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力学史与方法论

2009年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31日

一、组织召开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委托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曲淑英教授筹备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The 4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of Mechanics, 简称HMM-IV)。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隋允教授予以指导,烟台大学做了大量细致认真准备工作,研讨会于2009710~12日在烟台举行,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中外力学思维纵横》(曲淑英和杨正光主编),文集刊登了会议收到30篇投稿。与会代表30余人,在会上报告的文章有:几位大物理学家的力学贡献(武际可);当代的知识传播者应具备知识探索者的素质(隋允康);早期的几位著名女力学家(杨桂通);《船舶结构力学》学科的创建人(郭日修);Seminar-头脑风暴的孵化器(戴世强);关于弹性梁的动力学建模(刘延柱);粘弹性体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朱克勤);弹性力学中存在唯一性的实用价值(王敏中);工程优化设计中的黑箱方法(王希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模型、教材和实验的回顾与发展(庄表中);从波的故事说起(郑兆昌);站在历史的边缘(高云峰);流体力学大家G.I.Taylor的学术思想初探(陈然);基于压杆失稳定义的压杆稳定试验装置研制过程分析(吴江龙);试论系统论与分析力学的学科发展(罗绍凯),等等,共交流了30多篇论文。交流的文章涉及力学史、力学方法论及其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多个方面。报告当中,代表们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会议气氛非常活跃。会议期间,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委员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以往相关的工作,并且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商量了将于2011年召开的下届会议的筹备工作。

二、协助召开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的分会场与专题研讨会

协助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2009824~26日在郑州召开)的一个分会场,主题为力学教学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15篇论文: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力学教学实践(施惠基);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与培养创人才模式探讨(武清玺);以史为鉴、以法为术,提升教学与科研的层次(隋允康);不懂”——“

——“ 不懂的教学过程(王敏中);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养成教育理念(冯辉荣等);在基础力学教学中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邓宗白);国内外材料力学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比较研究与思考(王世斌等);谈谈力学的科普问题(武际可);力学专业评估方案的架构(杨春秋);基于创新思维方式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张晓燕);当前工程力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改中的一些问题(许金泉);《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法》的课程建设与实践(邵国建);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陈建康);构建开放式实验室网络化教学平台(孙利民);关于力学实验教学目的的再审视(杨凤鹏);浅谈研究式教学——理解从积分形式动量方程可导出圆管内流动的微分控制方程(黄树新)。

参与了主题为研究生力学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的专题研讨会,19篇论文:心上滋润,德增慧长---变研究生术业指导品智引导的尝试(隋允康);对于研究生固体力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几点拙见(姚振汉);探索力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黄志龙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北京大学力学学科的研究生教育(王建祥);工程力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张湘伟等);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施惠基);研究生力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钟蜀晖);力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思考(陈金龙);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本硕连读培养方案的思考(汤立群等);力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探索(倪樵);研究生学习和培养与科研创新(王骥等);加强基础训练,注意能力培养——浅谈研究生培养的体会(李泉珍);关于力学实验教学目的的再审视(杨凤鹏等);研究生计算力学教学方法探索(屈本宁等);关于研究生计算固体力学的教学与实践(杨庆生);势科学视域中的信息力学——信息时空与信息力学(李德昌);法国阿尔比矿业学院高温显微硬度计的开发和研究(江山);对比法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丁祖荣);薄板计算中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元法的比较(焦箭)。两场会议各一天,内容丰富,讨论热烈。

三、其他

本年度,武际可教授继续带动力学界年轻人关注力学史和方法论,戴世强教授在主持的力学科普读物系列丛书中不少涉及力学史和方法论,王振东、刘延柱、武际可等教授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了不少有关文章,郑晓静、王希诚、罗恩、余寿文、张文、戴世强、隋允康等教授自觉运用力学方法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