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5年02月06日
《计算力学学报》原名为《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4年创刊,1997年更名,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专业基础性学术性期刊,现为双月刊。
它是在我国计算力学这门新学科有了相当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2001年第四届编委会成立,包括美国、港、澳、台地区的69位专家组成了新一届编委会,其中有13人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作为我国在计算力学领域的代表刊物,以推动计算力学这门新边缘学科的提高与发展、促进这门学科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既着重于“计算”,又着重计算力学的理论研究,还强调工程应用,竭诚为广大读者、作者服务。本刊刊载计算力学理论、方法、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结构分析、结构动力学、结构控制、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与流体工程、流固耦合、一般力学、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相应的应用软件开发以及其它与计算力学密切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多年来,我们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遵循办刊宗旨,在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完成报道计划、提高办刊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经全体编委、编辑部成员以及审稿专家的共同努力,学报在办刊质量、学术水平和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1.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改进管理
第四届编委会于2001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了编辑部的工作计划和具体举措。从2002年起本刊由16开改为大16开,200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同时,改进了印刷用纸和印刷质量;严格执行编排规范,特别是英文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的编排与国际接轨;调整和扩大审稿队伍,严格实行二审制,对审稿意见分歧的稿件实行三审;审稿过程实行双盲制,规范审稿处理时间,确保在3个月完成一审和二审、4-6个月内对稿件有明确的处理意见;建立网页和计算机稿件管理系统,实现了稿件的网上查询;积极提高编辑的学术意识和编辑的业务能力。
2003年10月召开了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编辑部就上次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工作计划实施情况做了工作汇报,编委们对编辑部的工作和期刊的改进非常满意。编辑部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缩短论文的发表周期。
2.稿件情况
学报的稿源充足,收稿数量逐年攀升,稿件录用率呈下降趋势。据统计,编辑部2001年至2005年每年收到的稿件数分别为215, 336, 409,436,540篇,对应的稿件录用率分别为53%、52%、48%、46%、42%,丰富的稿源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刊物的学术质量。
几年来,学报稿件的出版周期不断缩短,目前稿件的出版周期基本控制在18个月。为保证较短的稿件出版周期,在收稿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编辑部将采取加大退稿比例的措施。计划将出版周期缩短到15个月以内,稿件录用率降到40%以下。
编辑部严格执行了稿件的审理程序,建立了完备的稿件档案。一般录用稿件的审稿程序是编辑部初审、送专家外审、副主编和主编终审。采用同一的学术衡量标准评价稿件, 力求客观公正地处理稿件。
几年来,编辑部收到大量得到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对这些稿件,编辑部执行正常的审稿程序进行取舍,一大批优秀的基金资助论文在学报发表。据统计,2001年~2005年本刊刊登的获各项基金资助的论文比分别为60%、71%、73%、83%、79%,反映出发表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层次。
3.学术质量评价指标
评价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其中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的统计结果,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列于逐年上升,见表1。
表1 《计算力学学报》学术质量评价指标
年份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总被引频次 |
219 |
252 |
302 |
296 |
369 |
影响因子 |
0.331 |
0.304 |
0.307 |
0.335 |
0.309 |
4.社会影响
(1) 发行量
学报的期发行量1100册,且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国际订阅和交流。
(2)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每四年再版一次, 其选定的核心期刊在国内期刊界和科技界均有较高的权威性, 本刊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中被列为力学类、建筑类和一般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其中在力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前四名是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力学与实践,固体力学学报);在一般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21;在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同时本刊的前身──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被确认为力学类、物理类和一般工业技术类专业期刊。本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一直是力学类核心期刊,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刊为力学类核心期刊第3位。
(3) 获奖情况
表2 2000年~2005年本刊获奖情况
获 奖 名 称 |
奖 次 |
获奖年份 |
颁 奖 单 位 |
《CAJ-CD规范》执行奖 |
优 秀 奖 |
2000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 |
中国期刊方阵 |
双效期刊 |
2001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印刷质量奖 |
最 佳 |
2003 |
大连市新闻出版局 |
辽宁省一级期刊 |
一 级 |
2004 |
辽宁省新闻出版局 |
(4) 被国内外文献检索机构收录的情况
本刊被国内外许多重要检索机构收录,2005年共有20个(见表3)。
本刊2002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光盘版)收录的论文占发表论文数的46%,2003年收录论文数占发表论文数的86%,从2004年至今已达到全刊收录。
其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的收录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05年收录本刊的权威数据库或文摘刊物 序号 数据库或文摘刊物名称 1 美国《工程索引》(EI光盘版)核心期刊 2 美国《应用力学评论》核心期刊 3 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期刊 4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土木工程文摘》选择期刊 5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宇航与高技术数据库》选择期刊 6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工程材料文摘》优选期刊 7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电子与通讯文摘》选择期刊 8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腐蚀文摘》选择期刊 9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机械与运输工程文摘》优选期刊 10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文摘》选择期刊 11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金属索引》选择期刊 12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固体与超导文摘》选择期刊 13 《中国力学文摘》收录期刊 14 《中国数学文摘》收录期刊 15 《中国物理文摘》收录期刊 16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17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18 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9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一般工业技术类的核心期刊 2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5. 编辑部的建设
(1) 文化建设
加强编辑人员的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通过团队文化建设倡导学者风范。致力于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常规性工作和固定性工作比较多。因此我们致力于两方面工作,一要梳理并形成科学的工作流程,做到常规工作制度化,固定工作程序化;二要建立完善的审稿专家队伍和科学的审稿规则,做到稿件的取舍是科学的(审稿)程序的结果,而不是主观臆断的结果。审稿是我们业务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属于知识团队,甚至高知识团队,它的团队文化不应满足于大众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层次,而应是精英文化。这是我们对学报编辑部的文化定位。
“编辑学者化”是对编辑人员学识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学者应有的价值观和事业心,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学者应有的严谨务实的风范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适应编辑学者化的趋势,我们致力于营造一种职业氛围,包括:浓厚的文化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严谨求实的学风,科学理性的批评精神,鉴于学术期刊的特点,编辑应该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因为我们的工作成果将“永载史册”,我们的错误也将“永载史册”。
(2) 建立和完善了编辑部管理系统
根据本刊的特点, 编辑部自行设计和研制了本刊编辑部管理系统。管理系统为学报的稿件、作者、审稿专家、送审和稿费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地规范了编辑部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完善管理系统中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编辑部进行了专家调查、推荐和建库工作。现在学报管理系统建立了大量计算力学专业及有关专业专家的研究方向和基本信息,利用该系统可以方便准确地为稿件安排审稿专家,保证了稿件评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加强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
多次参加学习、研讨和培训,提高编辑素质和专业素质,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为提高编辑质量提供保证。责任编辑和副主编已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上岗资格证。
(4) 改善编辑部的工作环境和硬件条件
几年来,编辑部的工作环境和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如办公室进行了全面装修,办公面积达到50平米,增设了3台计算机以及打印机和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开通局域网,更新了办公用具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6. 工作目标
l 继续充实审稿专家库,扩大审稿人队伍;
l 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积极做好被SCI收录的准备工作;
l 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积极筹办英文版国际期刊;
l 学报要有新内容,在加强理论性论文和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学报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充分体现学报的特点;
l 采用新思路,推进期刊与国际接轨,广泛宣传计算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方向;
l 采用新措施,邀请专家撰写高水平的综述性和前瞻性论文,使刊物更具有导向性、可读性和专业知识性;
l 学习科学大会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学报的时效性,及时反映计算力学研究与应用的最新进展。
2006年完成新一届编委会的组建工作。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