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流-固耦合力学

2007年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31日

1.学术交流活动

航空飞行器发展与空气动力学研讨会

    2006年11月16~20日在杭州千岛湖,与中国航空学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航空飞行器发展与空气动力学研讨会”。会议就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器、无人侦察作战飞机、智能可变形飞行器三大专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其中第三项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由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空天飞行器若干重大基础问题”项目与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一次专题研讨会。

    智能可变形技术是有可能带来航空航天飞行器革命性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涉及到诸多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特别是其技术发展的来源即空气弹性学科中的主动气动弹性技术。智能材料和结构,以及飞行器控制和飞行力学问题均与空气弹性学科关系密切。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

   根据学会计划安排,与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空气弹性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流固耦合)学术交流会,于2007年8月14~16日在山东日照召开,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专委会工作会议并向专委会委员发放了中国力学学会的聘书。会议由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承办。

   会议正值我国空气弹性事业开创50周年良辰,管德院士、崔尔杰院士特意来电祝贺会议的召开。来自航空系统的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601所、611所、623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西安飞机工业公司、洪都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系统一院一部、研发中心、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二院二部、三院三部、八院八部、十一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总装29基地高速所,中船总船舶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共计个25单位的83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邀请报告共计77篇,其中会议文集收录了70篇论文。

   大会邀请了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白鹏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同光教授、中船总船舶科学研究院的张效慈研究员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叶正寅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智能可变形飞行器研究介绍”、“风力机非定常气动模拟面临的挑战”、“A NON-LINEAR HYDROELASTICITY THEORY OF SHIPS AND ITS APPLICATION”和“基于CFD的导弹伺服气动弹性研究”的大会邀请报告。

 

    会议分三个组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特别安排了不同单位,理论和方法研究、试验方法研究等各方面混合编组的交流方式,以达到扩大视野、相互借鉴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会议还进行了全体与会代表参与的、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优秀论文活动,经专委会评选小组统计确认,最后产生了10篇优秀论文,并颁发了获奖证书。

    会后组织部分会议代表赴青岛崂山风景区观光游览。特别感谢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空气弹性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回顾了两个专委会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以及本次大会 的筹备情况,汇报了专委会挂靠财务情况。会议就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下一次工作会议和学术交流会的召开作出了工作安排。

 空气弹性力学发展研讨会和与兄弟学会的交流

    2006年9月22~24日在北京延庆中银酒店主办了《空气弹性力学发展研讨会》。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超教授、航天科技十一院的李潜研究员和崔尔杰院士分别做了题为“鲁棒气动弹性”、“飞行器实时试验技术”和“近空间飞行器和相关的空气弹性问题”的专题学术报告。会议还回顾了空气弹性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就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措施进行了专题讨论,部分单位还介绍了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工程需求,并形成了以下意见:

(1)未来若干年将是空气弹性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专委会必须通过改革和正规化建设增强“吸引力、创造力、自治力和竞争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空气弹性力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突出特点,专委会在流体力学与结构力学、飞行力学、控制及气动热力学的交叉领域大有可为;(3)专委会应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适当形式组织广泛参加的科研协作,大力促进空气弹性力学学科发展。

   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与气动学会空气弹性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航空学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关系较为密切。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组成中高校成员较多,学术气氛利于学科自身的理性发展。而气动学会空气弹性专业委员会成员大多来自我国工业和工程设计部门。共同主办学术交流活动,也大大促进了专业委员会自身的发展。

2.下一步工作计划

    专委会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联系工程设计部门召开专委会第二次会议,主要就当前学科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专题研讨。

    空气弹性涉及技术领域广泛,目前学术交流涉及:非定常气(水)动力理论与计算方法;气(水)动弹性理论分析及相关试验技术;与控制系统的相互影响及一体化设计技术;热耦合效应与应用;智能、非线性结构特性与应用;结构阵风响应及其减缓技术;弹性结构气动载荷分布与变形。在流动噪声分析与降噪方法;机动飞行中的耦合效应等相关方面有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3.总结

    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学会领导和学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全体委员保持了经常性的联系,在专委会主要工作上能够及时沟通和协商;特别在老一代专家学者的无私帮助和关怀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