325元。
 
2.    支出2278585
       《力学学报》等三个期刊支出(印刷费、审稿费及改稿费、编辑校对等)754156元;
       支付办公室人员部分工资及返聘费共计674283元;
       临时人员工资支出191194元;
       建办公室局域网及购置办公设备支出147080元;
       差旅费、接待费支出201739元;
       《中国力学学会会讯》印制费支出75400元;
       邮费(刊物及学会国际国内邮费)支出124303元;
       拨给科普专业委员会经费42000
       杂支(包括办公用品)68430
6.7 办公室情况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是一个责任心强,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挑重担的、敬业、高效率的、精悍的办事集体。
目前正式工作人员7人(其中1人是科协编制),临时工作人员2人,虽然这几年学会工作铺的面大了,工作量提高了,但人员由13人压缩至现在的9人,每个人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除了学会的日常工作以外,学会办公室还承担着4个刊物《力学学报》(双月刊)、《Acta Mechanica Sinica》(季刊)、《力学与实践》(双月刊)、会讯的编辑出版工作。为了降低刊物出版的成本,除了编辑工作以外,办公室还承担了上述刊物的录入、排版、校对以及与印刷厂和邮局的联络等各项工作。每年年终考评工作执行情况并与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贴挂钩。随着我们国家改革总体进程的不断深入,学会办事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不断地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6.8 获得的奖励
这四年学会工作获得的主要奖项为:
     中国科协第三届先进学会奖;
     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奖;
     中国科协统计年报奖;
     《力学学报》(中文版)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力学学报》(英文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及中国科协重点期刊资助。
7 展望未来,开创学会发展的新局面
  21世纪已经来临,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开展知识创新,建设国家新体系,是摆在广大科技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大力加强科教兴国的形势下,学会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会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7.1 开拓力学发展的前沿和新领域
  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它又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背景。中国力学学会的创始人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国际力学界做出过有历史性影响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曾带领我国的力学工作者为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相信,认真总结和回顾力学学科的研究进展,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现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抓住国防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及重大工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促进未来力学学科的发展,中国的力学必将在21世纪出现新的腾飞。
7.2 努力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根据学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贯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这是力学界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展力学工作,为国家做出切实的贡献。
7.3 大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赶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学科和高新技术的一些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加强自身学术建设,使中国力学界能站在主要的力学前沿领域上,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从而建立中国力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是中国力学学会的又一个重要任务。
7.4 认真做好力学期刊,科普,教育工作
  努力提高学术期刊的水平,形成力学期刊的整体影响,并努力扩大国际影响。学会的科普和教育工作都要努力发现和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为他们脱颖而出,勇攀科学高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7.5 切实加强组织建设,竭诚为会员服务
  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加入的学术性群众组织,广大会员是学会的主人。要经常了解会员对学会的需求,竭诚为他们服务;探索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努力发展团体会员;在学会网站上增设网上入会;规范会员管理;通过网络为会员提供便捷的服务,不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在争取财政资助的同时,要积极拓宽思路,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强学会的实力。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白以龙)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