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钱学森 航天元勋走完生命航迹——摘选自《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02日

深秋 陨落科技双星

  十月秋风里,我国科学技术界两位大师——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相继逝世

  1031,我国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离开了我们,走完了自己98年的辉煌人生。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孔祥言说。就在10天前,孔祥言才见过钱老的儿子钱永刚教授,在那次会面中,孔祥言提出要见见钱老,钱永刚说父亲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错。“我本以为不久就能亲眼见到钱老。”孔祥言说。

  孔祥言1963年至1964年曾师从钱学森,同时担任他的技术秘书。两年的密切接触,使孔祥言得以近距离感受钱老身上特有的科学精神。

  “钱老学习非常刻苦。”孔祥言介绍说,钱老在美国是学航空技术的,但他把数学、物理、化学的博士生课程都学了,而且学得很深,所以他才能不断地创新。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助理杨亚政31日中午从电视中获知钱老去世的消息时,“当时手里拿着饭碗,呆了半天”。作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从2000年到2007年的每个春节,杨亚政都会去看望这位中国力学学会的开山鼻祖。最近两年,由于钱老身体方面的原因,杨亚政也会通过钱老的儿子钱永刚表达问候。

  上世纪90年代末,杨亚政在国内力学界发行量最大的学术期刊《力学与实践》做编辑,当时他编发了一篇论文《新世纪中国力学》。没多久,编辑部意外地收到钱老的亲笔信,针对新世纪中国力学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哪些领域需要优先发展,应该怎样布局……钱老在信中一一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当时钱老已经快90岁了,真没想到他还能这么悉心关注力学领域的发展,更没想到他会因为一篇文章而亲笔给编辑部写信。”杨亚政说。

  孔祥言清楚地记得,钱老在中国科技大学担任力学系系主任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要亲自撰写。

  作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他还坚持给科大学生讲课。196l年至1962年,他给近代力学系1958级、1959级学生主讲“火箭技术导论”,听课人数达400多人。1962年,又为化学物理系1958级学生主讲“物理力学”课程。《物理力学讲义》是他在美国时用英文写成的,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他主持将该讲义翻译成中文并出版,作为科大的专用教材。

  钱学森在上课时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捐给系里,资助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即使到了晚年,钱老仍然挂念着我国科学人才的培养。2005年温家宝总理慰问钱老时,钱老向总理坦言,自己十分担忧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培养,“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得知校友钱学森去世的消息,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深感悲痛,纷纷表示哀悼和怀念。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说:“钱老是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他的精神让我既佩服又感动。钱老住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尽管他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让我非常受触动。”

前不久,史贵全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留下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也记录了他曲折的回国历程。比如当时听证会的问答,钱学森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某些势力对他的污蔑,同时显示了他的机敏和睿智,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史贵全说,他又一次为钱老的精神所震撼。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与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世界科学领域,钱学森赫赫有名,以至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名著《太空漫步》中,塑造了一位神话般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就叫“钱学森”。

  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科学家,他的门下名家辈出,但他在1967年出版的自传中,却单独为钱学森立传。世界上古往今来,多有弟子为老师立传,而老师为弟子立传者,鲜有所闻。冯·卡门对钱学森的评价是:“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的杰出门生。”

中国青年报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樊未晨 雷宇 周凯)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