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6月19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08年07月04日


 

本期Nature发表了文昌鱼的基因组序列草稿。文昌鱼是一种被生物学家研究了很多年的动物,是一个用来研究原始脊索动物的模型。它是一种小型动物,形状像蠕虫,通常被埋在海床的沙子里。对佛罗里达文昌鱼所作比较的分析,显示了在现代文昌鱼和脊椎动物基因组中保留下来的17个先祖脊索动物连锁群,尽管它们在超过10亿年的时间里是独立演化的。根据这一结果,研究人员就有可能对最后一个共同的脊椎动物祖先的17个染色体进行虚拟重建。这种重建表明,正如科学家所假设的那样,在有颚类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发生了2轮整基因组复制现象。该结果为研究3个脊索动物类群之间的模糊关系提供了线索,这3个类群分别是被囊动物、文昌鱼和脊椎动物。
 
LIC细胞能够抵抗化疗的原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白细胞中只有小部分白血病诱发细胞(LICs)能够传播该疾病。它们对化疗具有抵抗力,能引起患者病情复发。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些细胞如此难以被消灭?现在,该问题因下面这个看似矛盾的发现而有了一个线索:早幼粒白血病(PML)肿瘤抑制因子能将造血干细胞和LICs维持在一种休眠状态,这种状态可保护它们不受抗癌疗法影响。用小鼠模型及用来自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干细胞所做的实验表明,以PML为攻击目标的药物(如目前用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As2O3)能够成功破坏LICs和增强抗癌疗法的功效。
 
双星体系中两颗恒星之间的差异
 
两颗同时诞生、具有相同质量和组成的恒星被称为“同卵双胞胎”,预计也会有相同的物理属性。但最近在猎户座星云中发现的一个名为Par 1802的年轻(年龄为100万年)双星体系虽由具有相同质量的两颗恒星组成,但它们的温度、亮度和半径都不同。这些意外的差异表明,这两颗恒星彼此之间在发育上相差几十万年时间。推导出的一个双星体系中每颗恒星的理论年龄之间的一致性,被用作对主星序前恒星演化模型的一个自洽性验证,所以Par 1802中年龄同步性的这种缺失表明,这样的经验性验证存在一个数值为几十万年的精确性极限。
 
土星和木星的极光形成过程可能非常相似
 
对土星极光发射所作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了一个二级极光卵形环,亮度是主极光卵形环的1/4。主极光卵形环是10多年前首次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像中看到的,此后其形态已被详细确定,但关于其起源一直存在争论。一种理论认为,它们是地球上所看到的极光卵形环(主要由太阳风的相互作用形成)和木星上的极光卵形环(由等离子流的相互作用形成)之间的一个混合结构。但土星二级极光卵形环的性质表明,它是木星主极光卵形环的一个弱对应体,它之所以相对较暗,是由于土星没有一个像木卫一这样的大型离子源(有火山喷发活动)。现在看来,土星和木星上的极光形成过程是非常相似的,其外观的差别是由比例尺差别造成的。
 
以纳米尺度测量硅电子器件内应力的方法
 
将硅置于应力下,可增强电荷载体在半导体中的运动,所以现在将应力预置进最新高性能硅器件中的做法就不足为怪了。然而,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多功能的工具,用来测量(甚至了解)这类器件中所产生的复杂应力分布。来自图卢兹材料增强与结构研究中心的一个小组研究出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将两种众所周知的方法——云纹干涉法和电子全息法结合在一起,来以纳米尺度测量应力。
 
大脑监测自身声音反馈的机制
 
当我们行走时,我们需要能够既听到外部刺激,又听到我们自己的声音。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个物种中,听觉神经元在发声过程中是被抑制的,但这个现象的功能是什么却不清楚。新的研究工作表明,对被抑制的神经元来说,它们对自身所产生声音的灵敏度实际上得到了增强。Steven Eliades和Xiaoqin Wang发现,在自由行动的绒猴中,原发听觉皮层中的神经元对声音反馈的扰动更灵敏,尽管它们普遍受到抑制。这可能是主动监测自身声音微妙变化的一个机制。这种反馈监测所存在的缺陷,曾被认为是结巴等人类语言障碍的一个原因。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