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科技发展加大投入,在教育、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诺贝尔科学奖对中国来说并非遥不可及,中国科学家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在一步步走近这一奖项并很有可能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获得这一殊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院长哈丽雅特·瓦尔贝里-亨里克松教授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从亲自指导过中国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生理学教授,到现在领导世界著名学府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瓦尔贝里-亨里克松在中国与瑞典科技交流合作的20年间切身感受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给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
瓦尔贝里-亨里克松说,随着中国持续开放,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中国科研人员访问和求学的高峰,当时这所学院每年都会迎来140多名中国学者,其中大部分是医学博士。他们勤奋刻苦地求学,拓展了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学成后归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事业添砖加瓦。虽然目前每年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深造的中国学者比过去减少了约一半,但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环境和科研平台都在接近或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学者在国内也同样能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瓦尔贝里-亨里克松认为,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科学家们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也为其他国家与中国在科技领域共同进步开辟了道路。她说:“我们先前对中国的科研事业一无所知,在中国政府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和交流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不仅与中国许多高校互派留学生和研究人员,还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互助伙伴关系,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在医药等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合作。”
瓦尔贝里-亨里克松说,中国的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在实施的项目数量众多。她还强调了科研体系的重要性,因为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都离不开实践,拥有良好的“消化”体系,才能将研究成果更有效地转化成实际生产力。
瓦尔贝里-亨里克松认为,中国是个正在发展的有活力的国家,中国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巨大投入给亚洲乃至世界都树立了榜样。通过各种国际项目合作与交流,中国已经具备了在未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潜力,中国拥有大批出色的学生和科研人员,他们立志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贡献,而诺贝尔科学奖设立的宗旨就是要表彰那些为人类发展作出不朽贡献的人。她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中国培养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转自: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