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7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24日

 
两种血吸虫完整基因组序列被确定
 
两个国际联合课题组在本期Nature上报告了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它们是引起血吸虫病(也称“裂体血吸虫病”)的三种主要病原体中的两种。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影响76个国家的超过2亿人。对新的基因组序列所作的分析,为了解这些病原体的分子结构和宿主互动方式以及未来开发该疾病定向干涉疗法的途径提供了线索。这两种血吸虫的基因组是首次被测序的两种扁形虫基因组,所以它们为了解动物演化中的早期事件、尤其是身体模式的确定及组织发育成器官的过程提供了新视角。本期封面上的显微照片所示为一对交配的曼氏血吸虫,大约放大了265倍,较纤细的雌性出现在雄性的下半部分。
 
考古学的一个新领域——灵长类考古学
 
考古学家在寻找过去人类活动的证据,利用工具、陶器和日常用品的碎片等人工制品来构建当时的生活画面。因被吃掉而出现在碎片中的非人类物种很少被当成家畜;对早期考古工作来说,它们也很少被当成年代证据。本期Nature上的评论文章总结了灵长类动物学与考古学之间已知的交叉,并且进而提出应当建立一个新的学科——灵长类考古学。通过分析过去与现在的灵长类材料记录,我们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回答若干重要的问题。灵长类动物使用工具、创建生活地点和构建社会群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在考古记录上留下了它们的印记,由此我们可以获得有关人类的认知及工具使用的演化的证据。
 
关于主带天体多样性的另一种解释
 
主小行星带(大致在火星与木星之间)中的大多数天体被假设是由一个原始盘在原位形成的,然而这个带中所含天体之多样令人吃惊,从原始的冰/石混合物到火成岩都有。对这种多样性的传统解释一直是,它代表着与原始行星盘中的最初凝固顺序相关的化学变化,但一系列新的模拟结果却提出了另一种解释。研究人员发现,关于太阳系动态演化的“尼斯”模型(主要是在法国尼斯的蔚蓝海岸天文台建立的一个模型)所要求的巨型行星轨道的猛烈动态演化,会导致将原始的海王星外天体插入到主小行星带的外层区域当中。这些来自太阳系外层的富含有机物的后来者,将会比主带小行星更易受碰撞演化影响,将会是微型陨石的丰富来源,从而可以解释另一个长期未解之谜——微型陨石与宏观(普通)陨石相比的“原始”组成问题。
 
冰在北极首次出现的时间
 
北极并非始终存在海冰,而且我们对这一在气候上很敏感的地区的海冰历史的确知之甚少。最近在中始新世海洋沉积物中冰携碎屑的发现,促使人们提出这样的观点:冰是在距今大约4600万年前出现在北极的,但重要的是,要对基于陆地的冰川冰和海冰作为碎屑来源加以区分,因为每种冰有不同气候含义。现在,对来自ACEX项目的一个海洋沉积芯所作分析,显示了针状硅藻的数量巨大的、保存完好的化石(这种硅藻依靠海冰来生存),其所处位置在北极中部海床之下约260米的地方。结合详细的粒度分析,这一发现表明,海冰在距今约4750万年~4550万年前是冰携碎屑的主导性来源。
 
关于冰川期气候波动的证据
 
来自几个方面的证据(包括北半球冰层的不同程度)都反映了冰川期波动的严重程度,尽管从南极冰层获取的冰芯表明,冰川状况及气温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在过去80万年间一直保持不变。现在,从西南印度洋获得的一个海洋沉积芯的关于海洋表面温度与海洋生产力之间关系的一项持续时间为80万年的新记录显示,在最冷的冰川期,南非沿海附近的副热带锋向北迁移,改变向“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携带热量和盐分的“阿古拉斯海流”的力量。这项工作表明,副热带锋向北迁移的程度可使全球气候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部分去耦合,也就是说,使二者之间部分失去关联。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