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编委会工作总结

首页 > 编委会工作总结 > 岩土工程学报

2007年《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31日

在各主办单位的领导下,在学报编委会的指导和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认真地开展了工作,学报在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和发行等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学报的出版条件、出版经费和人力方面都有保障,全年12期的出版计划也将要顺利完成,现把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向主办单位汇报如下。

(1)一年来编辑部进行了较有效果的组稿和审稿工作,至11月底已收到投稿1500篇,预计全年总稿件数将超过1600篇。和前几年的情况一样,2007年学报的稿源是充足的,主要稿件仍然是自由投稿,各类基金项目资助的稿件较高,大概占40%以上。尽管稿源很多,但总的来讲,有重大创新的优质稿件还不多,编辑部在挖掘优秀稿源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岩土工程学报》采编系统的平台上,编辑部组织了大量的审稿工作,组织同行稿件审查达2000人次。由于投稿数量大,编辑部组织稿件审查的压力非常大,有的审稿人审稿次数过频,审稿周期往往较长,给编辑部工作和作者带来较大困难。稿件审查方面,编辑部进行了长时间的较为细致的工作,已经建立了审稿同行达数千人的动态数据库,建立了数据库的维护标准,保证了正常的维护。要改善编辑部的审稿压力,我们觉得应更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通过稿件的初审、外审、复审和终审,全年约选用稿件300篇。

(2)2007年完成了12期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发表论文约300篇,共计1900页左右。论文发表的平均周期约为1年,与去年相比略有改善,预计明年将有更多改善。编校排版是编辑部的又一主要工作,有4个编辑专门负责编校,两位员工专门负责排版。全年的出版工作中没有出现大的出版事故,但不如意的地方还是时有发生,有的是编辑方面的,有的是印刷方面的。编辑部的成员整体上还比较年轻,一方面有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优点,另一方面年轻有是一个需要学习的阶段。提高学报的编辑出版质量和提高学术质量一样是我们工作的主题。

(3)在学报的学术活动方面,年初成功举办了本刊黄文熙讲座及其学术报告会,今年是学报第十届编委会改选的时间,经过全体编委的投票选举,新一届编委已经产生,第一次全体会议计划在2008年1月12日召开。

(4)2007年《岩土工程学报》继续得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支持,并顺利地开展了项目的有关工作,组织完成了2006年该项目的有关工作,通过了中国科协组织的验收。

(5)2007年《岩土工程学报》在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方面有所突破,实现了美国工程索引核心版的收录。编辑部积极配合有关方面提供数据,掌握有关信息,并积极扩展学报的影响。

(6)编辑部积极组织成员参加编辑业务和专业业务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学术会和讨论会5人次。

(7)积极参加江苏省的期刊评估分级和评优活动,期刊得到了有关评审专家的好评(结果还没有得到通知)。

(8)编辑部的软件和硬件建设经常化,能够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常性进行内部讨论和研究,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了大家的认识,统一了编辑行为。

新的一年中,我们要在主办单位的领导下继续做好学报编辑出版的各项工作,特别是组织开好年初的编委会,根据编委会的成果调整学报的编辑出版方针,改正不足之处。大致的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1)继续做好学报选题和组稿工作,目前学报投稿在数量上是足够的,但理论水平或实践水平较高的稿源还是感觉不够多,因此扩大优质稿源,深入思考期刊的定位和特色,发表更多有创新、有理论深度、能够解决工程问题的文章是工作的重点。

(2)继续做好学报的编校排的工作,在做好编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同时,力争在编辑学者化方面有所进步,提高编辑工作的专业化、层次化和逻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编辑工作的语言驾驭能力,既要提高编辑工作中文驾驭水平,也要提高编辑工作的英文驾驭水平。进一部编排好期刊的英文摘要、英文题名和英文参考文献表的英文信息项,逐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

(3)加强现代编辑出版理念的学习,提高编辑部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水平。派遣骨干参加中国科协主办的英国培训团出国培训学习。

(4)继续做好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相关工作,争取申请到2008年项目支持。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