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7年01月19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81-199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并获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任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至1998年曾在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和澳国防科学技术组织(DSTO)专家中心工作,2002年曾做德国马普协会金属所客访教授;2003年获香港政府Croucher高级学者基金。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开展交叉学科前沿及其在未来空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曾主持过国防重点预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型号工程、发动机和飞机等多个国防系统工程子项目等20多个较重要的项目和许多其他项目。其三维约束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Guo’s Constraint Factor”理论,成果入编一系列行业手册,并已用于多个航空型号和国家重大工程。
十五期间,推动建立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技中心和高新技术研究院,任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物理力学、纳机电和纳智能系统、全寿命安全保障、微智能测控及其在空天飞行器中的应用。近年在纳智能系统,纳器件原理设计和能量转换、能量耗散、驱动原理等研究方面作出一系列创新工作,包括发现碳纳米管令人惊讶的超大电致变形能力;首次对碳纳米管振荡器的能量耗散及其速率进行研究,发现温度、几何共轴度等对能量耗散速率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纳尺度广泛的多场耦合效应提出纳智能材料概念。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连续在Phys.Rev.Lett.等高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论文被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德马普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在Phys.Rev.Lett.等刊物论文和长篇综述中多次引用,关于尺寸与缺陷耦合效应的研究被认为是纳米摩擦学研究中的根本性进步;提出新的纳驱动原理,关于纳米枪、可控纳米振荡器、纳米泵等高频纳功能器件申请了国家专利,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发表论文170多篇,被SCI收录80余篇; 做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和分会场主题邀请报告11次。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纳尺度物理力学”交叉学科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同年获得教育部信息领域重大项目培育基金。
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纳米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