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理事会成员

首页 > 理事会成员 > 第八届理事会成员

胡 平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19日

 

 

姓  名: 胡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6-01 民  族: 汉族
工作单位: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 籍  贯: 广西省富川县
职  称: 教授 职  务: 副院长
毕业学校: 吉林工业大学 毕业专业: 计算固体力学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最终学位: 工学博士
通信地址: 长春市前卫路10号,130012 办公电话: 
电子邮件: pinghu@jlu.edu.cn 传  真: 0431-5687162
 
学术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项目评审专家;
中国科技成就一等奖获得者。 

荣誉称号: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机械工业部青年科技专家;
人事部“百千人才工程”优秀人才;
长春市“蒋筑英杯”科技英才;
吉林省首批及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
 
社会兼职: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和《固体力学学报》编委;
中国力学学会塑性力学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机学会基础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吉林省副主委。 

进修、留学:

日本神户大学机械工学部客座教授(1994年);
美国密西根大学先进制造中心高级访问教授(2001年)。 

学科专业: 固体力学 

研究方向:

计算固体力学,汽车覆盖件材料与模具加工力学理论、方法以及CAD/CAE/CAM一体化技术 

教学情况:

主讲研究生课程6门,包括“近代应用塑性与损伤力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大变形有限元”、“高分子材料力学”等。 

科研成果:

多年从事计算固体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数值弹塑性力学、超塑性损伤力学以及高分子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与数值模拟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系列性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重点项目在内的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计划委员会“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七项;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以及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在内的部、省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45篇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EI和ISTP以及其他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两项理论成果分别获1993和1995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应用成果获1996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应邀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和合作研究。1998年和1999年,应英国牛津大学、法国ESI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前往访问并洽谈合作事项,2001年率领5人的科研小组应邀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留学访问。

98年以来主持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模拟技术与模具设计CAD/CAE/CAM一体化系统”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冲压件成形与模具设计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与关键技术”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瞄准世界板材冲压成形过程模拟商品化软件的先进水平,直接面向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主战场,旨在解决目前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车身模具设计与加工中的“瓶颈”问题。多年工作积累的研究成果及目前达到的软件水平受到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独立开发的冲压件成形性分析KMAS软件系统已为国内多个大型企业解决了疑难模具的设计和加工制造问题,到目前为止,KMAS软件与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已经在我国一些汽车工业企业和机械行业相关企业得到了成功的推广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受到企业界领导和同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

由于在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改造我国汽车模具加工传统产业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1998年,被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合评选并授予GM中国科技成就奖一等奖(个人单项奖)。2000年,获得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一等奖(个人单项奖)。综合项目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的成果,填补了我国模具工业和汽车工业CAE技术领域的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际领先的KMAS软件系统,为我国汽车车身工业自主开发车型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