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5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1日

封面故事:
 
“伯吉斯页岩型”动物群落
 
在早奥陶世地层被发现

 

加拿大的伯吉斯页岩以含有各种各样软体动物化石而出名,这些动物来自寒武纪中期,距今约5.1亿年,它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早期海洋动物的窗口。现在,人们知道类似的动物来自相距非常远的不同地方,如中国和格陵兰,但过去有关证据似乎表明,这些动物在寒武纪中期灭绝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种“伯吉斯页岩型”动物群落已在摩洛哥的Lower Fezouata和Upper Fezouata构造中发现,其时间在距今约4.80亿至4.72亿年前的早奥陶世。这种类型的动物在寒武纪之后显然还存在,之所以这样,既与软体化石保存机会有关,也同样与灭绝和存活有关。Fezouata生物区系为伯吉斯页岩群落和“奥陶系大规模生物多样化事件”(海洋生命史中最大事件之一,以前几乎全部由有壳类动物化石来代表)的早期阶段提供了一个联系。本期封面所示为来自Fezouata生物区系的一种marrellomorph节肢动物。
 
ES和iPS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比较
 
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多大程度上相当于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个并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一些研究报告称,与ES细胞相比,数百个基因在iPS细胞中异常表达,而iPS细胞能够通过四倍体胚胎互补生成全部为iPS细胞的小鼠来满足关于发育潜力的最为严格的测试之一。为了用最少量的涉及因子来回答这一问题,Stadtfeld等人对在遗传上相同的小鼠ES和iPS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mRNA和microRNA总体表达模式是无法区分的,少数转录体和少于20个由12qF1染色体上一个印记基因簇编码的microRNA除外。iPS细胞的发育潜力取决于基因在这个点上是被关闭(沉默)还是处于活跃状态。
 
起积极调控作用的增强子
 
调控蛋白与非编码DNA结合,这个非编码DNA要么接近于某个启动子上的一个基因的mRNA转录启动点,要么远离它而存在于染色体上的一个增强子上。增强子通过帮助将RNA聚合酶吸引到启动子来发挥作用。现在,对超过1万个增强子(它们对神经元中的电活动产生响应)所作的一项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表明,调控过程也将聚合酶带给增强子本身,在此它们转录非编码RNA。这种“增强子RNA”(eRNA)合成现象只发生在积极促使从一个启动子来合成mRNA的增强子上。这些结果表明,至少在大脑中,增强子在调控基因表达中所起的“类似启动子的”作用要比人们以前所认为的更积极。
 
白矮星的确是可靠的星系计时器
 
白矮星是恒星演化的最常见终点,所以它们传递关于一个星系结构和演化(如其年龄)的重要信息。NGC 6791是一个富含金属的疏散星团,它离我们非常近,以至于亮度非常低的白矮星都可以拍摄到。由根据其主星序星的“关闭”年龄所确定的它的年龄估计约为80亿年,但“白矮星亮度”年龄(反映白矮星冷却序列的终止)约为60亿年。这一明显偏差为白矮星作为星系计时器的可靠性蒙上了疑云。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白矮星温度低,随氦的燃烧所产生的“氖-22”会沉入恒星内部,造成“碳-12”和“氧-16”的结晶和分离,延缓冷却。Garcia-Berro等人利用对整个白矮星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发现,物理分离的确发生在NGC 6791的核心中。这证实了该星团年龄的确为80亿年,也恢复了白矮星作为可靠计时器的声誉。
 
在分子尺度上工作的纳米机器人
 
两个小组报告了在研制能够在分子尺度上做有用工作的可编程“纳米机器人”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较大的机器人需要一个记忆装置来存放指令,但这些小机器人却是从它们环境中的分子接受指令的。两个体系都利用了最近几年开发出的两个重要DNA模块:一个是沿DNA轨道行走的“DNA行走者”;另一个是“DNA折纸”。Gu等人演示了一个微型组装线,它能通过将三种不同类型的金纳米颗粒结合起来制造8种可能的复合物。一个“DNA折纸”砖是这个生产线的框架和轨道,一个有三只手、四只脚的“DNA行走者”沿这个轨道行走,生成最终产品,其方式是:在它通过三种不同的载货DNA机器时将所收集的金纳米颗粒连接起来。Lund等人演示的纳米机器人是蜘蛛形状的“DNA行走者”,它们能在一个二维“DNA折纸”景观中感应和改动基质分子轨道,这个景观通过编程来让“行走者”执行诸如“开始”、“跟随”、“转弯”和“停止”等动作。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