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3月6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18日


 
封面故事:一个单一物种居支配地位的湖泊
 
冰岛北部的Myvatn湖的生态系统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单一物种在其中居支配地位。Myvatn翻译成英文为“midge lake”(蚊子湖),在该湖生态系统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不咬人的蚊子——蠓。这种动物占该湖次级生产力的2/3,是当地鱼和鸟的主要食物。蠓数量波动极大,相差近6个数量级,波动周期不规则,在4~7年之间。对25年间获得的种群监测数据所进行的一项新的分析表明,这一现象可由不同动态来解释,在这些动态中,波动幅度由进入其生境的少量食物补充决定。因人类扰动而造成的食物补充的小幅下降,也许能够解释蠓种群数量波动幅度最近的增大。所以,就生态保护而言,蠓种群动态因其固有原因是不可预测的,它们对于湖泊中小幅扰动的脆弱性要比以前所预料的大得多。Myvatn湖中蠓的情况说明了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固有的复杂性,也说明了管理它们的困难。本期封面照片所示为Myvatn湖边缘区域成群的、想交配的雄性蠓在等待雌性蠓飞到它们当中。
 
DNA甲基化/去甲基化周期的观测
 
本期Nature上两篇论文报告了CpG二核苷酸在基因启动子上的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周期。这两篇论文的发现与已被广泛接受的关于DNA甲基化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认为DNA甲基化是一种稳定的表观“标记”,能够通过有丝分裂传输关于基因表达的一个特定模式的记录,并将其传输到子细胞中。Métivier等人在pS2基因启动子上观测到DNA甲基化/去甲基化周期,是在其被雌激素活化过程中观测到的,同时伴随着DNA甲基转移酶和其他因子的循环。Kangaspeska等人报告了在5个活性启动子上的周期性DNA甲基化,其中包括pS2基因和雌激素受体。
 
预测地热梯度的简单模型
 
地壳的热结构强烈影响变形、变质和火成论。关于稳定地壳中地热梯度的模型预测温度随深度稳定增加,然而这种热结构与某些造山地区的观测结果是不相容的。高温变质地带峰值状况的全球测绘结果所确定的峰值温度范围相对于压力范围而言较窄。Gabriela Depine和本文其他作者建立了简单的热模型,他们将熔融迁移的效应包括了进去。他们的模型表明,长寿命的火成论导致一个准稳态的地热等温线,在上层地壳中温度迅速上升,而在中层及下层地壳中则近乎热稳定状态。中层及下层地壳中近乎热稳定的状态来自脱水熔融反应的热缓冲效应,这种反应又部分控制地热等温线的形状。
 
一种可能与精神病病理相关的复合物
 
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olanzapine和risperidone通过阻断血清素2AR受体的神经传输来发挥作用;麦角二乙酰胺(LSD)等致幻剂也通过这些受体发挥作用。在其mGluR2受体上模仿刺激性神经传输物质谷氨酸盐的药物也是强效抗精神病药物。这些事实以及其他方面的证据都表明,血清素和谷氨酸盐神经传输物质系统在精神分裂者脑中功能异常。这一分析似乎会因一种功能性复合物的意外发现得到证实。这种复合物含有血清素2AR和mGluR2受体,涉及化学致幻剂在培养的细胞及小鼠身上的独特效应。这两种受体的平衡在精神分裂者脑中被破坏,从而进一步说明该复合物是精神病的一个有希望的潜在治疗目标。
 
Hiss原来由Chorus演变而来
 
Plasmaspheric hiss是一种电磁波,见于环绕地球的致密的等离子体层中。这种波是控制Van Allen辐射带的二区域结构的一个主导因子,而且由于它能从等离子体层中将高能电子除掉,所以它在减小太空中卫星及人类所受到的辐射危险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这种波的起源,但没有一种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Bortnik等人利用来自CRRES卫星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新模型,该模型将这种波解释为Chorus的另一种波型的衍生物。Chorus过去被认为与Hiss无关,它能传播进等离子体层中,随后变成Hiss。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