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6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29日

 
观测日冕静不需等待日全食
 
要对日冕进行有意义的观测,天文学家不再需要等日全食了。基于地球和卫星的日冕观测仪使得这种观测成了常规工作。但正如Jay Pasachoff在一篇文章中所解释的那样,新一代日食研究正在将从卫星上进行的观察与地基观测从空间、时间以及光谱分辨率范畴(这样的分辨率太空中无法达到)上联系起来。最终,随着基于太空的太阳望远镜数量增多,它们可能会完全替代基于地球的观测工作。但在今后6亿年左右的时间里(直到月球距太阳的距离增加到使其盘面太小、以至不能遮挡阳光的程度),日食仍将是地球上最壮观的景色之一。本期封面图片是由25幅图片组成的一个组合图,它所反映的是在蒙古观测到的2008年8月1日日全食期间太阳的东半部分。
 
七鳃鳗免疫系统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七鳃鳗和八目鳗(最后的无颌类脊椎动物)之所以吸引免疫学家的注意,是因为它们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在灵活性上可与人类的相媲美。在人类身上,每个淋巴细胞表达针对某一种抗原的预期性受体,由可变的、多样的连接片段构成。无颌类脊椎动物利用由“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片段组成可变淋巴细胞受体,并有一个不可变的柄系在淋巴细胞表面上。对海生七鳃鳗所作的新的研究显示了更多与人类相似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分成不同腔室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含有与哺乳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中分泌细胞因子的T-细胞及分泌抗体的B-细胞相似的细胞。这表明,淋巴细胞分化沿类似T-细胞和B-细胞系方向上所发生的分歧在演化上出现的时间要比人们以前所认为的早得多,因而它们的系统如果不是人类免疫系统的一个先驱,就是同人类的免疫系统并行演化的。
 
地球的可见光和近红外透射谱
 
我们对太阳系外行星大气层极少认知中的一部分,是从来自这些行星之母恒星所发光的光谱中获得的,这种光在穿过恒星圆面时会通过行星的大气层。随着行星搜寻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迅速逼近这样一个点:很可能发现与地球相似的星球。那么,我们在找什么呢?进行比较工作的一个好的出发点,将是我们自己星球的一个透射谱。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透射谱,是根据对在一次月食期间从月球反射到地球的阳光进行定性获得的,这样一个情景类似于对一次行星凌日的几何特征进行观测。这种间接方法产生了地球的一个可见光和近红外透射谱。在反射谱中很弱的一些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大气特征在透射谱中要强得多,比模型预测的结果要强。
 
气候—碳敏感性与碳—气候响应
 
迄今为止,描述和预测气候对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响应的工作都集中在气候敏感性上:与二氧化碳数量加倍相关的平衡温度变化。但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这种“Charney”敏感性(根据1979年首先采用这种方法的气象学家Jule Charney命名)可能是对地球系统全面反应的一种不全面表征,因为它忽略了碳循环、气溶胶、土地利用和陆地覆盖的变化。Matthews等人提出关于气候系统对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响应的一种新的度量,即碳—气候响应,或称CCR。他们将一个简化的气候模型、来自最近一次模型相互比较的一系列模拟结果以及历史上的约束因素结合起来,发现排放1万亿吨碳将引起1.0至2.1摄氏度的全球变暖,而且与排放的时间点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无关,这个CCR值与对21世纪的模型预测结果是一致的。
 
中国台湾东部为什么很少发生大地震
 
已知由大地震产生的远震波会触发其他地震,即便相距很远,而且研究表明,季节性气压变化会调控微型地震活动。现在,Chiching Liu等人报告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地质现象:由天气状况诱发的地震。来自中国台湾东部钻孔应变仪的数据表明,慢地震(持续几小时、几分钟而不是几分钟、几秒钟的地震事件)可以由台风诱发。数值模型表明,与台风相关的慢压力导致断层发生一个非常小的脱夹,这种脱夹的应力一定很大,而且接近断裂。台东经受着非常高的压缩变形,但很少发生大地震。该地区重复发生的慢地震,其作用可能是使受应力区域分隔开来,抑制大地震的发生;大地震的发生需要长时间的连续地震断裂。
 
多巴胺神经元的复杂性
 
脑底部的多巴胺神经元是正常运动行为的关键,它们的损失会导致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然而,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与身体运动无关,而是与奖励事件有关。最近的理论研究表明,多巴胺神经元作为一个同质的功能集团通过与奖励相关的信号来引导运动学习。现在,用对“正”刺激和“负”刺激做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猴子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多巴胺神经元比这一模型所暗示的异质性要更强一些。位于脑中稍有不同的区域中的不同类别的多巴胺神经元,对愉快的和不愉快的刺激有特定反应,对与这些事件相关的诱发刺激也有特定反应。这表明,多巴胺神经元在学习控制中的参与情况要更为复杂,它们所编码的信号也要比简单的奖励更为微妙。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