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6月13日《科学》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23日



 

濒临星爆
 
研究人员探测到了一颗即将爆炸的红巨星的紫外信号,时间正好在来自其塌缩星核的冲击波到达星球表面并以剧烈的方式驱离其星球包囊之前。这一超新星形成的独特时相——有时被称作“冲击爆发”,是由Kevin Schawinski及其同事在GALEX紫外空间望远镜帮助下捕捉到的。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帮助填补有关巨型星球塌缩时其内部结构和物理学的某些空白,因为大多数的对超新星的观察发生在星球已经爆炸的几天之后。GALEX对超新星SNLS-04D2dc的观察显示了在冲击波之前一个紫外辐射波的穿行,并在星球开始膨胀时对星球的表层进行了加热。这些辐射数据表明,该超新星的母体是一颗红巨星。
 
专家建议开放Yucca Mountain试验场所
 
美国的高辐射性废料(HLW)的贮积量继续在增加,现在美国大约有6万公吨的来自70个反应堆的使用过的核子燃料。但是,将这些废料掩埋在一个集中贮存场所的计划(在半个世纪之前首次提出)现在仍然深陷争议的泥潭。现在,两位自1974年就已经在评估隔离HLW的是与非的研究人员说,现在是向前推进一项在内华达的Yucca Mountain开展的试验性贮存及可恢复设施的时候了,这一方案是由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在2003年提出的。Isaac J. Winograd 和Eugene H. Roseboom Jr.在本次的Policy Forum承认,科研人员无法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百万年中从Yucca Mountain可能泄漏出的放射性。可是,他们指出,核废料目前分散贮放于全国的城市、河流和湖泊附近,这也许会造成更大的危险。本文的两名作者对Yucca Mountain 争议中的5个原因进行了回顾,其中包括国会试图回避对此问题进行公开辩论的不明智举动。他们还赞成采取一个逐步的方法,即需要对最初的Yucca Mountain可恢复设施进行至少50年的仔细监控,然后才将其确定为核废料的处理场所。
 
变迁中的森林
 
世界上的森林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方式多得不胜枚举。这些森林是动植物生命的活跃且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持续性地按自己的无数的调节机制而变化,而且还越来越多地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通过多种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 ,森林既影响全球气候也对全球气候进行反应,它们每年除了发挥其它作用外,还会吸收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本次特刊聚焦在这些复杂的森林—大气相互作用上,以及为了使地球上的森林保持健康并为我们提供资源,我们必须扮演什么角色。在6篇Perspectives及一篇综述中,来自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明确指出了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及维护这些复杂但至关重要的森林系统的理由。
 
森林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其中包括温度、能量、水和大气化学等方面。两者之间这些持续不断的相互交换可以对人类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抑制或放大。正如Gordon Bonan在一篇综述中所解释的,了解这些反馈机制可以释放森林的潜能以限制全球气候的变化。他指出,气候变化可以因为这一了解而得到更好的管理,因为森林在地球气候如何演变上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Perspective的作者Josep Canadell 和Michael Raupach将这一论点又往前发展了一步。基于我们现有的关于森林与全球二氧化碳水平之间相互作用的知识,他们提供了一些我们现在就可以着手做的例子。
 
他们提出了平衡森林在吸收和封存大气中碳时的角色的各种方法,及同时保持围绕土地使用的诸如木材、纤维和能源生产等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裨益,特别是在世界上的热带地区。在另外一篇Perspective中,Drew Purves和Stephen Pacala讨论了某些可帮助预测森林对二氧化碳作用影响的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GVMs)并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可以增进DGVMs的精确性。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