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m rs, sql, rs1, sql1,rs2,sql2,rs3,sql3,rs4,sql4,rsimg,sqlimg,rsimg2,sqlimg2 set rs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1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2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3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4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img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img2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
学术活动 1. 中国力学学会在京常务理事会纪要 (1) 2. 纪念周培源诞辰一百周年科学论坛纪要 (6) 3. 第四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纪要 (9) 4. 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总结 (13) 5. 海峡两岸力学工作者北京工作会议纪要 (17) 6. 微/纳系统国际会议(ICMNS2002)纪要 (17) 7. 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2002纪要 (19) 8. 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纪要 (20) 9. 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21) 10.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纪要 (22) 11. 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三次会议纪要 (23) 12. 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NCCM12)纪要 (24) 地方学会 13. 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和哈尔滨市力学学会理事换届及专题报告会议纪要 (26) 14. 甘肃省力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新一届理事会会议纪要 (28) 15. 湖南省力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新一届理事会会议纪要 (30) 16. 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颁奖大会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举行 (31) 学会信息 17. 简讯 (32) 18. 论坛 (34)
(2002年10月12日) 2002年10月12日中国力学学会在京常务理事会在中科院力学所召开。到会的在京理事长和常务理事有:白以龙、陈滨、洪友士、杨卫、苏先樾、符松、黄永念、梅凤翔、俞鸿儒、周盛、霍永基、诸德超、李家春、姚振汉,另外黄黔、李潜请假。列席会议的有副秘书长杨亚政及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会议由白以龙理事长主持。 会议就以下几个议程进行了讨论: 一、理事会换届进展情况通报 介绍理事长工作报告 (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大力开展高层次的、多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 形成学科优势 回顾杰出中国力学家的科学思想与成就,促进中国力学的发展 抓住学科发展前沿,组织好重点国际学术会议
(3) 努力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5) 搞好力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优秀力学人才 两岸科普经验交流与中学生夏令营 民主办会,集体领导 开拓力学发展的前沿和新领域 学术报告由杨卫副理事长介绍: 拟在理事会换届大会上作以下学术报告 (1)崔尔杰 现代力学与航空航天 (2)韩其为 黄河泥沙问题 (3)佘振苏 关于湍流研究的报告 (4)杨 卫 纳米力学研究的综述 (5)赵亚溥 微系统力学研究进展 (6)杜善义 力学、复合材料与航天 (7)伍小平 实验力学在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进展 (8)刘人怀 焦碳塔的问题 (9)郑晓静 风沙研究的综述 (10)袁明武 介绍2004年计算力学大会 (11)邓晓燕 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性现象 (12)香港力学学会推荐报告 杨亚政副秘书长介绍换届大会会期、地点、预算等。 会议时间:2002年11月21日24日 11月21日报到,22、23日开会,24日参观 会议地点:广州暨南大学 3.通报下届理事会选举开票结果 由陈滨副理事长介绍情况:2002年9月15日,经过一天紧张的计票和统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本次选举共发出选票547张,收回503张,有效496张,废票7张(开票结果见附件)。 经在京常务理事会确认,同意下一届理事会理事为151名(第150、151名并列为295票),并认定本次选举合法有效。 开票是由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操作,陈滨副理事长、苏先樾秘书长、杨亚政、方岱宁副秘书长负责监票。 4、讨论下届常务理事候选人推荐 首先,由白以龙理事长宣读上届选举办法,经参加会议的在京常务理事讨论同意,第七届理事会仍沿用上届选举办法。 常务理事会候选人推荐名单的产生,主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如:为了方便下届常务理事会有效运作;照顾全国各地区分布等等。 经讨论初步形成推荐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名单如下: 陈传尧 陈景秋 程耿东 崔尔杰 戴世强 樊 菁 方岱宁 冯士筰 符 松 顾元宪 韩大建 韩其为 贺德馨 另外会议建议增加2个常务理事名额,有待全体常务理事会通过。 有关IUTAM情况通报 由杨卫副理事长介绍了2002年8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IUTAM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有4位代表参加:郑哲敏,庄逢甘,白以龙,杨卫。 Congress Committee 2004年、2005年IUTAM Symposia 中国共2个Symposia和一个 Summer School获得批准。 近期学会重点活动通报 程耿东 473 说明: 此次选举共发出选票547张,收回503张,有效票496张,废票7张。 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应为150名,但按得票多少排序,有二名候选人得票并列150名,经六届常务理事会研究后确认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为151名。所有入选人的得票数均超过有效票的二分之一,因此本次选举合法有效。
开票工作如期于2002年9月15日在陈滨副理事长、苏先樾秘书长、杨亚政、方岱宁副秘书长的领导下监督进行,学会办公室全体同志参加开票工作。
名单中黄筑平、柳春图、郑泉水、汪越胜、张培源、张洪武、余寿文、孙利民、仲政、王建祥等10人为会员代表在原候选人名单外新提名人选。
2002年8月28日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周培源诞辰一百周年科学论坛”于8月27日在北京大学英杰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佳洱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兼中科院副院长许智宏院士、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庄逢甘院士、著名科学家冯元桢、林家翘、钱令希、彭桓武、王大珩、郑哲敏、朱经武、徐遐生等及及周老的学生、同事、朋友、亲属和青年学子四百多人出席了大会。该活动是纪念周老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之一。 论坛的开幕式由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陈佳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佳洱、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 丁石孙在发言中表达了他对周老的崇敬心情。周培源先生在北京大学当校长的时期充分发扬了北大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作为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在物理和力学湍流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佳洱的发言简要回顾了周老的一生。周老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科学家,他曾追随爱因斯坦、海森堡等大师,投入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力学两大发现的洪流,并在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作为教育家,他培养了包括钱三强、林家翘、王竹溪在内的一大批高级科技人才;作为社会活动家,他是最早参加世界和平运动的中国科学家,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重要贡献。周老求真务实、坚持原则、平易近人,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的楷模,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和学习榜样。 许智宏院士在发言中赞扬了周培源先生为繁荣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增进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团结和友谊所做的不懈努力。周老享有“科学巨匠”、“红色中国的物理学家”、“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杰出的民间外交家”与“和平老人”等称号,充分反映了国内外人士对周培源先生的景仰和爱戴。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政道也给大会发来贺电,称赞周培源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开幕式上,陈佳洱院士和庄逢甘院士代表周培源基金会分别向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黄永念教授颁发了第三届周培源物理奖和周培源力学奖。丁石孙、陈佳洱、许智宏和庄逢甘先生还为周培源铜像的落成揭幕。 开幕式后,大会的执行主席、中国力学学会前理事长庄逢甘主持了大会报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系教授冯元桢,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家翘,美国波士顿大学数学系和生物动力学中心的Nancy Kopell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分别做了题为“生物力学与基因”、“应用数学进展”、“Rhythms of the nervous system: mathematical themes and variations”和“高温超导15年”的精彩的大会报告,受到全体代表的热烈欢迎。冯元桢先生阐述了古代中外生物力学的萌芽,30年来近代生物力学的成就以及生物力学的发展前景,特别强调了怎样改造传统连续体力学以适应生物世界、以及生物力学与基因活动的关联。冯先生还回忆了1973年与周老关于生物力学的几次长谈,周老是极关心生物流体力学的,尤其是湍流对血管病的关系。林家翘先生指出应用数学是随着时间演变的,生命科学的新成就激发了应用数学的发展,应用数学的成就又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这两方面是互补的。他强调科学的进化也需要教育的配合,周老对当年清华大学理论物理和应用数学教育的卓越贡献就是一个典范。Nancy Kopell女士介绍了如何用动力系统研神经系统中各种节奏的发生、特性与相互作用。朱经武先生介绍了在高温超导材料和物性方面的成就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概括了高温超导材料目前的状态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钱令希先生、戴元本先生、郑哲敏先生和杨国桢先生分别主持了下午的大会报告。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吴有生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院士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徐遐生教授分别作了题为 “力学的永恒魅力与贡献?/FONT>与时俱进的船舶力学”、“结构拓扑优化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What dometeorites tell u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solar system?”的学术报告,历届周培源物理奖获得者北京大学物理系李重生教授、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欧阳钟灿院士、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研究员和周培源力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力学系黄永念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对HLC上Top Squarks 和Charginos 联合产生的NLO QCD预言”、“生物膜形状的液晶模型理论研究”、“定向纳米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研究”、“漩涡结构的湍流统计理论”的学术报告。他们介绍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使与会者受益匪浅。黄永念教授不仅介绍了周老所创立的漩涡结构的湍流统计理论,而且还展示了文革期间周老的几封信函。在信中,周老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反对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展现了周老坚持原则、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为期一天的纪念周培源先生百年诞辰的科学论坛圆满结束了。让我们以周老名言“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自勉,将周老的伟大精神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附:第三届周培源物理奖、力学奖获奖者简介 第三届周培源物理奖获奖者:解思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获奖项目:定向纳米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研究 主要贡献:解思深研究员自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碳纳米管的研究,在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他与合作者在多层碳纳米管的制备方面,发明了把纳米催化剂颗粒嵌入多孔SiO2衬底模板生长碳纳米管的CVD方法。制备出离散分布的、高密度的定向碳纳米管列阵,所有碳纳米管的直径均匀(约20nm),且均与衬底垂直。碳纳米管之间的距离100nm左右,其间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这一方法解决了在常规的方法中所得到的碳纳米管混乱趋向、互相纠缠或烧结成束并含夹杂的问题(Science,
1996)。这一成果有助于碳纳米管的物性的研究,促进了碳纳米管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得到国际技术发明周报(inside R&D)的高度评价,亦被多次引用。用多层碳纳米管列阵的Raman谱,首次得到了高阶散射峰(A.P.L,
1997);将离散碳纳米管列阵分散在溶液中,首次得到了碳纳米管的非线性性质 (中国物理学会 供稿) 第三届周培源力学奖获奖者:黄永念(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 从事专业:流体力学 主要贡献:早在60年代中期就和周培源教授一起首次精确地计算出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衰变后期的三元速度关联函数的分析表达式。这一理论10年后得到了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证实。充分体现了该理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80年代与周培源教授一起完成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轴对称旋涡结构的统计理论。得到了能解释最多实验测量结果的理论计算方法。以后黄永念又将此成果推广到具有非轴对称旋涡的湍流中,给出了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计算球面平均的一般公式。 在Lagrange湍流研究中,首次在Betrami流中发现在三维物理空间中出现流体质点混沌轨道的球形涡结构和双环涡的混沌流形结构以及成功地发现在三维物理空间中放置二个不对称涡就可产生流体混沌运动轨道的新结果。 发现可做为湍流基元的流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方程中某些特殊类型的旋涡结构精确解。用混沌理论进行圆管流动转捩分析,发现了一种从规则状态经过Hopf分岔和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状态的新的过渡机制。在非线 在张量分析研究方面,首次引进特征张量的基本概念,发现了特征张量的并矢特征向量表示。还发现理性力学张量表示理论中某些独立标量和张量不变量数目可以减少,为本构关系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上述各项结果曾多次应邀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邀请报告并在Physics of Fluids和Europhysics Letter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内外均得到高度评价。为扩大周培源教授开创的湍流研究中国学派在国际上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贡献是突出的。 (中国力学学会 供稿) 第四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于2002年8月13~16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主办的非线性力学中的对偶互补对称方法的国际研讨会也同期举行。本次会议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批准,由中国力学学会、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九十高龄的钱伟长院士和英国Glasgow大学的Ogden教授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承办了本次会议。这次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上海市科委等单位的资助。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包括外宾近100名,中宾140多名)。会议有包括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杰弗莱(A. Jeffrey)和斯班塞(A.J.M. Spencer)、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耀祖、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鲁勉采夫(V. V. Rumyantsev)、法国科学院院士卡巴内(H. Cabannes)、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格列姆肖(R. Grimshaw)、波兰科学院院士雷赫列夫斯基(Jan Rychlewski)、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古兹(A.N.Guz)以及我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钱伟长、白以龙、周恒、钟万勰、刘高联、伍小平、张佑启、何友声等和国际著名学者S. Smale、S. N. Atluri、O.C.Zienkiewicz、J.N. Reddy以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秘书长D.H.van Campen、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负责人张建平教授等28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会议指导委员会成员。 参加会议的还有美国工程院院士鲍亦兴、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捷克科学院院士J.Haslinger、法国科学院院士Ekeland(法国)以及K. Lazopoulos 教授(希腊)、G. Strang (美国) 等著名的学者。钱伟长院士和Ogden教授倡导、策划、组织并亲临本次会议的所有活动。 会议于8月13日在上海大学新校区图书馆演讲厅开幕。上海大学副校长、会议组委会主席周哲玮教授主持了开幕式,钱伟长院士致开幕词,他说:“本届会议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表明了非线性力学研究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上海市副市长周慕尧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白以龙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与会代表在会上交流了论文293篇(含IUTAM研讨会的论文40篇),其中有26篇精彩的大会报告, 1. Dick H. van Campen 关于不连续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一些问题 2. 张建平 21世纪力学和材料的探索和挑战 3. I. Ekeland 4. A. Jeffrey 超弹性介质、加速度波和分层半空间 5. 戴天民 连续介质理论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6. Roger Grimshaw 流动与地形相互作用对波散射和形成的非线性效应7 丁汝 非定常流中弯曲激波的高阶激波条件 8. C.S.Man 织构金属薄片的流动应力各向异性 9. Jan Rychlewski 具有不变Kirchhoff剪切模的各向异性材料 10. Michael Renardy Surface Tension Driven Breakup of Viscoelastic Jets 表面张力驱动的粘弹性射流破碎 11. A. J. M. Spencer横向各向同性材料的非线性粘弹性理论 12.H. Cabannes 遭遇障碍物的振动弦的运动 13.吴耀祖 模拟飞鸟和游鱼的非线性柔性翼理论 14.W. Schr?der 模拟后缘噪声的Les/Caa方法 15.许为厚 计算流体动力学中的统一坐标系方法 16.陈十一 粗糙度和流体力学中的符号统计 17. 刘高联 哈密尔顿原理的重大革新及其在初值问题中的应用 18. 戴世强 非线性力学在交通流研究中的应用 19. Valentin V. Rumyantsev 关于广义罗斯方程以及Poincaré和Chetayev变量下的变分原理 20. Szefer 高弹体的大变形接触 21. 钟万勰 混合能量法求解二次规划问题 22. Awrejcewicz, J., Kudra, G. 作为某些构件模型的受无摩擦刚性单侧约束的刚性三联摆 23. F. Miura 从日本地震导致桩基破坏所得到的教训及桩基非线性分析的必要性 24. 谢定裕 关于力学中的耗散非线性演化问题 25. A. N. Guz关于应变硬化塑性固体的流动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关系 26. 佘振苏非均匀湍流的层次结构描述 精心组织的大会报告是本系列会议的鲜明特点,本届会议的大会报告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较前三届有明显的提高,深受与会者的欢迎。在20场小会报告、三场专题小型研讨会以及IUTAM研讨会中共交流了近300篇论文,内容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等领域。这些报告充分显示了国内外学者在非线性力学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一批青年学者的出色成果,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压电材料与结构、材料的非线性热电耦合性能、介质中的波的传播与失稳、结构和部件的断裂和损伤分析、机械系统与材料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非线性随机振动分析新方法、涡动力学、交通流理论、非线性板壳理论、纳米材料与功能材料的力学性能、生物流体等。这些成果令人耳目一新,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使用价值。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国外学者对于国力学家所获得的进展深表赞赏,并认为,这是他们近年来参加国际会议中组织得最好的一次。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张建平教授这样说道:“这是一个一流的国际会议,不仅学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组织上非常精美细致。”接连四次参加本系列会议的R. Grimshaw教授说:“每次会议都令人兴奋,本届会议人气更旺,说明这个系列会议很得人心。”与会者对本届会议的文集赞不绝口,大家认为,无论从内容看,还是从形式看,都堪称一流,可以与任何一本编印得最好的国际会议论文媲美。 会议期间,与会中外科学家参加了浦江夜游,在流光异彩的环境中,与会代表庆贺了会议主席钱伟长院士即将到来的九十寿辰,气氛空前热烈。 上海市各级领导对这个会议非常重视和关心,陈良宇市长在百忙中亲切会见了会议指导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周慕尧副市长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并致贺词;市科委、市外办、市教委领导都到会予以指导。 会议于8月16日闭幕。在8月15日晚举行的告别酒会上,钱伟长院士指出: “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不只是一般的非线性,而是非线性加上又有统计意义的东西,这方面的工作还很少”。他还进一步指出:“发现困难是解决困难的第一步”,并诚邀力学界同仁联合起来攻关,“推动力学,尤其是流体力学的进展。”中外与会者畅谈了各自的心怀,对东道主表示深切的感谢。当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周哲玮教授将辛勤从事会议组织的诸位成员介绍给大家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最后,大家依依惜别,相约下次会议在上海重逢。 我们认为,这次国际会议的成功经验有: 取得了国外力学组织和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国科协的及时批准、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指导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和上海市科委的宝贵资助,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伟长院士的既策定大局,又细致入微的决策与领导,以及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这次会议成功的关键。 会议抓住了国际上非线性力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地组织了一批学者与会,作有关非线性力学最新进展的报告,保证了会议的高层次、高水平。 会议长达两年多的筹备工作及六天的现场组织过程中,会务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共同完成了各项预期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中,老教授们除参与决策外,着重做论文评审等学术性的工作,确保了会议的学术水平,同时放手让几位年轻博士挑大梁,他们完成了出色的具体组织工作。上海大学各职能部门给了会议全方位的支持和协助。 会议的地点选择适当,宝隆宾馆设施齐全、服务良好,其国际会议中心具有较高的水平。 这次会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与会者由于英语水平不够理想,未能较好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尽管已较过去有较大的进步,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我们预期在不久的将来筹备、组织第五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
“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于2002年7月14日至7月22日在北京举行。此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共同组织,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分三个部分举行:一、两岸力学教育交流力学教育在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研讨;二、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三、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台湾方面在团长王仲宇教授(台湾中央大学桥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副团长刘佩玲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力学所)、蔡炳坤校长(台中第一中学)率领下,一行28人于2002年7月14日到京下榻中国科技会堂,清华附中美丽的校园成了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的营地。 7月15日,“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开幕式暨夏令营开营式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礼堂举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白以龙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苏先樾教授、副秘书长、学会办公室主任杨亚政副编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志刚研究员等应邀出席。 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姚振汉教授主持,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科学院院士白以龙教授致开幕词,他代表中国力学学会热烈欢迎来自台湾的师生代表,并对几年来海峡两岸的这种力学学术交流形式给予高度评价。简短热烈的开幕仪式结束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沈为平教授主持大会报告,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徐秉业教授、台湾中央大学王仲宇教授分别向大会作了题为“固体力学及其工程应用”以及“台湾力学与工程教育”的专题报告,引起两岸代表的广泛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活动期间,台湾代表与来自祖国大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州、四川、内蒙古、海南、黑龙江、宁夏以及新疆等地的科普委员 大、中学教师50多名,进行了广泛的力学科普经验交流与座谈。 交流会上,北京市清华附中教务处副处长朱建宏着重介绍了清华附中科普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从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及劳动技术课四个方面,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大庆铁人中学的曲安钧老师、上海中学的王来君老师等介绍了各自学校的物理力学教育情况。台湾代表介绍了台湾的科普教育体系,中学教育的动态。台北市建国中学的资深物理教师罗芳晁老师,介绍了科学教育的新理念,提出科学教育是生活化的、有用的、有趣的和好玩的教育,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一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做一些有趣的试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力学,学科学,激发学生有创意的思考,在交流会现场,罗芳晁先生还进行了精彩的示范表演,引起了大陆同行的关注,气氛热烈。两岸的科普、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这样的交流形式很有意义,对共同创建良好的力学科普教育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会议确定了2003年7月,将在台湾举行第八届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与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参加力学夏令营的18位台湾中学生分别来自台北建國中學、台中一中、新竹中學、中壢高中、高雄中學、私立中道高級中學以及花蓮中學,与来自大陆各地的140名中学生一起参加了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夏令营。活动期间,营员们开展了两岸中学生力学竞赛(笔试)及力学趣味竞赛(动手做),并参加了本次夏令营举办的科技作品展览。 在力学竞赛中,董希(北京清华附中)、彭临夏(湖南师大附中)、王博群(大庆铁人中学)以及黄昱瑞(台中一中)等10位同学荣获一等奖;谌舟浪(长沙雅礼中学)、蒋俨(北京清华附中)和廖春豪(台中一中)等20位同学荣获二等奖;于芊萌(北大附中)等30同学位获三等奖。竞赛结果显示,大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解题技巧优于台湾学生。 力学趣味竞赛中,两岸中学生混合编组,每组六名,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设金牌一组,银牌两组,铜牌三组。在比赛现场,两岸同学相互讨论,互相配合,充分利用有关的物理、力学、数学知识,一个个精心设计制作的作品,博得了评委和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在科技作品展览中,台湾新竹中学黄渊暐同学的“呼啦圈的力学”、新竹中学林圣崴同学的“水流中的驻波现象”以及清华附中张静雨同学“节水蹲式便池”等六项作品获奖。从得奖情况看,台湾学生思路较开阔,在科技小论文的研究方面优于大陆学生。 另外,本次夏令营还评选出最佳女生奖和最佳人气奖,分别由湖南师大附中的刘芳菲同学和清华附中的张静雨同学获得。 通过夏令营活动,两岸中学生相处融洽,沟通交流了思想及学习方法,建立了友谊,使台湾学生了解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繁荣景象。 访问团在京期间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馆,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园及工程力学系实验室,访问了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与两校师生进行了交流。访问团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亲切的接待。 7月18日晚,“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闭幕式及颁奖大会在清华大学饮食广场隆重举行,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韦林教授,访问团副团长、台中一中蔡炳坤校长,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樊菁研究员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蔡炳坤校长在向此次活动的主办方表示感谢的同时,代表台湾力学学会、以及相关的大学、高中,盛邀明年大陆科普代表团赴台湾交流访问。本次交流活动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交流活动结束后,承办单位组织台湾代表团师生,游览了雄伟的万里长城,以及赴承德避暑山庄参观游览。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刘肃同志,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陈洁副秘书长全程陪同参观游览。 清华大学与清华附中在此次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台湾团成员与参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北京市政府、中国科协、中科院力学所、清华附中、大庆铁人中学对此次活动给予了资助,清华大学力学系、中国科技会堂、北京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给予活动积极的支持,组委会对他们深表谢意。 展望2003年,相信在台湾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与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活动,一定能再创新意,办得更好。
2002年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力学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10名) 董 希 北京清华附中 彭临夏 湖南师大附中 王博群 大庆铁人中学 黃昱瑞 台中一中 刘芳菲 湖南师大附中 刘简达 长沙雅礼中学 刁 谡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周洪超 北京清华附中 张 弘 大庆铁人中学 刘 琪 长沙雅礼中学
二等奖(20名) 谌舟浪 长沙雅礼中学 蒋 俨 北京清华附中 隋 琪 大庆铁人中学 廖椿豪 台中一中 姜希遥 上海中学 朱时麟 人大附中 丁 锐 北京清华附中 姜 锐 人大附中 林一清 人大附中 李 嘉 重庆南开中学 周子寒 长沙一中 董竞博 北京清华附中 万涵挺 华南师大附中 刘思颖 北京清华附中 于帅鹏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陳柏煒 台中一中 孙国婴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中达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郑砾恒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马 巍 湖南师大附中
三等奖(30名) 于芊萌 北大附中 李广如 大庆铁人中学 刘作光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 鹏 大庆铁人中学 唐 伟 湖南长郡 林銘祥 台中一中 刘鹏飞 郑州一中 蒋婷婷 长沙一中 陈 硕 清华附中 唐广霖 大庆铁人中学 刘 岩 大庆铁人中学 郝文瀚 北京清华附中 周 展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王一童 北京清华附中 刘文博 北京清华附中 王 骐 长沙一中 郭拓野 北京清华附中 高 彬 郑铁一中 陈 威 湖南长郡 王泓旭 南开中学 陳鵬仁 建國中學 齐 磊 北京清华附中 周阳宁 人大附中 曲径遥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马重阳 北京清华附中 何 海 上海市位育高级中学 李 峥 人大附中 劉東璋 建國中學 魏瑞德 私立中道高中 楚卫军 北京清华附中
参加会议人员: 台湾方面:王仲宇,蔡炳坤,刘佩玲,罗芳晁,姚昭铭,林调铭。 大陆方面:刘肃,沈为平,姚振汉,韦林,陈洁,牛莉莎。
会议日期:2002年7月15日 海峡两岸力学科普、教育工作者就2003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会与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的筹备事宜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2003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会与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活动将于2003年7月15日至8月25日之间在台湾举办。 2003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会与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活动的地点、具体日期和安排由台湾方面决定。
台湾方面尽快将2003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会与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台湾方面的邀请单位、主办单位以及联络人员确定后函告大陆方面,并尽快向大陆方面发邀请信,以便大陆方面组团。
大陆方面的交流会与夏令营活动主要负责人:刘肃,联络人员:陈洁,牛莉莎。 按原双方交流协议,台湾方面同意在2003年交流会与夏令营活动中接待大陆方面力学代表团的人数为:30~40名之间,其中学生占一半比例。
由中国力学学会、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微/纳系统国际会议(ICMNS 2002)”于2002年8月11~14日在云南昆明万怡酒店隆重举行。 该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为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院士,联合主席为中科院力学所白以龙院士、美国UCLA何志明教授和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研究员;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由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担任;中科院力学所赵亚溥研究员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李文荣分别担任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和联合主席。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为150人,其中来自北美、欧洲、亚洲以及港台地区的境外代表为47人。正如何志明教授所指出的,这是在亚洲第一次举办以微/纳系统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本次会议在中国举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次国际会议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会议,会议代表分别来自微电子、生物、化学、力学、物理、传热、材料、机械、摩擦和润滑、光电、自动化、计算机、航空航天等十余个领域。出席会议的国内代表基本上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ICMNS 2002国际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之一的白以龙院士致大会开幕词并主持了ICMNS 2002的两个大会报告: Prof. Chih-Ming HO (何志明教授,美国UCLA副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 Prof. Carlo MONTEMAGNO (美国UCLA Ray Moumani讲座教授,生物工程系主任)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王康隆院长代表主办方之一香港科技大学以及中科院力学所和香港科技大学“微系统联合实验室”在开幕式上致词。 ICMNS 2002邀请如下知名学者作特邀报告: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微机械实验室主任戴聿昌教授:“Integrated Micro/Nano Fluidics for Mass-Spectrometry
Protein Analysis”; ICMNS 2002分为四个主题:(1)生物微/纳系统;(2)纳系统制备和纳米材料;(3)微系统制备;和(4) 微/纳系统的建模、分析和测试。会议论文基本涉及下列当前微/纳系统的主要热点问题:(1)
与生化和医学相 与会者通过大会报告、特邀报告和分组报告的交流和讨论,对目前国际微/纳系统的研究概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微/纳系统的发展动向和研发水平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助于我国学者掌握该领域国际发展新动态,不同学科之间增进接触和了解、结识新朋友并提供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本次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和支持。大会期间还召开了大会组委会会议,经讨论一致建议将“微/纳系统国际会议(ICMNS)”系列化,每两年举办一次。
“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2002”于2002年8月19日至21日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承办。在会议开幕式上,会议主席、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院士代表大连理工大学和会议致词并宣布会议开始,大会会议主席、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杜善义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开幕词,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钱令希院士也到会讲话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多位固体力学研究工作者,其中还包括来自六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香港等地的海外华人学者。我国固体力学界的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了精彩的报告,使本次全国固体力学会议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会议共收到论文约150多篇,经审查有133篇论文(包括大会邀请报告)在会议上宣读和被收录到会议光盘文集。这次会议内容广泛、丰富,包括了固体力学几乎所有的前沿领域,主要分组内容有:弹塑性和波动分析;计算固体力学;电-力学、热-力学等耦合问题分析;复合材料力学;破坏力学;断裂与损伤;优化、设计与控制;振动与动力学;固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等。会议邀请和组织了黄克智院士(清华大学)、钟万勰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杜善义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董平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黄筑平教授(北京大学)、余寿文教授(清华大学)、沈亚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吴学仁教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和陈裕泽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作了大会学术报告。本次大会的邀请报告内容广泛,基本上覆盖了当前固体力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如:微观及细观、防热材料、压电及电磁介质、连续介质力学、波动分析、接触及断裂问题等。 会议代表广泛交流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们对各自的发言做了精心准备,讨论也十分热烈、踊跃。会议论文反映了我国固体力学工作者在固体力学和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力学作为技术科学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力学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所做出的贡献。 令人欣慰地看到,出席会议的代表中青年学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研究的领域广,并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发表,这反映了我国固体力学研究后继有人,也预示我国固体力学的研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会议期间,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两次会议,分别讨论了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的今后工作和审查了本次学术会议的论文。经过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大会组委会认真和严格的讨论和评议,从在大会宣读的论文中筛选出60篇以大会组委会的名义分别推荐到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和应用力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1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的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由部分与会委员参加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杜善义、柳春图、沈亚鹏、黄筑平、李锡夔、薛明德、 1)《固体力学学报》的发展情况; 2)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换届的建设性意见; 3)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是否应定期召开。 会议由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主持。 首先,杜善义院士就第五届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近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将来的发展提出了希望。随后,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传尧教授介绍了《固体力学学报》近年来的情况。与会者认为,《固体力学学报》近年来稿源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大家也希望《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今后能够争取进入SCI检索库,中文版进入EI检索库。目前,《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已进入Springer数据库。这对《固体力学学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第五届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之事,与会人员也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涉及的领域较宽,第六届委员人数可适当增加到30-35人,多补充一些优秀的年轻力学工作者。专业委员会也应考虑地区分布、重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另外,有人建议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下设的各专业组组长应进入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关于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将来安排之事,有人建议四年召开一次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也有人建议四年中插入一次小规模专业性更强的学术会议等。与会者建议下一次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定于2005年召开,地点为长江以南地区(包括香港),由华中科技大学陈传尧教授做承办准备。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还就此次大连学术会议优秀稿件推荐国内有关力学学术刊物上发表之事进行了审议和讨论。 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于1999年组成,由顾元宪等19位青年学者组成,来自16个单位及国家基金委和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要工作是主办学术会议。 1.于2000年11月21日-24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了全国青年力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联合主办,由上海大学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承办,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翁培奋、冯伟、郭兴明教授具体负责筹办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共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进行了认真、广泛的学术交流。会议期间,还召开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会议,会议通报和讨论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有12名委员出席了会议。 2.于2001年8月11日-16日,在湖南长沙和张家界举办了“国际力学与材料工程青年学术会议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Young Scholars on 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xperiments (ISM2E-YS)”。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在日中国学者材料学会、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和湖南省力学学会协办,湘潭大学具体承办。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会议联合主席是周益春教授(湘潭大学)、顾元宪教授和李正教授(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时昌、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马燕合、湘潭大学校长李树丞、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杨卫教授分别在开幕式讲话。 下列领域的材料工程及其相关力学问题是会议的主要内容:(1)纳米结构材料,(2)表面、界面和涂层,(3)复合材料,(4)探测器、传感器和智能材料,(5)陶瓷材料,(6)压电和铁电材料,(7)薄膜材料,(8)计算力学和计算材料,(9)材料中的损伤和断裂力学,(10)先进材料的制备与评价。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210篇,其中大陆地区142篇、海外68篇。经学术委员会评审接受论文180篇。正式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58人,其中大陆地区120人、海外学者38人。海外学者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瑞士、新西兰、香港、台湾等12个国家和地区。与会学者中约87%获得博士学位,约9%为博士研究生,约4%为硕士研究生。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46篇,以“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xperiments”为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由美国Science Press New York Ltd.发行,主编为周益春、顾元宪、李正。2002年经大连理工大学有关人员推荐,论文集的全部论文被ISTP检索。 3.第二届“国际力学与材料工程青年学术会议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Young Scholars on 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xperiments (ISM2E-YS)”,正在筹办中,拟于2003年在北京召开。
在第二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召开期间,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于2002年8月6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专业委员会成员或代表共17人,会议由专业委员会王礼立、段祝平和虞吉林正副主任共同主持。经福谦院士、朱建士院士应邀到会指导。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交流各专业组的活动情况和计划;讨论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和2003年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准备工作。自上次全委会以来,爆炸力学界又有周丰峻和林俊德同志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会议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会议对刘宪德委员的不幸病逝表示哀悼。 张庆明代表爆轰专业组、曾新吾代表冲击动力学专业组、刘建湖代表工程防护专业组、秦承森代表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张振逵代表爆炸加工专业组、彭常贤代表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分别汇报了各专业组自去年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委会以来的工作情况和明年年底以前的工作计划。会议对各专业组的工作表示满意,希望各专业组组织好今年8月在洛阳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工程兵三所承办)、今年11月在无锡召开第四届全国工程防护学术会议(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2所承办)、2003年4月江西井冈山召开第六届全国爆轰学术会议(北京理工大学承办)以及筹备中的全国爆炸加工学术会议。 第二次全委会建议的2003年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的三个筹备单位,即太原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分别向专委会汇报了各自的会议筹备方案。结合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国际化问题,委员们对他们的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决定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于2003年10~11月在昆明举行,由北京理工大学负责筹备。在会议召开期间,拟同时组织一个国际研讨会(会议名称和主题待定),并争取今后逐渐成为定期性国际会议。 王礼立主任向委员会通报了上次全委会以来的工作,包括根据中国力学学会通知和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本专业委员会的登记、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提名等情况以及中国力学学会关于明年换届工作的要求。会议就2003年新一届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及各专业组的换届工作进行了初步酝酿。 经福谦院士和朱建士院士在会上就力戒浮躁,树立良好学风,重视原创性研究,努力提高我国爆炸力学研究的学术水平,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发表了重要讲话。
丁传富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王建国 北京科技大学 刘晓红 中国地球物理所 汪德根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 赵 冰 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 周爱华 中科院力学所 薛 军 中国地质大学 熊峻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唐俊武 北京科技大学 穆恩生 北京铁道科研院 北京石油勘探科研院温厚微委员在国外不能参加会议。 会上主任委员唐俊武同志汇报了2001年的学会工作。主要是去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的工作,并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初步的意见,会议讨论并一致认为: 第五届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开得很成功,是本学会自1990年来五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参加人员最多(160多人),会议论文最多(80多篇)的会议。大会的专题学术报告质量较高,会议活动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大家总结了昆明会议的经验与不足,以便将下一届(2004年,西安)会议办得更好。会议对昆明理工大学会务组王时越等同志为本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工作以及MTS公司对会议的大力支持再一次表示感谢。
最后唐俊武同志向大家汇报了去年主要昆明会议的财务收支情况及2002年的财务预算。去年昆明会议由于参加人员比原预计的多了不少,财务支出超过预算。后经MTS公司大力支持,追加赞助费用,所以总的财务收支仍是平衡的。
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NCCM12)于2002年10月18~22日在天津大学举行。本届学术会议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举办,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天津工业大学协办。 本届会议是进入新世纪后召开的首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 本届会议得到了全国同仁的广泛积极响应,投稿踊跃。经论文编辑委员会审定,论文集共收入论文241篇,分为13个主题,即:生物复合材料(10篇);复合材料与环境(8篇);功能/智能复合材料(15篇); 本次大会与会代表近300人,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72个单位,遍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体与会代表和会议各举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本届会议圆满成功,它必将为促进我国复合材料的研究向更高、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为本届大会圆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4个学会和全体与会代表向这两所大学的领导、有关专家和全体会务人员表达最真挚的谢意。
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和哈尔滨市力学学会理事换届及专题报告会议纪要 会议于2002年7月29~30日,在黑龙江省“团中央全国青少年玉泉活动营地”举行。 7月29日上午为学术专题报告会。会议由王殿富教授主持,首先杜善义院士为大家作题为“复合材料-力学-航天”的报告,报告中为我们讲述了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中的力学问题及特殊环境下复合材料的一些力 下午,会议继续进行省力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总结和理事换届会议。 首先,省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杜善义院士作了黑龙江省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总结报告,报告中回顾了过去几年来的学会工作和开展的各项活动,列举了几项学术、教育与科普等方面的活动,说明了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些活动还得到了科协的奖励,并对今后学会活动谈了几点希望。今后学会自身要深入改革,会员要多元结构化,开展学术活动要面向经济建设,为学会创造财源,学会干部要精干。对新一届理事会充满殷切希望,话语十分亲切、诚恳。会上,王致清教授传达了中国科协文件,周光召主席在“六届二次全委会”上关于学会部分内容的讲话摘要。大家一致认为讲的很适合,很生动,对于学会很有指导作用。 经过第四届理事会推荐提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欧进萍教授为省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全体理事一致表决通过。新一届理事会共选举产生理事45人;会上还选举副理事长6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又推荐了各专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名单及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的分工情况,都得到了全体理事的赞同。 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产生,大家分别表示各自要努力做好学会本届理事会的工作。理事长欧进萍教授感谢大家对他的信任,表示不负重望做好本届理事会的工作。 此外,继续哈尔滨市力学学会换届工作,哈尔滨市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将由黑龙江省第五届理事会的哈尔滨籍理事组成。理事长仍由上一届的理事长唐敏中研究员担任,全体理事一致赞同。然后选举产生了副理事长4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由于省、市力学学会在一起活动,不再设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学会新的领导班子都表示今后主要抓两件事:一是要多开展各项活动,二是为学会多创造财源。抓好这两件事情,是办好学会的根本。 黑龙江省第五届力学学会理事会成员名单 名誉理事长:王光远 杜善义 理 事 长:欧进萍 副理事长:王致清 孙铁东 黄 胜 孙柏涛 庞宝君 孙建刚 秘 书 长:段忠东 副秘书长:梁剑平 潭惠丰 常务理事:(按笔画排序) 王致清 王云剑 王 伟 王仲双 孙铁东 孙柏涛 孙建刚 孙红旗 欧进萍 庞宝君 张少实 张 亮 姚书元 赵伟民 姜 艳 段忠东 梁剑平 黄 胜 崔 杰 潭惠丰 理 事:(按笔画排序) 王致清 王殿富 王云剑 王振清 王 彪 王仲双 王 伟 王 平 孙铁东 孙柏涛 孙景江 孙建刚 孙红旗 刘向东 刘振宇 何钟怡 李 聪 李静辉 宋玉献 宋淑萍 欧进萍 庞宝君 张少实 张 亮张令心 张 波 张建明 周尊儒 姚熊亮 姚书元 钟 苏 赵伟民 姜 艳 段忠东 唐敏中 唐 伟 陶星明 梁剑平 莫淑华 黄 胜 崔 杰 崔海清 董国庆 熊建国 潭惠丰
哈尔滨市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理 事 长:唐敏中 副理事长:王致清 何钟怡 熊建国 王殿富 秘 书 长:段忠东 副秘书长:莫淑华 董国庆 理 事:(按笔画排序) 王致清 王殿富 王云剑 王振清 王 彪 王 伟 王 平 孙柏涛 孙景江 何钟怡 李 聪 李静辉 宋玉献 甘肃省力学学会于2002年7月26日在兰州大学召开了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期1天。参加此次大会的有来自全省科技界、教育界和工矿企业界的代表50余人。甘肃省科技厅张天理厅长、省科协学会部魏晓明副部长、省民政厅社团处李斌主任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为:(1)讨论并通过甘肃省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3)研究并制定学会今后4年的工作计划和学术活动。 上午举行的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由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甘肃工业大学李世荣教授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兰州大学苗天德教授代表甘肃省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作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第五届理事会自1998年6月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在省科协的领导与省民政厅的指导下,省力学学会就西部大开发时期力学科学研究及推动我省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普及和反邪教等给予了总结,肯定了4年以来的工作成绩,也指出了今后注意的几个方面。与会代表肯定并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随后,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方式选举产生了甘肃省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会由32名理事组成(名单附后)。 甘肃省科协学会部魏晓明副部长就省科协及地方学会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了指导性讲话,充分肯定了省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对新一届理事会提出了要求与期望:扩大学会影响,发挥学会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为我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甘肃省科技厅张天理厅长就目前我国及我省的科技形势与发展作了专题报告,详实地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的科技形势、政策与科技体制转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使与会代表开阔了眼界,明确了今后的科研形势与科研领域。 在下午的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上,首先由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苗天德教授主持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经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21名常务理事、4名副理事长。兰州大学副校长郑晓静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此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人员组成充分吸收了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的科技人员,由来自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工矿企业等部门基础广泛的力学工作者组成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 新当选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郑晓静教授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就第六届理事会的工作计划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安排:(1)加强学会作为科研人员之家的作用。新一届理事会将健全学会会员的登记、学会的注册以及财务等事项的管理。在此基础上,积极扩大学会会员,充分调动我省力学或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学会成为会员开展交流活动的家。(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和交流学会的工作。新一届理事会将在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互联网站,介绍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发展动态,发布或传达学术活动信息等。(3)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和培养科学研究的素质和精神,以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和邪教的影响。(4)加强力学及其相关工程学科的产学研结合,推动我省工农业生产和西部环境等的向前发展。(5)加强各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和推动我省力学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水平。郑晓静理事长希望全体理事和全体会员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教兴国与西部开发的事业中,为我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学会的工作要求,经理事长郑晓静教授提议,会议讨论决定了专业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范围,即 基础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周又和特聘教授) 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工业大学李世荣教授) 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铁道学院李健康教授) 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寒旱所赖远明研究员) 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培黎石油学校王恩涌高级讲师) 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红同实验机厂贾喜群高级工程师) 工程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建筑勘测设计院冯力平高级工程师) 并对各专业委员会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初步活动计划。各专业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将由主任委员负责提名后,于8月份报学会秘书处,然后报请常务理事会确认。 最后,理事会决定聘请苗天德教授、丁延龄教授、李重庵教授、杨玉贵教授为第六届省力学学会理事会名誉理事,以感谢他们在第五届理事会期间为我省力学学会工作所做出的贡献。理事长郑晓静教授代表新一届理事会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甘肃省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理 事 长:郑晓静 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理事长:刘同有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朱元林 中科院寒区与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李健康 兰州铁道学院教授 王恩涌 兰州培黎石油学校高级讲师 秘 书 长:武建军 兰州大学力学系 Tel: 0931-8910334, 8913912 副秘书长:马崇武 宋 曦 常务理事:(按拼音排序) 冯力平 贾喜群 柯玉军 赖远明 李健康 李世荣 刘培硕 刘同有 马 威 王恩涌 王景春 王兰民 王永生 武建军 吴绍莲 严培武 张广平 赵肃菖 郑晓静 周又和 朱元林 理 事:(按拼音排序) 董治宝 冯力平 郭兰中 贾喜群 柯玉军 赖远明 李健康 李世荣 刘培硕 刘同有 罗冠炜 马连生 马崇武 附理事长郑晓静简介: 郑晓静,女,汉族,1958年5月生。兰州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导师)、博士。甘肃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从事板壳非线性分析和电磁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曾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以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十余种奖励;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兼任国家基金委力学处专家评委,国家“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评委等。 湖南省力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02年7月12日在长沙交通学院如期召开。与会代表134人,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王凤飞同志,省科协学会部副部长曾孔云同志,长沙交通学院副院长张建仁教授等出 与会代表认真审议并一致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章程修改草案。并认为第五届理事会在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多成绩,为加强全省力学工作者之间的联系,繁荣学术思想,推动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代表大会上进行了新一届理事会的改选,新一届理事会由63人组成,们主要来自省内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研究院所等在湖南省力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单位。新一届理事会共新增理事32人,他们中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其平均年龄为32岁。 新一届理事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25人。理事长由傅衣铭教授担任,副理事长由唐国金、陈新明、周益春、郑健龙、曾新吾、叶梅新、黄赛超、齐振伟等8位同志担任,秘书长由雷勇军同志担任。理事会决定成立了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等4个专业委员会,组织、学术、科普、教育、科技与工程咨询等5个工作委员会,并任命了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全体当选理事在会议上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就新形式下力学学会在学术交流、科技咨询、力学教育、科技兴湘等方面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许多好建议。会议期间,会员代表还参观了长沙交通学院的桥梁实验室,结构强度实验室,河海结构工程实验室。 2002年10月26日下午2点,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力学学会承办,河海大学协办的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颁奖大会在河海大学江宁
区隆重举行。出席此次颁奖大会的领导有: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 颁奖大会由本次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吴文龙教授主持,竞赛组委会副主任郭应征教授介绍了竞赛概况,本届竞赛于2002年9月14日下午2:00-6:20举行,竞赛科目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全省共有来自32所高校的1246名选手报名参赛,约为上届参赛人数的两倍。殷翔文处长宣布了获奖名单,经竞赛组委会评选,共评出12所学校为团体奖,8所学校为优秀组织奖,363人次获个人奖。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为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发了锦旗和证书。颁奖仪式后,学生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建辉同学和教师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巫静波教授发言。河海大学校长姜弘道教授代表力学学会对力学竞赛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最后,江苏省教育厅丁晓 下午3时,第三届江苏省力学竞赛颁奖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江苏省力学学会供稿)
向钱伟长先生祝贺九十华诞 今年10月9日是我们尊敬的钱伟长院士九十华诞。为了表达对钱先生九十华诞的庆贺之意,8月13~16日,在上海举办了第四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和IUTAM专题研讨会。 钱伟长先生是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是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的负责人。这是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又是力学研究所的前身。1956年春,力学所成立后,钱伟长先生是首任副所长;1957年春中国力学学会成立,钱伟长先生任副理事长。钱伟长先生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和力学学会、力学所的早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哲敏院士、白以龙院士、洪友士副理事长、学会办公室金和专程前往上海,向钱伟长先生祝寿。8月12日晚8:30,钱先生参加完组委会会议后专门安排了会见时间,郑哲敏、白以龙、洪友士、金和等代表中国力学学会、中科院力学所向钱先生祝寿,并呈上祝寿庆贺礼品。向钱伟长先生九十华诞表示衷心祝贺。 8月14日晚,会议专门安排了祝贺钱伟长先生九十华诞的晚宴,来自国内外的学者数百人欢聚一堂,有相当一部分是钱先生的同事、好友和学生。宴会充满了喜庆气氛,人人情感真挚,祝愿钱先生健康长寿,生日快乐! 宴会在一曲“生日快乐”的音乐中达到高潮,九十岁高龄的钱伟长副委员长满面笑容,热泪盈眶。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冯元桢教授、吴耀祖教授回国参加一系列学术活动 应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冯元桢教授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吴耀祖教授于2002年8月24日~9月2日到北京访问。 冯元桢教授是国际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在研究生物组织的力学性质方面,从方法到本构关系的建立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冯元桢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1年,冯元桢教授荣获美国国家科学总统奖。1994年冯元桢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吴耀祖教授从事流体动力学、流动稳定性、海洋与大气物理流体力学、生物物理流体力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流体力学及交叉学科的发展,从理论、数值模拟到实验研究都做了开创性的贡献。吴耀祖教授是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并于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冯元桢院士和吴耀祖院士均为中科院力学所名誉研究员,他们曾多次返回中国,推动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冯元桢教授、吴耀祖教授此次来访,受到相关学术机构的极大关注。冯元桢教授和吴耀祖教授分别应邀出席了由中国力学学会等单位举办的纪念周培源教授诞辰100周年科学论坛,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成立典礼,访问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并受聘名誉教授,会见了周光召、吴阶平副委员长,蒋英教授、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教授等。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顾毓在美病逝 旅美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顾毓先生于2002年9月9日在美国俄克拉荷马病逝,享年100岁。 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基分别发去唁电表示哀悼。 顾毓1902年12月24日生于江苏无锡,1922年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机专业,1927年获科学博士学位,以“非线性控制”研究饮誉国际应用力学界。 顾毓,堪称是一位文理融通,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的一生风采。 顾毓先生虽身居海外,却心系祖国,热爱和关心中华传统文化。他曾接连于1992年、1993年来京出席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国际流体力学与理论物理学术讨论会”和“第二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与国内力 顾毓先生还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的终身理事,利用在国际组织间的重要影响为祖国的力学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对他的逝世,我们也深表惋惜和哀悼。 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力学竞赛于2002年9月14日落下帷幕。共有省内32所高校的1246名选手参加了赛场角逐,共评出12个团体奖,8个组织奖,363人次个人奖。 此届大学生力学竞赛,对于检验省内各校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经验、推进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等方面,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2年由学会办公室编辑的《力学学报》增刊(一般力学专辑)、《力学与实践》增刊(力学与西部开发专辑)、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微/纳系统国际会议(ICMNS2002)论文集、仁厚笃实的一生 王仁先生纪念文集(气象出版社)已出版发行。 编者按: 如何发挥学会的功能,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众多学会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学会改革的主要问题。今天刊发邬萱同志的文章,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同仁们踊跃撰文,各抒己见,共同为学会改革献计献策。 充分发挥学会的社会功能,为教育科普服务 邬 萱 (江苏省力学学会) 我国的学会大量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或习惯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的需求,加入WTO后的挑战,学会要生存和发展,其基本特征 社会性将充分表现出来。学会的社会功能如何发挥?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会,有着不同的情况,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充分认识学会社会功能的重要性,明确学会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就有可能利用一切有利于学会发展的条件,抓住机遇,较好地发挥学会的社会功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江苏省力学学会是一个理科性学会,它没有行业性学会的行业优势, 市场接轨非常困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学会生存,必须面对竞争,怎么办?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社会组织结构三大根本性变革,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迁。旧体制下政府与单位行政维系的二元社会结构,急剧向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结构体系转变。传统的统一国家权力与众多分散成员之间,由企业、行政化单位组织作为唯一联系中介的状况受到空前挑战并逐步松弛。企业、事业、个人成为社会独立的主体,“单位人”迅速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独立主体的各类社会组织、社会成员更多地突破传统单位的束缚,增强了日益增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他们寻求单位之外新的依托载体,追求其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与服务,企盼建立新的互动关系。具有横向联系、非政府的“类组织”,就在社会结构中奠定了自身的地位,成为社会关系整合的载体。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催生着民间组织、学术社团发展的强烈需求,并为其存在与发展开创了广泛的空间。在知识经济来临,我国“入世”和深化改革的社会大潮中,我国民间学术社团面临着一场大发展的机遇,抓住机遇,学术社团将成为现代科学成果传播、交流、提高的重要载体与孵化器。 分析理科学会的特点,进入市场,体现社会功能,虽没有行业优势,但它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我们会员单位大多是高等院校,围绕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这个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省教育厅工作的重点,在这方面我们学会能够利用横向联系和学术优势做些工作。我们决定把为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明确目标后,注意寻找机会。我们分析发现,自1988年起,中国力学学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至2000年已举行了四届。江苏省是力学大省,理应做好这项工作,并争取取得好成绩。但由于第一届没有参加,第二届我们又没有很好地去组织,无论从参赛学校和参赛人数上,在全国都是排不上号的,至于成绩那更是令人难于挂齿。第三届即1996年开始,我们利用学会的优势,开始积极组织落实,使参赛学校由第二届的几所增加到十几所,报名人数由第二届的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成绩一跃名列前茅,四人赴京参加全国决赛,其中获个人一等奖1名(全国第一名),二、三等奖及鼓励奖各一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团体优胜奖(全国共有六名,排名第五),我会获得优秀组织奖(全国唯一)。此次竞赛的成功举行,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为高校组织力学竞赛的热情,尝到甜头的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我们认识到:学会重视是取得竞赛成功的前提,组织落实是取得竞赛成功的保障,措施落实是取得竞赛成功的关键。并且,我们在全国首创了将全国竞赛与省内竞赛结合举行的做法。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于2000年举行,当时,全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全面展开,政府职能逐步下放到中介机构,我们在总结上届竞赛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如果我们学会与省教育厅联合来做这项工作,效果一定会更好。我们通过多方努力,赢得了江苏省教育厅的同意,由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力学学会承办组织了“第四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暨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由于有省教育厅的红头文件,加上前二届的基础,全省高校积极参与,共有22所高校,644名学生报名参赛。我省参赛同学在力学教师的辛勤指导下,在强手如林的竞技赛场上,通过顽强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国25个赛区中获得了唯一的优秀组织奖;在六个团体优胜奖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分别获得第2名及第6名;在个人一、二、三等奖30名获奖同学中,我省占了8人,分别获得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在33个优秀奖中、我省有9人名列其中;此外,在材料力学单科前10名中,我省分别获得第一、第三、第八名的好成绩,为我省争得了荣誉。这届的成功举办,我们又首创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次由省教育厅发文主办力学竞赛,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参赛的积极性;第一次由省级学会组织参赛高校利用暑期进行教练员培训,交流各校组织复习的经验和有关试题,集中全省力学优秀力量,为学生参赛提供保证,优势集成,资源共享,为选拔人才服务。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为参赛选手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团队精神在组织全国竞赛中尤其应该发扬光大;竞赛结束后,我们又将收集到的各校用于竞赛复习、模拟的试题,通过筛选,去粗取精,由我会教育科普委员会集体编著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考研与竞赛试题精解》一书,于2001年底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让宝贵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一做法,全国力学届也仅此一家。 在成功举行了三届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和两届省级大学生竞赛之后,我们考虑到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每四年才举行一届,期间有一届学生没有机会参赛,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赛的热情。根据我省的情况,我们省内的大学生力学竞赛今后改为每两年一届,逢双届与全国竞赛并行,逢单届由省内独立举行,采用由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力学学会承办和省内某所高校协办的方式举办(具体协办高校今后采取轮流坐庄的方法确定),同时邀请大专(高职)学校参赛,并将本科、大专(高职)分开评奖。2002年9月,我们又一次成功地举行了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全省共有来自32所高校的1246名选手报名参赛,约为上届参赛人数的两倍。经竞赛组委会评选,共评出12所学校为团体奖,8所学校为优秀组织奖,363人次获个人奖。 江苏省教育厅对我们组织的大学生力学竞赛给予高度评价:他们指出众所周知,数、理、化、天、地、生、力是七大基础学科,力学是其中之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科学生的水平,因此“力学竞赛”是大面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行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竞赛这样大面积的活动,省教育厅想搞,但无能力完成,学会正好利用横向联系广的特点,以及学科优势,借助省教育厅行政手段,组织开展活动,将教育厅的部分职能转到学会中来,这种结合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今后省教育厅将把举办大学生力学竞赛纳入工作计划,按照常规依次举办,这是我会近几年来工作取得的成果。万事开头难,有良好的开头,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学会要抓住政府转换职能的契机,抓住机会,发挥优势,必将为学会的生存和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巩固战果,体现功能 几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学会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学会必须在市场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利用行业优势和学科优势,寻找契机,主动出击,开辟自己的社会服务领域,学会为社会服务
|
||
关闭窗口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0 Address:
No.15 Beisihuanxi Road, Beijing 100080, China |
电话 (Tel):(86 10) 6255 9588 6255 9209 传真 (FAX): (86
10) 6255 9588 |