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震撼了科学界:
2月18日,印度Sri Venkateswara大学化学系教授Pattium Chiranjeevi被发现靠剽窃和伪造数据,在多家期刊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
3月6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琳达·巴克等人发表声明,撤销了他们200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因为“论文中的数据和原始数据间有矛盾,后续实验不能重复原始数据。”
3月14日,《科学》杂志报道说,韩国科学和技术学院研究员金泰国等发表在《科学》和《自然—化学生物学》期刊上的两篇论文“不具备任何科学性”,论文可能会被撤销。
为什么有人冒着职业生涯毁于一旦的危险,在论文上作假?这些造假论文怎么会通过审稿人的评审并得以出版?日前,在爱思唯尔出版集团位于北京的办公室,负责出版发展的科技部中国区副总裁安诺杰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副总裁安诺杰
Dasgupta成了打假英雄。
诺奖得主巴克要求召回自己研究组的论文。
“在干细胞生物学界和物理学界曝光了一系列科学不端行为后,现在轮到化学界了。”2月2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这样的开头来报道印度化学家的论文造假事件。文章说,Sri Venkateswara University(SVU)大学的调查证实,在2004年至2007年间,该校化学系教授Pattium Chiranjeevi发表的70多篇论文均涉及学术不端行为。
在Chiranjeevi的这70多篇文章中,有13篇发表在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所属的6份期刊上。2008年2月底,这13篇论文被全部撤销。两年前,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被发现造假,这次造假的科学家则来自印度,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期刊编辑今后会对来自亚洲国家的论文实施更为严格的评审呢?
“这是一起不幸的事件,可悲的是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包括西方,与特定区域无关。”安诺杰说,“我们给予每一篇论文恰当的评审,我们也会特别关注剽窃问题,但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稿件的评审标准都是一样的。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的论文都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年会收到50多万篇投稿,只有0.1%的论文受到怀疑。”
安诺杰的观点很快得到印证。3月6日出版的《自然》和3月1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相继报道了论文造假事件,涉嫌科学家来自美国、印度和韩国等,受害期刊则包括《科学》、《自然》、《细胞》等著名期刊。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承受着发表文章、申请经费的巨大压力,这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频出的原因之一。”安诺杰说。他建议基金组织或学术官员在对学者进行评价时,要从以期刊为基础的导向转向以论文本身为基础,更多地关注所发表论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而不是期刊的影响因子。
编辑的愤怒
Chiranjeevi事件最初是由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分析化学学报》的主编Purnendu K. Dasgupta博士发现的。
出生于印度的Dasgupta现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化学教授。2006年,他在组织评审一篇Chiranjeevi的论文的时候,发现这篇关于砷测量方法的论文类似于一个日本研究小组所发表的测量铬方法的论文。事实上,除了被测量化学物质的名字改变之外,这两篇论文几乎一模一样。
“我简直要气疯了!”Dasgupta说。让他如此愤怒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是一位印度人,而且所在大学位于印度的一座圣城。“我给Chiranjeevi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告诉他我将告知他所在的大学,并让该大学进行调查。”
在咨询了爱思唯尔法律部门的意见后,Dasgupta与SVU大学时任化学系主任Duvvuru Gunasekar取得联系。Gunasekar进一步调查了Chiranjeevi的出版记录,发现几起严重的重复投稿行为,比如,他将4篇关于硒测量方法的论文投给了4份期刊。他开始怀疑这些论文的数据和Chiranjeevi的其他论文。
Dasgupta问Gunasekar,他所在的化学系是否有Chiranjeevi论文中所提到的那些仪器,结果发现这些仪器全是Chiranjeevi无中生有杜撰出来的。Dasgupta致信大学当局,这封信连同爱思唯尔法律部的一封信,促成SVU大学组成一个三人内部调查小组,对这起事件进行调查。
Dasgupta说,调查开始时,Chiranjeevi一直声称自己在这些事件中是清白无辜的,是有人假冒他的名字并用他所不知道的电子地址递交了造假论文,并威胁说要将Dasgupta告上国际法庭。
SVU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大学的调查发现,在以Chiranjeevi为作者所发表的论文中,他也使用了这些电子邮件地址。“他试图将这些责任推到他的学生身上。”更糟糕的是,“他给学生们授学位的时候还收过钱”。“他在论文中列举了56位共同作者。在此之前,就有许多人投诉,要求大学调查Chiranjeevi,但没有人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一起特大的学术欺诈案
今年2月18日出版的《化学与工程学新闻》率先批露了SVU大学的调查结果。调查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Chiranjeevi“在发表论文时未能遵守学术道德,有欺诈行为,部分研究工作是伪造的”;SVU根本不具备他论文中提及的那些设备;他抄袭了别人的文章;论文的一些所谓“共同作者”根本就不是作者。
安诺杰说,2007年夏天,当爱思唯尔收到SVU大学的调查报告后,立即启动了一个由期刊主编和法律顾问组成的调查小组。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教授、著名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化学期刊Talanta的主编Gary Christian参与了调查。
2008年2月底,爱思唯尔撤销了Chiranjeevi在爱思唯尔旗下6份期刊上发表的全部13篇论文。与此同时,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所属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也撤销了Chiranjeevi的3篇论文。
“他是一个谎言大师”
“Chiranjeevi在论文中声称的先进仪器在这所大学中根本不存在,他论文中所提到的绝大多数化学都是荒谬的,这些化学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些论文是怎么通过了审稿人的评审呢?”SVU一位要求匿名的人士在接受《化学与工程学新闻》时质疑道。
《科学时报》向安诺杰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自己的第一反应是,通常情况下审稿人会关注‘荒谬’的科学,而Chiranjeevi是一个谎言大师,他伪造这些‘荒谬’结果的目的是就是要让审稿人关注他的论文。”
“我认为你的第一反应是对的。”Talanta主编Christian在回复安诺杰的信中说,“同行评审是一种基于信誉的系统,也就是说,审稿人首先假设作者在论文中所报告的设备、化学试剂和数据等都是真实的。在这起案例中,Chiranjeevi在多篇论文声称合成了可作为分析试剂的新型化合物。因为这些论文都递交给分析化学类期刊,绝大多数审稿人都是分析化学家,而不是有机合成专家。然而,即使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很难查出这些合成材料是否伪造。他的论文非常详细,这些工作看起来是可信的。正如你所说的,他是一个谎言大师。”
“他在许多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些期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的绝大多数论文都很相似,比如使用相似的实验设计,只改变试剂或样品类型,然后再投递给不同的期刊。他从来不交叉引用自己的论文,因此,除非审稿人花时间和精力去查寻他的其他论文,否则,这些相似性就很难被发现。”
Christian早就知道Chiranjeevi“会惹来麻烦”,“我收到过他递交给Talanta的许多论文,当我意识到这些论文与其他论文非常相似时,我就开始不经同行评审直接拒绝他的论文。但这些论文看起来仍然像是真的,我推测他只是简单地自我剽窃而不是伪造论文。一些被我拒绝的论文后来又刊登在了其他期刊上,甚至还添加上了新的作者。”
Talanta撤销了Chiranjeevi的5篇论文。Christian说:“为了发表论文,这家伙真正横扫了整个学术界期刊。”Christian强调,只有对这些论文进行仔细分析和对比才能发现其中的剽窃,而对已经不堪重负的期刊编辑们来说,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调查研究这样的事情。
为何要孤注一掷
科学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论文造假一旦败露,造假者就会身败名裂。可是,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呢?
安诺杰认为,也许这与一些国家的基金组织和学术机构设高额奖金鼓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关,尽管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大,一些人也抵不住诱惑要以身试法。“Chiranjeevi通过在国际期刊上出版论文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和尊重,而且可能怀着一种侥幸心理:他也许不会被发现,那么这种冒险就会获得长期的好处。”
Dasgupta在《化学与工程学新闻》的文章中说:“出现这样的事件,部分原因在我们自身。”他认为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承受着发表文章和赢得尊重的巨大压力,但他怀疑人们是否丢掉了更多本质的东西:“就是那种在实验里创造出某种新东西的感觉。如今,这种欢乐和兴奋到哪里去了?”
应该怎样根据论文来评价研究人员呢?安诺杰说,应该请所在领域的专家结合发表论文的硬数据进行评价,例如,分析一位研究人员在各个时间发表论文的情况、一篇论文在各个时间段被引用的情况、论文合作者的情况,以及对引用情况的具体分析,如国际和国内的具体引用数、自引和他引的次数、引用次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等。他说:“这些数据都可以从现成的数据库如Scopus和Chemical Abstracts中获得。”
安诺杰强调,在利用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次数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学科间的差异。“比如,一位数学家可能4年才发表1篇论文,而一位生物学家可能在1年内就发表4篇论文,但我们不能说生物学家就比数学家更重要。而且学科的活跃程度和范围也会导致引用情况的差异,比如,一篇考古论文的引用次数可能比不上一篇生物论文,我们也不能就此说,考古学不如生物学重要。”
安诺杰特别指出,虽然学术不端行为在各个国家都出现过,但有一种现象似乎是印度和中国特有的,“研究人员会发表一系列相似的论文,这对期刊编辑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这5篇文章实际上可以写成一篇很好的文章。美国或欧洲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当科学官员或基金官员在查看出版记录时,他们会看具体的论文,如果发现5篇论文都有相似的主题,他们会认为这样做是不严肃的;然而,在印度和中国,大家更看重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科学的重要性不是通过数量来衡量的,而要看论文本身”。
期刊的责任
爱思唯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旗下拥有1800多种期刊。“2006年,我们收到大约53万篇论文投稿,其中50%的论文经过同行评审后得以发表。”安诺杰说,“但即使对爱思唯尔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一次撤销一位作者的13篇论文,也是很严重的一件事。”
作为发表、传播和永久保存科学论文的学术期刊,在科学界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呢?
爱思唯尔科技部期刊出版集团全球总监马丁·唐柯2007年访问中国时,对中国的期刊编辑们这样说:“学术交流体系的核心是对质量和价值的评估。在期刊的出版中,编辑的职责是决定出版内容、建立期刊的编辑方针、管理同行评议、根据审稿人意见决定稿件的接受与否;同行评议则是一种系统的审查方法,审稿人论证论文的公正性、数据支持和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出版商的职责则是负责期刊和品牌管理和业务管理、期刊生产、发行和市场运作等。”
安诺杰指出,爱思唯尔旗下期刊的主编绝大部分都是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同时还要处理所属期刊的事务,工作非常繁忙。爱思唯尔在不影响期刊主编独立作出评审意见的前提下,通过法律部门和在线服务来帮助和指导编辑们处理这些问题,比如处理各种不端行为的流程图、决策流程图,以及具体建议和回复信的样本等。
“其实更多时候,编辑或审稿人在论文出版前就发现有剽窃或不端行为,这时我们会将稿件退还给作者,但一般不会将事件公开,因为论文在发表前的版权是属于作者的。”他说,“这时,是否将造假嫌疑告知作者所属机构,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我们特别小心处理,平衡利弊,因为以前曾经出现过编辑向大学当局报告后,大学处罚了当事人,但后来事实证明当事人是清白的。”
“中国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我们每年要从中国收到大量投稿,中国有很高的显示度,但论文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安诺杰说,“来自新兴国家的论文的问题是,他们缺乏写论文的历史传统,结果许多稿件在原创性、写作和语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看不出论文的重要性在哪里,我们的编辑拒绝了大量的论文。”
3月4日,爱思唯尔发布了《出版道德资源手册》(PERK),作为一个在线资源,PERK链接到爱思唯尔内外各种与出版道德相关的政策和程序性文件,为期刊编辑提供及时和广泛的在线支持。
安诺杰说,既然我们承诺要维护同行评议的严肃性,提高同行评审的水准,我们就有责任在所有涉及出版道德的问题上为科学界提供帮助。“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成为出版道德委员会的创始会员,我们还是参与‘Cross Check’这个反剽窃试验项目的6个科学出版商之一。再加上最近启动的PERK,我们会更加努力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转自: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