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青年科学基金相关政策分析及建议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04日

取消年龄限制,以申请人的研究经历和能力作为条件可能更合适
 
日前,发表于《中国科学基金》杂志的文章《青年科学基金相关政策研究》,对青年科学基金历年申请队伍情况进行了分析,对近年来青年科学基金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青年科学基金自1987年设立以来,越来越成为35岁以下青年科研工作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主要类型。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35岁以下青年科研工作者获得资助的项目中青年科学基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以2005、2006年度为例,35岁以下者获得项目数分别为2491项和3042项,其中自由申请项目为523项和557项,分别占20%和18%;地区基金项目为34和56项,分别占1%和2%;青年基金项目为1934和2429项,分别占自由申请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地区基金项目35岁以下获资助项目总数的79%和80%。
 
自2001年以来,青年科学基金的项目申请数急剧增加,已从2001年的3441项增加到2006年的13330项,增幅超过200%。青年科学基金的申请人不断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直接导致了具有青年科学基金申请资格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青年科学基金的申请人中获得博士者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另外,由于青年科学基金是目前国内惟一支持完成学业后在科研中刚刚起步的青年人的基金,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包括虽未获得博士学位,但具有申请资格的科研人员,如具有中级职称并有两位专家推荐的青年科研人员)对通过获得这一基金进一步发展学术生涯抱有很大期待,因此也会踊跃申报。另外,部分单位把是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青年科研人员的晋职及进一步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政策本身也会刺激青年科研人员的申报热情。
 
根据青年科学基金目前在国家人才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其所面对的申请群体的特点,结合目前青年科学基金的相关政策,文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关于年龄限制。由于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率长期较低,他们中大多数人往往未获资助就已过了35岁,此后只能参与面上项目的申请,却又大多处于竞争劣势,更难获得资助,这势必会影响这部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另外,学科交叉是目前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加强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年龄限制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十分不利。因为在某一研究领域已有一定研究积累的科研人员,如果因研究工作需要而转入新的交叉学科领域时,年龄往往会超过35岁,错过了申报青年科学基金的机会,只能参与自由项目的竞争。但由于他们刚转入新的研究领域,在自由申请项目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很难获得资助,这种情形显然会影响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成长。如果取消年龄限制,而以申请人所具的研究经历、能力作为限制条件可能更为合适。
 
(2)关于资助对象。由于对“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的界定比较模糊,因此按目前的管理办法,只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就可以申请。对于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但未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经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亦可申请。在职研究生作为申请者征得导师同意以后,同样可以申请。这样的规定直接导致了申请人之间科研能力的差别越来越大,所申请的研究项目的水平也差别很大,获资助者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别。大多刚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很难获得资助,而对更多的刚刚结业不久,尚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处于学术生涯起步阶段或正处在走向独立工作的过渡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更是如此。
 
(3)关于资助率和资助强度。2002年以来,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率急剧下降,资助强度总体在不断提高。考虑到目前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人中大部分是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及时为他们提供资助,吸引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以便使他们尽快成长为独立的青年科研人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率应该进一步提高。但考虑到目前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人之间的科研背景差别很大,所申请的研究项目的水平差别也很大,因此不宜制定统一的资助率和资助强度,而应根据其研究背景和申请项目的质量区别对待。
 
(4)关于评审政策。目前青年科学基金的项目申请、评审等管理机制与面上项目依然基本相同,例如申请书填写要求与面上申请项目(2007年以前的自由申请项目)的申请书所要求填写的内容完全一致,对青年基金申请书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与面上项目(2007年以前的自由申请项目)的要求基本一样,很少考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人才基金的特点。因此,青年科学基金应根据设立的不同类型的项目,对申请书评审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详情请见:青年科学基金相关政策研究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