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编委会工作总结

首页 > 编委会工作总结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7年《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及《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31日

   一年来在中国力学学会的指导下,两刊编委会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全年的出版计划。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精神,组织高标准选稿、审稿、定稿,并严格按照国家各项科技期刊标准进行编辑加工,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出版计划。

1. 政治标准和获奖情况

1.1 两刊以推进我国地震工程科学发展,减轻我国地震灾害损失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政治上一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的政策法令,没有发现任何政治上的错误。

1.2 获奖情况

两刊多名编辑工作者获黑龙江省第九届优秀编辑学论文奖和优秀文章编辑奖。

2. 学术标准

2.1 精选本学科的前沿或核心论著

   在我国地震工程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有关地震工程学的论著数量,两刊在07年收到稿件约1000篇左右,各刊每期选载的论文均在30篇左右。在稿源充足的条件下两刊有条件选载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前沿性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国内一流的学术水平,也具有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社会经济价值。尤其2007年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召开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实施启动大会,还承办了中国灾协成立20周年暨防灾学术研讨会。两刊在2007年最后一期都申请增加了页码,《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全年6期共发表文章177篇,《世界地震工程》全年4期共发表文章约130篇,为推动973计划的实施和促进减灾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3. 编辑标准

3.1 执行办刊宗旨,发挥导向作用,完成报道计划

   两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收录的核心期刊,是我国地震工程学的权威性刊物,能积极反映我国地震工程学的最新成就,在学术上引导本学科的发展,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两刊大部分选载论文将持久地为减轻我国的地震灾害损失起到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2 执行国家标准

   两刊全面执行国家颁发的科技期刊各种标准、法规,使刊物的质量达到国内高级水平。

3.3 执行法定计量单位

   能全面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标准及其符号。

3.4 报导时差

   两刊发表的论文,以投稿日期计算绝大部分在6个月左右,个别反复审改达到10个月以上。

3.5 稿件采用率

   两刊稿件采用率约为30%。

3.6 图表

   两刊图表能做到图字规范准确、清晰、大小适宜。从未发生过作者来信追问图表错误的事件。

3.7 文字表达、标点及校对

   两刊文字准确、简练、通顺、标点符号正确。文字标点差错率小于1/万。

4. 出版标准

4.1 封面

   两刊封面典雅大方、美观、庄重。版权页项目齐全。为使读者阅读方便,做到每期刊载文章文尾不转页,编辑部的全体编辑为高水平的论文作删节工作,每期都付出了大量的精细的劳动。

4.2 印刷装订

   两刊印刷清晰、墨迹浓淡适宜、均匀。装订整齐。无夹、缺、损、联、倒、白页等。

4.3 出版发行

   两刊通过邮局和自办发行,均能准时发行。

4.4 发行增长情况

   两刊是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一般读者均为科技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博士生、副教授、教授级的科技工作者,所以读者面较广。同时通过邮局发行,国内读者影响面扩大较快,粗略估计每年发行量匀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5.期刊的建设发展

   1)两刊注重发挥编委会在学科方向的引领作用和编委审查稿件把住稿件质量关的重要作用,保证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

   2)及时总结与联办单位的合作情况,充分发挥联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吸引优秀的文章,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各期刊之间加强了分工合作,从人员和稿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交流,为杂志社集约化管理进行了尝试。

   4)建立了期刊网站,实现了网上投稿、审稿、查询等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良好的外部交流环境。

   5) 在不断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编辑质量的同时,将向期刊国际化方向努力,争取两刊成为国际检索系统源期刊,为打造精品期刊而努力。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